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何为?”,这句比较“转”一点的话要说明的问题是“摄影能做什么”。但是,要回答这个问题的前提似乎是要先搞清楚“何为摄影”。 何为“摄影”?一一这个问题似乎问的很弱智!不错,在今天,当数字相机已经变成掌中玩物的时候,再提出这样的问题好象是很没有必要了。但是,如果我们非要深究这个问题,就会发现自主流教科书中记载的摄影术的诞生起,这个问题就一直是扑朔迷离、众说纷纭。技术派的解释可以是:利用光学镜头焦点成像的原理,再作用于化学介质上得到可视图像的过程。但我们似乎需要寻找另外一种解释,“摄影”是不是代表着一种区别自然肉眼的“观察方式”?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又可以上溯到文艺复兴时期,在欧洲大量出现的一些透视精确的建筑绘画,它们并不是精心计算后的结果,而是利用了当时在光学研究上的成果来发明的—‘种可以称之为“绘画机器”所绘制出来的作品。这种绘画机器就是利用针孔成像的原理,把现实场景变成光影投射在毛玻璃或者牛皮纸上,再山画师临摹或描摹下来。这个场景甚至会出现在一些“艺术绘画”的产生过程中。反映荷兰画家维米尔生平的美国电影《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在考察丁一些确切的绘画史料的基础上,为我们再现了当年维米尔作画的过程。画家在安排场景、道具、模特、光线的时候,都是以一个安装了针孔聚焦、光线折射、毛玻璃成像装置的“暗箱”来作为依据的。而他在作画的过程中,除了在推敲细节时才会直接面对对象外,实际上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以毛玻璃上呈现出来的那个光影的幻像来作为描摹对象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发现,维米尔所使用的那个暗箱除了化学成像部分的介质以外,实际上与我们现在使用的利用反射光线取景的相机已经没有区别了。所以,如果说“摄影”是意味着一种“观察方式”的话,我认为真正意义上的摄影实际上是从发现针孔成像原理的时刻就诞生了。 我们知道,西方绘画在文艺复兴时期发生了一系列显著的变化,透视原理的精确性、色彩表现的丰富性,这些显然是与我上述的“观察方式”意义上的“摄影”术的被发现有着直接关系。但是,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有更多的艺术家将观察的视角对准了身边的现实。这固然与文艺复兴之后人本意识的加强以及新兴的世俗阶层对于艺术品的需求品位有关,但是,从这里,我们还是可以发现另外一个隐藏的主题,这就是绘画正是因为在这种有着特定的观察方式的摄影术的影响下,开始以一种“新”的视角来观察现实的世界了。这种观察对象的改变还带来了表现方式的变化。文艺复兴之前的欧洲绘画中,其时空观是非常自由的,而在这之后,在作品中强调时空关系的内在完整性成为了一种定律,即使是表现宗教性主题的绘画,也是比照现实的时空关系来达到这种内在的完整性。这种时空关系的内在完整性,实际上就是在一个特定瞬间中固化下来的时间和空间的对应关系。它实际上也就是现代摄影理论中所强调的“快门语言”。其后西方绘画在“现代主义绘画”阶段中围绕画面中的时空关系所做的种种努力,其实质原因无非是为了解脱来自于摄影术的这种“影响的焦虑”。由此,也正好可以反过来说明我所强调的在“观察方式”意义上的“摄影”所体现出来的本体性就是这种基于“快门语言”的技术条件之上的时空关系“瞬间性”的特质。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8-7 05:05 , Processed in 0.015993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