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从朋友处看到一摞上世纪60年代的照片,拍摄这些照片的是一位当时县里的干部,拍摄内容也是那个年代农村里的一些劳动生产场景。从现在的专业角度看,这些照片似乎拍摄的都很稚拙,构图、用光及影调也不讲究,后期处理也很粗糙。但从影像中透出的朴素却深深地打动着你。面对着平实的影像,你似乎在和一个老农拉家常:今年的收成几何?小麦追了几次肥?棉花打了几次药?花生锄了几遍?家里喂的猪又长了几斤?……照片中人物所露出的那憨憨的笑,或面对陌生的镜头表现出局促不安的窘态以及被摄者身上的穿着、正在使用的工具以及周遭的环境无不透出那个年代所特有的一种宁静的朴素。 在那个资讯相当匮乏的年代里,从事摄影的人少得可怜,一个省级报刊才有两名摄影记者。而在那个如火如荼的大跃进时代里,那些需要报道的战天斗地的热烈场面又岂是两个摄影记者跑得过来的?而小小县城中偶尔有个会照相的更成稀罕之物了。正是他们对生活中最普遍、最细致的一些生活常态的记录,虽似信手拈来但却使我们仿佛能感受到生活本身的体温,触摸到那个时代的脉络。那些不加任何雕琢的朴素的影像记录,较之现在一些极尽矫饰、浮光掠影的所谓艺术创作更令人感到一种真诚的感动。 就在当今纪实摄影领域又有多少人为凝固一些重大事件的“历史性瞬间”而绞尽脑汁,确实也拍出了许多动人心魄、让人击节、令人大叫的照片。诚然,这些影像对重大事件的记录的确产生过巨大的价值,这种价值为我们在对历史和现实的审视中获取经验和教化进而促进社会的优化和进步提供了重要的视觉凭证。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即使我们把所有的摄影术的成果累积拼接起来,我们仍看不到完整历史的图像记录。其中原因之一可能是在对影像搜集、整理过程中,只注意到那些似乎完美传神的影像。这些影像尽管极有价值,但不过是记录了历史的一些点,尽管是一些有价值的点,但和浩若大海的社会各层面生存记录相比,毕竟是沧海一粟。而忽略的正是在不同年代、不同群体相机持有者随意记录的大量影像。正是这些率性而为的朴素记录可能会成为连接那些点的线。长期以来,人们对重大事件的推崇,以及这种实践方式、价值取向与理论导向的形成,已经导致摄影的视野偏于狭窄,遗漏了大量以往社会许多平常而又重要的东西,因而有必要对自己的实践方式,价值取向和理论评介标准做一认真的反思。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6 23:38 , Processed in 0.103819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