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摄影——视觉的民主时代1

2007-2-25 10:46| 发布者:| 查看:785| 评论:0|原作者:冯佩霞

     艺术的发展已经由一元向多元转化。多元已成为这个时代艺术发展的总趋势。传统艺术思想体系的解体和现代模式的发端,导致了艺术由曲高和寡到多样态民主化的裂变。视觉艺术的历史繁衍,从绘画、雕塑到摄影、录像,由记录客观现实到再现主观情感,直至“现代后”时代,视觉艺术正从“自我表现”走向“相对客观再现”,历史似乎在运动中完成了又一次的循环往复。
     摄影似乎较以往任何一种艺术样式更多教给我们怎样诚实的面对自己,它比大多数艺术家笔下的绘画更能真实的再现现实,而少让各种各样的偏见、歧视及盲目的孤傲改变了眼前的世界。因此可以说,摄影是一种崭新的民主艺术的先导,它以对于所有具生命力的事物的先见之明为基础,对值得描述的一切东西一无拒斥。

     过去对于摄影的偏见,在于大多数人认为摄影仅仅是利用镜头、暗箱和化学介质来客观记录外界事物静态影像的一种方法,他们曾坚持认为摄影不能被称之为艺术,原因即在于摄影过于客观,更重写实,难以在视觉创作中自由加入艺术家的主观意识;而后期加工、制作的滥用,则会导致摄影脱离其独立门类的界定范畴。摄影者可以选择的似乎仅仅是纪录的对象而难以选择表现的空间。
     然而随着当代审美文化的畸变,形象的增生和物化凸显出当代文化空前的形象塑造力和强烈的形象欲望。毋庸置疑,今天的我们已生活在为形象所重重包围的环境中。形象对于当代生活的特别意义在于:形象所负载的超额压力不仅导致了以意义被消解为代价的产品过剩,而且导致了形象对生活的超现实重构。形象,并且只是作为形象,构成了新的现实,一种镜头下、幻象中的“真实”。形象转化为实体,其增生的意义必须在被物化的意义上加以理解。形象的物化不仅改变了它与现实的影像和本体的关系(因为它本身已经是本体了),而且改变了它与人的客体与主体间的关系(因为它不再只作为人的作品,而是作为新的现实,与人对峙)。因此,超越的行动必然归结为新的形象生成。这正是摄影适时存在和发展的契机。曾处于文化边缘的摄影,通过与现代艺术精神契合的方式成为后现代艺术中不可忽视的主流媒介之一。
     形象已成为当代人在无归之旅的宿营地。形象的物化力量,是在新技术对形象的全面操作中形成的。新技术在对形象的无限增生性制作中,使形象达到了极限,转化成为纯粹的直观景象。当代社会正由文字文化向图像文化转变,以摄影、电影、电视、多媒体为代表的新科技孕育着一场新的视觉革命。本雅明认为现代社会正处于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期,由手工劳动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这个转变也使与手工劳动社会相对应的以叙事艺术为主的古典艺术走向终结。本雅明的奠定著作《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揭示了视觉文化的来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认为机械复制艺术,特别是摄影丰富了我们的视觉世界,展示了我们日常视觉未察觉到的东西。当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更把图像文化推到了前台。
     事实证明,如果说人类寻找失落的感觉需要什么方式的话,那么图像文化的发展就是最好的途径。图像文化的出现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它广泛地缓解了社会的深层焦虑,稳定了已经开始动摇的主流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摆脱了释义与解释的重负,从轻松的感性层面上冲淡了沉重的理性思维。生动直观、色彩丰富、图像逼真的画面成为当代人视知觉的关注与注意中心。图像理论的核心论点是,摄影机实际上并不只是再现现实,而是生成或结构现实。现实并不存在于经验论者所谓的客观性之中,而是话语的产物,摄影只是对现实的译解而非记录。约翰·菲斯克在《具体现实的视像》一文中认为,在媒介工业生产的视像和消费视像的大众之间,存在着一种张力性关系,一种并合和离析的关系。视像意义的产生与大众在社会历史背景中的特定处境及他们的日常生活情境密切相关。可以说,摄影的民主化特质正指向了这种内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下级分类

图文热点

热门推荐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7 02:03 , Processed in 0.077169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