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美国知名评论家及作家苏珊·桑塔格

2007-2-3 08:55| 发布者:| 查看:1443| 评论:0|原作者:赵琬仪|来自:联合早报

 

  60年代凭“Notes on camp”(《坎普札记》1964)一文震惊文艺界,美国知名评论家及作家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上星期二(12月28日)于纽约癌症医院病逝,享年71岁。

  苏珊·桑塔格享誉欧美文坛多年,评论集《论摄影》(On Photography)(1977)和小说《人在美国》(2000)获美国国家图书奖(National Books Award)。2001年,她获颁耶路撒冷文学奖。

  董桥曾在专栏称她“有足够的深度和厚度戴上当代文化思潮的桂冠”。(董桥《诺贝尔奖不给奥茨》,见去年10月15日《早报现在·四方八面》)然而,今年拿下诺贝尔奖文学奖是女作家,但不是她。

  尽管西方评论对她的文章和小说创作贬褒不一,作为当代先锋派作家,她享有文化明星的高知名度,同辈作家望尘莫及。

  她犀利的笔锋、对现代美学的敏锐观察,让她从学术界,跃身伍迪艾伦、安迪沃霍尔的电影世界;流行杂志“Rolling Stones”、“People”的焦点人物;由美国著名摄影师安妮·莱博维茨(Annie Leibovitz)掌镜,拍摄Absolut Vodka硬照广告。

读者群跨年龄、跨时代、跨文化

  她厚发浓眉深眸,坚毅嘴角,刘海一抹银灰,是20世纪流行文化殿堂一幅不朽的肖像。数十年来,她的作品在学术交流会、杂志专栏上广泛讨论。自小立志要“到纽约为Partisan Review(美国期刊《党派评论》)写稿,被5000人阅读”的她,读者群跨年龄、跨时代、跨文化,何止5000人。

  她著有4部小说《恩人》(The Benefactor,1963)、《棺材》(Death Kit,1967)、《火山

情人》(The Volcano Lover,1993)及《人在美国》(In America,2000),1部短篇小说集《我等之辈》(I,Etcetera,1978),多部评论文章结集。此外,她也参与电影制片、编剧和剧场导演。多重身份舞台使她赢得美国当代文坛最重要的文化批评家美誉。

  她使高级文化和次文化有了往来,以学术研究的姿态分析、评论流行文化,建构现代性的新感性(modernist sensibility)。

  她精妙地诠释了现代新感性,从流行文化媒介如电影、摄影、表演艺术,甚至色情作品,探讨

艺术、意识形态、现代性的本质。

  她重新阐释现代文化和美学,为人们创造了讨论和思考的词汇。她擅用短句分点式长篇大论,风格凌驾内容。

17岁结婚

26岁获双硕士学位

  中国才女作家张爱玲说:“成名要趁早”。苏珊·桑塔格这位美国才女,成名不算早,却在生命的三分之一经历了普通人的起落半生。

  1933年1月16日,她在曼哈顿出生。双亲常年在中国经商,留下她和妹妹寄养在亲戚家里。她5

岁那年,生父米尔德里德·罗森布拉特(Mildred Rosenblatt)在中国肺结核逝世。后来母亲改嫁,苏珊从养父姓桑塔格。

  她17岁时和28岁的社会学家菲利普·里夫(Philip Rieff)认识10天后闪电结婚。两年后随丈夫移居波士顿,诞下一子大卫,并考获芝加哥大学学士学位和哈佛大学英语及哲学双硕士学位。1957年,她拿到奖学金赴英国牛津大学攻读博士,但四个月后转赴巴黎大学,在花都深受到法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的熏陶。26岁回国,她要求与丈夫离婚。

  离婚后,她携带了“70美元、两只皮箱、7岁儿子”来到纽约,凭三份大学教职和杂志编辑赚取

生活。

  1964年,《党派评论》用20页篇幅刊载了《坎普札记》。31岁的她平地一声雷。

  正如大众对明星私生活都存有偷窥心理,她的感情生活一直受到谈论。她没有再结婚。儿子大卫长大后成为她的出版编辑。她是女同志还是双性恋,众说纷纭。

抗癌30年

  70年代中期,苏珊·桑塔格患上乳癌。医生诊断两年生存机会只有10%。字里行间的强人形象

在现实求生过程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她接受乳房切除手术,请求医生让她进行2年半的电疗。

  患病后,她仍致力写作。她的抗癌经历成为她日后的著作“Illness as Metaphor”(《疾病的隐喻》),探讨疾病的文化寓意——肺结核是19世纪浪漫分子的疾病,癌症是现代苦难;“AIDS and Its Metaphors”(《爱之病及其隐喻》),讨论疾病的社会含义。 [FS:PAGE]

积极的人权活动家

  苏珊·桑塔格还是一个身体力行的人权活动家。1968年,当美国进行大规模轰炸行动,她先后走访河内和古巴。1993年,她在陷入内战的前南斯拉夫塞拉耶佛(Sarajevo)导演贝克特的《等待果陀》、经营幼儿园,在医院工作。

  纪念911事件一周年,她在《纽约时报》发表文章《真正的战斗与空洞的隐喻》质疑“假战争的

假宣言”,中文知识界的读者也奔相走告。

  多重身份的她,犀利前卫的言论将比峰回路转的一生更让读者难忘。正如她的老朋友The New Republic文艺编辑利昂·维森特尔(Leon Wieseltier)说:“她让你看见前所未见;她有一套重新开启问题的方法。”

中文翻译作品

苏珊·桑塔格的中译本包括:

《旁观他人之痛苦》(麦田出版社,2004)

《反对阐释》(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疾病的隐喻》(大田出版社,2000)

《火山情人》(探索出版社,2000)

《我等之辈》(探索出版社,1999)

《论摄影》(唐山(正港)出版社,1997)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6 19:22 , Processed in 0.101411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