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斐尔前派 ( 1848-1850 )十九世纪中叶出现于英国的一个画派。 因认为真正(宗教)艺术存在于拉斐尔之前,企图发扬拉斐尔以前的艺术来挽救英国绘画而得名。得到艺术评论家罗斯金 的支持。 主张绘画应起宗教道德教育作用 ,题材应以圣经故事及富于基督教思想的文学作品为主,忠实地反映主题,描绘对象。 画风审慎而细致,用色较清新.反对 院派的陈规。有的作品呈现忧郁的情调。 代表人物:伯恩.琼斯(Burne-Jones Edward,1833-1898) 等。
荷兰画派 荷兰艺术由于写实而受到市民的欢迎,人们购得油画,悬挂室内,用以美化自己的住宅以及办公室、饭馆等公共场所,因此油画变成商品,大量进入市场。这一时期,B.像画、风俗画都获得了极大发展;风景画、静物画也成为独立的绘画科目。各类体裁之间的分工已达到专门化的程度,出现了肖像画家、风俗画家、静物画家、动物画家、风景画家等等。 重要画家:哈尔斯 维米尔 霍贝玛 佛罗伦萨画派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在经济和文化中心佛罗伦萨形成的一个重要画派。该派以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为主导,用科学方法探索人体的造型规律,吸取古代希腊、罗马的雕刻手法应用在绘画上,把中世纪的平面装饰风格改变为用集中透视,有明暗效果,表现三度空间的画法。在以宗教神话为主的题材中,把抽象的神象画成世俗化的合乎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理想的人,成功地创造了人物画新风格。除了油画外,当时多创作大幅温壁画,主要为宫廷、教会和资产阶级上层服务,从而改变了欧洲中世纪绘画的面貌。 初期代表画家有:乔托、马萨丘、乌且罗(Uccello, 1394-1475)等,盛期以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画家为代表。十五至十六世纪三十年代最繁荣;十六世纪末,由于佛罗伦萨政治上失去独立,经济衰落,以及画家信盲目崇拜前辈的结果,逐渐走向风格主义。 法国吉温尼画派 在巴黎附近的塞纳河畔,有一座风景如画的小村庄——吉温尼。它一面靠山,一面是一望无际的田野,美丽的塞纳河从村里流过;白色的房屋,绿色的树林,开阔的草地,美丽的花园,还有小溪、白杨以及田野里的谷草堆,处处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1883年法国印象派大师克劳德·莫奈首先来到这里,并在此创作出他的大部分代表作品。1887年,一群画家结伴在法国旅行,途经吉温尼时,被它的美丽景色所吸引,便留下来,开始他们的创作。此后,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艺术家们,源源不断地来到这里,使这个昔日宁静的小村庄,变成了国际艺术界的圣地。画家们以近乎于同一种题材、风格作画,由此形成了一种广义的绘画流派。 [FS:PAGE]吉温尼画派所表现的题材主要是当地的自然风光——静静的塞纳河,绿色的树林,美丽的花园,以及画家自己、亲属、友人和一些当地人的悠闲生活。他们的作品几乎都多少采用了印象派的画法——不用中间色,采用高调的色彩系列,注重光和气氛,选择适于绘画的表面材料,以及轻松的画面制作。 作为这一画派无形领袖的莫奈,当时在吉温尼的画家仅有几个人有机会见到他的作品,能看到他亲自作画的人更少。所以,今天,吉温尼这个小村庄是怎样将这些来自欧美画家从学院派的自然主义催化到现代主义的画法,至今仍是一个谜。 俄罗斯绘画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主要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古俄罗斯时期,也就是从辅基公国形成至彼得大帝改革以前这段时间。这是俄国封建社会初期对拜占庭文化的移植与古俄罗斯民族艺术的形成时期。在俄罗斯文化中可以看到拜占庭文化的深刻影响。第二个阶段是彼得大帝到叶卡德琳娜女皇统治的整个18世纪,这是俄国的改革和“欧化”时期。俄国文化在意大利和法国古典艺术的影响下迅速发展,俄国艺术开始纳入欧洲文艺发展的进程,欧洲流行的古典主义这时在俄国也被效法和模仿。第三个阶段是19世纪上期,这是俄国民族艺术的奠定时期。18世纪中期成立的皇家美术学院,在半个多世纪中逐步培养了一批本民族的艺术家,他们呼吸本民族的空气,吸收民族文化的养料,具有俄国特色的文艺开始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第四个阶段是19世纪中期以后至20世纪初,即从批判现实主义到含有形式主义和唯美主义因素的新流派的出现,其中批判现实主义最为辉煌。俄国的批判现实主义文艺创作,在关注现实和在与西欧广泛的交流中,以其题材、体裁 、风格和手法的多样性与独创性,在世界艺坛占有重要的位置,它与当时的法国文艺并驾齐驱,各领一方风骚,各自推出了世界级的大师,组成了文艺史上璀璨夺目的一串明珠。