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冬天不能说不冷,但相较于香港以北的城市算是暖和了。那日的冬阳特别温暖,从港岛坐地铁到了九龙,再从尖东站蹬上九广东铁列车,在搭客上上下下中,一路走过红磡、旺角、九龙塘 、沙田、粉岭等十余个车站,列车朝距离九龙近一个小时车程的深圳罗湖站飞驰。 虽说是星期二早上,但罗湖站一如既往,人流川流不息,人声鼎沸间,挤在黑压压的人群间,几乎是被动的在人龙推动下,步履匆匆的走过行人天桥,列队通过热闹滚滚的罗湖关口,然后,按照香港报章的指引,找到了深圳地铁罗湖站,目标是两个多月前才刚开业的“深圳书城·中心城”。 前一晚,在香港铜锣弯一家难得设有茶座的二楼书店翻报纸,无意间读到一篇报道,说的正是这一家号称“世上单层经营面积最大的书城”,捏着报纸,心里顿生好奇,当下立刻决定次日赶早越过罗湖桥,见识一下新书城的风貌。 十余年前首次到深圳,彼时这个仅有十余年历史的边界城市已从小渔村迅速蜕变为大都会,可许多人在惊艳中却又慨叹,这座高楼林立,汇集着各路人马的移民城市空有国际都会的格局,唯独欠缺了大都会深厚的文化底蕴。言下意指深圳的“暴发户”特质。许是冲着这一些不以为然的眼光,近几年来,深圳政府以行动一再表现出将深圳打造为文化都会的决心。 这些年,深圳先后建了两座大型书城:罗湖城与南山城,同时每年定期举办读书月,推动全民阅读运动。早在1996年正式开业的罗湖城还是当时中国最大的书店,前两年,我也去过这两座上下几层楼的大型书店,印象最深刻的不是其卖场,而是各个角落站满了捧着书本专注而安静的阅读的人群。 一座比一座光鲜亮眼的书城,越来越成为这座消费之城的文化标志,也仿佛是一道文化宣言,向世人宣告,深圳不再仅仅是一座消费的商业城,它也是一座读书之城。在数字上,深圳人也提出他们爱读书的“证据”:深圳连续17年人均购书量高居全中国城市之首。 “深圳书城·中心城”坐落在深圳正全力发展的皇冈港福田区,根据报章的指引,我在少年宫地铁站下车,才出站口,眼前很快出现了外观新颖摩登的建筑群,那就是总建筑面积达8万平方公尺的“深圳书城·中心城”。 看得出书城经过一番精心构思,除了一家面积达2万余平方公尺的中心书店之外,周边还有多家专门书店,例如经营古籍、善本、二手书的“尚书吧”,出售艺术类刊物的艺术设计专门书店“艺术设计店”和以影音曲艺为主的音悦时空主题店,专营进口图书的益文书局等。其中最特别的要数24小时营业的星光阅读栈。此外就是形形色色的茶馆、咖啡座、餐馆、小酒吧。 朋友说,与其说是书城,不如说,那是一座将消费融入文化的商城。可那又如何呢?! 那天一脚走进两层楼高的中心书店,心情特别愉悦,店内阅读空间空旷舒适,光线由天井及落地玻璃引入。书架不高,不到一个人的高度,取书、选书十分方便,书架与书架之间距离宽,游来逛去好自在。书店分两层,划分为“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生活闲暇”、“语言文字”、“科学技术”、“儿童青少年主题店”六大区。书城内还设了电脑自助查询系统,只要输入相关资料,荧光幕就会显示查询者所要出版物在哪一区哪一书架上。 提着书店供应的购物藤篮,慢慢找了几本喜爱的书,在人文社科一角寻到一张舒服的圆凳,一坐近两小时。直到饥肠辘辘,才决定放下书到楼下安顿胃肠,在台湾人经营的泡沫茶馆轻轻松松的吃了一客台式滷肉饭,喝了杯台式芒果绿茶,心满意足下,继续愉快的书城一日游。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7-17 07:36 , Processed in 0.017058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