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又将是,我们如何理解这种瞬间性的时空特质?在古典哲学的时空逻辑中,时间和空间都有其严格的线性排列顺序,那么游离于这种严格的序列之外的瞬间性特质必然会引起我们本能的恐惧。当一个没有摄影的影像经验、而又有了固化了的时空序列观念的人,在他第一次面对狭义上的摄影影像的时候,他所必然采取的一种抗拒心理正是源自于上述的对于严格的时空序列的畏惧。这样的例子在影像人类学的研究中可以收集到很多素材。 缓解这种恐惧的对策是,我们必须要把这种四处漂浮的“瞬间”状态的微粒重新纳入到那种严格的时空序列中!这样,在主流摄影理论的解释中,这种瞬间性不过是体现了完整的时空序列中的某一个环节而已,它是一头联接着“过去”,另一头顺应着“未来”的“历史性”瞬间。依照这种主流摄影理论,“瞬间”本身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有当它能说明了“过去”和“未来”的这种序列关系的时候,它才能发挥出它只有恭顺地身处序列之中的时候才能体现出来的意义。在这里,实际上是留下了一个巨大的逻辑漏洞,而摄影的欺骗性也由此而产生! 一个预设的虚假前提是“摄影是最真实的艺术样式”。它的逻辑证明过程是用摄影的瞬间成像的真实性来说明它所要演绎的时空序列的真实性。问题就是出在这里,由一个瞬间来编织起一个时空逻辑序列的解释权在谁的手里?为什么只能按照一种给定的方式来解释某一个“瞬间”的上下文关系?当“摄影”变成一种“最真实”的图像传播工具的时候,实际上是经过了一个被意识形态化的过程;在当代艺术越来越市场化的局面下,很多以“前卫”姿态出现的摄影正在变成一种庸俗的商业模式和程式化的样式,在这两种过程中摄影者都不再遵从自己的眼睛和内心去观察对象。 如果摄影不甘堕落,它还能做什么?怎么做?“日常·景观”这个专题所推荐的四位摄影家的作品实际上已经给出了答案。当前的中国社会现实所呈现出的是一个异常丰富的社会学样本,为艺术家提供了大量的介入角度,当秉承着从尊重自己内心真实的方式出发,就可以发现在我们介入社会的过程中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而并不需要按照被某个圈子所认可的模式化的思路去获取那种所谓的“观念”上的当代性。因为这种遵从自己内心最朴实的感觉方式,发挥摄影“镜头语言”的美学特质,抛弃任何概念化、经典化的思维惯势,通过作者个人化的日常经验去发现世界万物的内在本质,就已经具备了最为真实的当代性。 以上是我受四位摄影师作品的启发,而就摄影的影像本体性问题生发的一点感想。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6 23:42 , Processed in 0.102613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