俄国这一阶段的文艺创作,是一个多世纪以来人们研究的重点之一。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形成,有它独特的社会背景。在欧洲范围内,19世纪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时代,各种文艺思潮和流派频繁起伏更迭。19世纪初,流行了将近200年的古典主义趋于没落。法国大革命后的形势和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促使了浪漫主义的诞生,并在欧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得到相当的发展。到了三四十年代,西欧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辩证法、唯物论和自然科学的新成就,使艺术的主流转向真实地表现生活和再现社会风貌、揭示社会矛盾的现实主义。这股强劲有力的艺术潮流,由于它对现存秩序的揭露和批判,人们称之为批判现实主义。 抽象派 「抽象」是「具象」的相对概念,是就多种事物抽出其共通之点,加以综合而成一个新的概念,此一概念就叫做「抽象」。「抽象绘画」 (Abstract Painting)是泛指二十世纪想脱离「模仿自然」的绘画风格而言,包含多种流派,并非某一 个派别的名称:它的形成是经过长期持续演进而来的。但无论其派别如何,其共同的特质都在于尝试打破绘画必须模仿自然的传统观念。1930 年代和二次大战以后,由抽象观念衍生的各种形式,成为二十世纪最流行、最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抽象绘画是以直觉和想象力为创作的出发点,排斥任何具有象征性、文学性、说明性的表现手法,仅将造形和色彩加以综合、组织在画面上。因此抽象绘画呈现出来的纯粹形色,有类似于音乐之处。 抽象绘画的发展趋势,大致可分为:﹝一﹞几何抽象﹝或称冷的抽象﹞。这是以塞尚的理论为出发点,经立体主义、构成主义、新造形主义 ....,而发展出来。其特色为带有几何学的倾向。这个画派可以蒙德里安 (Mondrian) 为代表。﹝二﹞抒情抽象﹝或称热的抽象﹞。这是以高更的艺术理念为出发点,经野兽派、表现主义发展出来,带有浪漫的倾向。这个画派可以康丁斯基 ﹝Kandinsky﹞为代表。 [FS:PAGE] 代表画家 蒙德里安(P.Mondrian, 1872~1944),几何抽象派代表画家,在平面上把横线和竖线加以结合,形成直角或长方形,并在其中安排红、黄、蓝三原色,但有时也用灰色,是荷兰风格派(de Stijl)的主将,代表作《黄与蓝的构成》(1929)、《百老汇爵士乐》(1942~43,纽约现代美术馆)。 马列维奇(K.C.Malevich, 1878~1935),俄国构成主义倡导者,也是几何抽象派画家,代表作《飞机起飞》(1915,纽约现代美术馆)、《青色三角形与黑色长方形》(1915)。 库波卡(F.Kupka 1871~1957),捷克画家。运用色彩理论和音乐式和谐造成独特的几何风格,例如《绘图构成主题二》(1911~12,华盛顿国家画廊)、《垂直线语系习作》(1911)。 克利(P.Klee,1879~1940),瑞士画家。运用色彩调和及抽象的手法,创作了许多含有哲理性和富稚拙趣味的作品,例如:《金鱼》(1925,油彩加水彩,纸裱在卡纸板上,48.5×68.5cm,汉堡美术馆)、《干道与支道》(1929,油画,布,83×76cm,科隆,里伯尔兹美术馆)、《死与火》(1940,油画,83×67cm,科隆,里伯尔兹美术馆)。 波普艺术产生于50年代末,在60年代形成一种国际性的文化潮流,首先出现在英国,后在美国广泛流行,它是一种以被人轻视,被艺术鄙视的俗物为对象的艺术。这个流派标榜的正是抽象表现主义避之不及的“俗”,它的旗号是:艺术不应该是高雅的,艺术应该等同于生活。这个口号一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美国艺术家立刻敏感到这是一片新天地,于是人人争涌过去,只是短短的时间内,美国艺术便百花纷呈,新风格迭出,叫西方现代艺术又一次波澜壮阔起来。 波普艺术作为对抽象表现主义的叛逆登上了艺术舞台,这也是美国就重要和独特的艺术形式。代表人物劳森伯格受到作曲家凯奇的影响,试图以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来抹平艺术与生活的区别,艺术家应该自由的反映客观现实,不受传统的约束。他甚至把城市的废弃物作为了作品材料,把这些本来不具备审美特性的东西按照艺术构思拼凑起来,使之脱离原来的属性在形式上开了“结合”艺术的先河。 汉密尔顿的作品更直接体现了波普艺术的本质,他们并非对现实的讽刺挖苦或反叛,而只是以一个普通者的姿态观察我们生活的世界。使我们突然意识到某些东西的存在,而这些习以为常的东西确经常被我们忽略。安迪·沃霍与其他波普艺术家相比显得更彻底,他完全取消了艺术创作中的手工操作观念,直接用制版印刷的方法把照片形象移到画布上。