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在遵循构图章法的同时寻求新视角 在新闻现场于任何一处位置观察新闻场景都是一个视角,尽管事物是新的,在其视角上也会常常给人以陈旧感,这有悖于新闻性(构成新闻性的不止这一种要素)。为此,WPP获奖作者在每一次拍摄过程中都力图寻找一个令自己和他人兴奋的新视角。 视角由物象上下左右的结构关系和物体之间的纵深透视关系构成,其物象之间的空间连结形成画面的轮廓结构,在取景框里看就是画面形式。在新闻摄影构图过程中通常是要讲章法的——章法是被众多实践者验证而约定速俗成的构图方法,构图不讲章法就不能建立画面秩序,就谈不上逻辑性,就难以获得生动成熟的画面形式,无法表达作者的主观意图。然而,章法又是经验主义的东西,它似乎与视角创新相矛盾,那么,新视角与章法究竟是什么关系呢?被权威和读者认定了的WPP获奖作品告诉我们:新闻摄影构图万变不离其宗,所有的新闻画面构成都必须建立在章法基础之上。但章法不能限制人的思维和发展,章法不是孤立的,它因传达主题而存在,当作者发现了一个包容了事物特征和本质的新视角并能被人愉快接受时,这种视角便成为“遵循与超越的结合物”。所谓遵循,就是作者从读者审美心理角度考虑建立画面秩序,建立对称或视觉轻重的对比关系,使其形成理性的画面结构 ;所谓超越,就是同样顺应读者的审美心理,寻求既有条理性、逻辑性,又有新鲜感、独特性、形象表现力强、画面语言丰富的画面形式。图24是一幅视角非常新颖的画面形式,反映战争场景的新闻照片我们见得不少,如此形式感强新颖别致的画面却是第一次出现。于是我们的眼球被清新的画面所吸引,我们不得不看画面说什么。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画面的主次关系,看到鲜明的人物形象特征,感受一种浓烈的战场气息,通过人与人、人与物、人与景的关系,我们足以领会画面的主旨,感受到作者跳动的心音。 摄影构图对新闻摄影而言,是一种基础知识,但它又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操作环节,因为求新、求变是每一个摄影师拍每一个题材的梦想,问题的关键是作者有没有求变的意识,求新的观念以及为“新”而采取的行动方式。 在不同方向寻找新视角 新闻事物发生在360度的立体空间,随着角度的变化,其物象之间的距离、相机离主题形象的距离、主次形象的朝向、画面的背景、画面的光影效果、画面的感***彩浓淡以及画面的纵深透视关系都会相应变化。在方向的变化中上述变化的因素决定不同的画面结构,形成不同的“视角”。在其四面八方的视角中有的旧,有的新,此时如果摄影师有“选择”意识并移步到位就会发现新视角。在这方面,WPP获奖作者的选择意识是很强的,如果时间允许的话,他们决不会在一个角度拍一张就走的,总要设法在不同方向寻找意想不到的画面效果。 在不同高度寻找新视角 新闻场景既然存在于立体空间,那么从不同高度看它对人的视觉感受也是不同的。可供摄影师选择的有平视、仰视、俯视三个高度(亦可称为三个视点),从每一高度看,其新闻场景都会构成不同的视角。构成视角的因素与方向构成大体相当,其中视点高度对画面视角新旧产生影响:通常平面高度的视角相对陈俗,因为这是 人们观察事物的一般高度。当然,在平面高度上物象之间的纵深透视发生特殊变化,在左右物象 之间的状态发生特殊变化,人或动物的情感发生特殊变化或者光影效果发生特殊变化时也会构成新的视角。 相对于平面高度,俯视与仰视更容易出现新视角,因为这两个高度不是人们的常用视点,拍到镜头里往往给人以陌生感和新奇感,如果这一感觉的背后存在着事物特征,这一感觉中包含了事物的本质,则这一新视角就是可取的。图2是一个侧面仰视的战斗场景,作者通过利用前后虚实关系分出主次,利用空间透视方式巧妙地突出了主体人物,这一视角既新颖又深刻 ,可谓形式与内容有机结合的力作。 [FS:PAGE] 在不同时间寻找新视角 静态性新闻的物距虽然不会发生变化,就时间而言它也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视觉的变化。例如考古学家于大漠深处在正午发现了古人类的生存遗址,此时这一新发现的历史景观光色较淡,视觉较平。如改在夕阳下观察,橘黄色的暖光洒在这些景观上其光影效果犹为突出,影象的气氛格外雄浑古朴,还是中午那个场景视觉气氛会发生显著变化,这种视觉的变化给视角也就注入了新鲜感和表现力。人与动物统属动体,对于动态性的拍摄对象WPP作者更具时间选择意识。他们懂得人与动物的新视角是在运动中产生的,此时取景框里的影像结构没有构成新视角,随着时间的变化,一会儿就可能突然形成,只是需要耐心。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6 23:43 , Processed in 0.179437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