从“二王(王蒙、王彬彬)之争”到“大小余(余秋雨、余杰)之争”,加上不时跳出来用“独家观点”打倒一大片的无畏的“无知者”,文学界的争斗近年来似乎从没消停过,可能缘于有些冷清的文学界只有凭“惊人语”才能成名罢。但颇为火热的摄影界长期以来却“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你好我好大家好,吹捧之风时常看涨。 应该说,“对骂”与互捧都不是什么好现象。“对骂”似是骂人者的出名妙招,但言多必有失,在字里行间被人挑出学术甚至人品方面的问题,自身形象会大打折扣;互捧多为了让被捧者出人头地,可业界千篇一律的作品早已让“名家”们或无话可说,或应付差事,例行的研讨会没实质内容,作序题跋的字里行间也云山雾罩,干货不多,就连真正严肃的学术争鸣也热闹不起来。 从渊源看,“文章千古事”,文坛的互相批评较为严肃,亦成惯例,尽管有些也不着调;虽然摄影界的个别问题也能引起足够重视,但用镜头看惯了风花雪月的摄影师和出身摄影师的理论家们更多的还是喜欢与人为善,拣好听的说,有不同观点也只在私下议论,很少有拿到明面上论战的。 从效果看,“对骂”说不定会让双方成名,因为只要挑起业界人士共同参与,不仅会让真理越辩越明,而且会吸引社会各界关注;互捧者如果不是水平特到位,加上策划不周,人们可能三五天内就会忘掉那些“好话”和被捧者,对促进被捧者本人的进步及摄影学术水平的提高,都没多大好处。 笔者无缘经历和参与文坛“对骂”之类,但对摄坛的互捧之风还是有所体验的。一些名家追随者众自不消说,就是一些不大不小的腕儿搞个展览、出本画册什么的,也多要开个研讨会,请帮朋友聚一聚,大家伙再发表些人人皆知的公理式表扬意见,最多委婉地提些建议,就算对得起人家的邀请了,有些聪明的与会者还会“顾左右而言他”,痛批一些不着边际的小事情,以引起大家的兴趣。曾有位摄影家被并不熟悉的另一位同行请去参加研讨会,但遍观其作品,这位实在想不出说点什么才好,尽管搜肠刮肚再三,还是言不由衷。至于见诸媒体的评论文章,更是“听取赞扬一片”。 作家蒋子龙一次出国受访时说中国有文学大师,随后招来不少批评,大抵是因为“对骂”之下,文人相轻,谁也没把谁放在眼里。但如果有人说中国摄影界没大师,估计也会招来骂名,最可能的原因就是互捧之风已让许多人盲目乐观,而且若没了大师,爱好者们老外识不了几个,又到哪里去“追星”?不过,历史证明,大师是凭着独有的天分,加上后天勤奋探索、察纳雅言锤炼出来的,着迷于世俗中的捧人或被捧,恐怕很难当得“大师”之名。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6 23:33 , Processed in 0.108517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