还应用了古典主义者和现代主义者视为大忌的“重复”,甚至于推向极端,可口可乐瓶无尽无休的排列,以及明星们的照片都成为了最好的创作主题和素材。这十分贴切的反映出了后工业时代的特征,现代工业正是这样每天重复着同一样东西。以直观的艺术形式代替了深奥的艺术。随着后现代艺术的推进,它同我们生活的界限也显得愈来愈近,可能我们无法意识到,但它作为我们生活和精神的组成部分已无法替代。 代表人物: 沃霍尔 霍克奈 表现主义 表现主义是从印象派演变、发展而来,是对印象派忠实地描绘现实的悖逆。同时,它和德国历史上的民族传统有内在的联系,它继承了中古以来德国艺术中重个性、重感情色彩、重主观表现的特点。在造形上追求强烈的对比、扭曲和变化的美。 直接对表现主义产生影响的是挪威画家孟克(E.Munch, 1863~1944),幼年时丧母,姊、妹又得精神病,对其一生的创作有深刻的影想。他曾留学法国学画,看过梵谷和高更的作品,开始探索激烈色彩和扭曲线条的可能性,以表达焦虑、恐惧、爱及恨等心灵状态,一生创作最主要的两个题材是「死亡」和「爱情」。1892年在德国柏林美术家协会举办展览,对当时德国青年画家刺激很大,推动了表现主义运动的产生。代表作有《生命之舞》(1899-1890,奥斯陆国家画廊)、《春情》(1895,奥斯陆国家画廊)、《吶喊》(1893,奥斯陆国家画廊)。 被称为表现主义先驱的是诺尔德(Emil Nolde, 1867~1956)。代表作如《钉死于十字架》(1919),接近表现主义的画风;且十分狂热的还有法国画家弗拉曼克(M.de Vlaminck 1876~1958)。代表作如《河流》(1910,华盛顿国家画廊)。他们是从写实主义、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影响走向表现主义的画家,在作品中注意表现主观的内心感受,追求强烈的形式感。 代表人物:孟克(Edvard Munch,1863-1944) 巴比松派 受到1840年照相术的发明,及工业制造原料之大量生产,不论是团体或个人画家,都分别在寻求如何发展某种写实的绘画风格。其中因在巴黎南郊的巴比松 (Barbizon)村附近的枫丹白露森林中,有一群画家把画架搬到户外写生,所以他们的画风就叫「巴比松派」。他们厌倦都市生活,信奉「回到自然」,希望捕捉自然界瞬息变化的真实性,所以也称之为自然主义(Naturalism)。这种理想并未完全实现,直到印象派才得以完成。 柯洛(CorotJean-Baptiste-Camille Corot,1796~1875 ),代表作《芒特桥》(1852~70,巴黎罗浮宫)、《摩特枫丹的回忆》(1864,巴黎罗浮宫)。 巴洛克美术 巴洛克是17世纪广为流传的一种艺术风格。它的名称由来,说法不一,一说来自葡萄牙或西班牙语,意思是不圆的珠子;又一说它来自意大利语,有奇特、古怪或推论上错误的含义。总的来说这个名称在当时含有贬意,是18世纪古典主义艺术理论家对于上一个世纪一种艺术风格的称呼。古典主义者认为巴洛克是一种堕落瓦解的艺术,只是到了后来,才对巴洛克艺术有了一个较为公正的评价。巴洛克艺术产生于16世纪下半期,它的盛期是17世纪,进入18世纪,除北欧和中欧地区外,它逐渐衰落。巴洛文艺术最早产生于意大利,它无疑与反宗教改革有关,罗马是当时教会势力的中心,所以它在罗马兴起就不足为奇了,可以说,巴格克艺术虽不是宗教发明的,但它是为教会服务,被宗教利用的,教会是它最强有力的支柱。概括地讲巴洛克艺术有如下的一些特点:首先是它有豪华的特色,它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二是它是一种激情的艺术,它打破理性的宁静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非常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三是它极力强调、运动,运动与变化可以说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四是它很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五是它的综合性,巴洛克艺术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例如在建筑上重视建筑与雕刻、绘画的综合,此外,巴洛克艺术也吸收了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里的一些因素和想象;六是它有着浓重的宗教色彩,宗教题材在巴洛克艺术中占有主导的地位;七是大多数巴洛克的艺术家有远离生活和时代的倾向,如在一些天顶画中,人的形象变得微不足道,如同是一些花纹。当然,一些积极的巴洛克艺术大师不在此例,如鲁本斯、贝尼尼的作品和生活仍然保持有密切的联系。 [FS:PAGE] 重要画家:鲁本斯 卡拉瓦乔 委拉斯贵兹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8-3 04:40 , Processed in 0.016189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