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影展过后说影展,意见堆里挑意见对《失误与遗憾》的五种看法

2007-3-17 10:31| 发布者:| 查看:770| 评论:0

     摄影是看的艺术,观看时或观后发表见解或评论一二则是所有观者的权力。有这个惯例,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经济日报》摄影部主任邓维又“挖了个坑自己跳”,主动给大家提供了“痛说新闻摄影家史”的阵地。这项名为《失误与遗憾》的影展虽然没有过多的宣传,但仍然成了摄影界、新闻界热议的话题。
     如今,展品已悄然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图片库艺术画廊展厅撤走,给邓维挑刺的摄影界内外人士也为数不少。当将能看到的资料全归置到一起时,也应该冷静地看待和分析这次有些特殊的影展的效果和意义了。我们不妨采取不同的角度,随着邓维的反思和大家的评说从五个层面来重新看待《失误与遗憾》。
主观地看:雷声小,雨点大
     邓维办展前接受某杂志专访时提及,摄影界“许多费了挺大劲儿弄的影展大都是雷声大、雨点小,观者是上眼不上心。”当自己的影展结束,面对“雷声”与“雨点”关系的问题时,邓维回答:雷声小,雨点大。
     说雷声小,是因为除在展厅和国务院新闻办图片库网站展出外,影展并未过多宣传,来的大多是新闻界和摄影界同行。雨点大的程度则是邓维没想到的:许多外地朋友专门打电话或到网上发表意见;温州职工摄影论坛网站等还把参展照片和文字全部转载,供影友批评;许多网站上的评说已超出新闻摄影业务范畴;以《绝对隐私》栏目起家的《北京青年报》记者安顿,让邓维不得不掏心窝子说了回“隐私”,成就《“找骂”是一种胸怀》一文;参加完研讨会回到广州后,《新快报》摄影部主任李洁军当即让他任教的中山大学新闻系60多位学生每人写了一篇论文,来专题评判邓维的照片;邓维到外地参加活动,有人专门找到他的房间,关起门来要与他好好“理论理论”……
     现象之热闹确实出乎意料,但邓维很清醒地说,批评和自我批评都是摄影界最重要的一环,只不过没人捅破这层窗户纸。
     当然,小雷声激起的大雨点到底有多少养分,能给新闻摄影这块沃土奉献多少真材实料的营养,给大家带来多少启迪还有待实践检验。
客观地看:现象大于本体
     有人借上世纪80年代后期红火一时的“邓维现象”,给这次影展命名为“新邓维现象”。于是,无论是研讨会,还是大家写在论坛里和纸上的意见,似乎对这种展览现象的评判多于对照片本身的说法。
     也许是摄影界从未有敢公开“亮丑”者,也许渴求批评的风气太久,也许有人只对这种形式感觉新鲜,尽管新闻界和摄影界对单幅照片零敲碎打的批评从未断过,但当面对这种将作品集中起来公开征求批评的形式时,业界却有些失语:除了那60多个学生,还真未见到有人对某幅照片进行鞭辟入理的深度批评。
     邓维的看法是,批评之于摄影界有先天不足,摄影界多套用美术理论和程式,新闻照片也不时被人以“创作”提及,最大的失误是未将美术批评同时套用。
     于是,在摄影批评还未成气候的情况下,大家也只能对“新邓维现象”说说看法,对个把作品品头论足,很难形成超出技术与应用之外的深层次批评。
旁观地看:令人佩服的“作秀”
     其实,本次影展还未开始,就有许多质疑声,问邓维是不是用《失误与遗憾》为自己“作秀”?研讨会主持人之一黄文也风趣地说,这是邓维讨巧的举动。
     回答自然是否定的。到如今,所有公开提出的意见只有两位说邓维有“作秀”之嫌,但其中一人深沉地说:即便是作秀,也是高明的“秀”,值得佩服。
     邓维说,人家有此态度不足为怪,大家都有了宣传意识,整个社会就是一个大秀场。如果通过这么一场“秀”,能在新闻摄影界“一石激起千层浪”,或稍微有些波澜,就是我的欣慰。
     摄影界聚到一处,往往喜欢对层层选拔出来的优秀作品加以评论,个别好发表意见者也不免有人前奉承、背后骂娘的行径,拿出作品来专谈走麦城的却鲜见。虽然《失误与遗憾》仅仅是一种形式,也很难使摄影界风气为之一变,但这样的事儿总得有人做。展览开幕当日,就有人公开表示要效仿邓维,办类似的失误展。步别人后尘再照搬这样的方式,本不应被看好,邓维却认为,越来越多的人来做此事,反倒能使之成为一种习以为常的状态,说不定这样的展示方式会成为摄影人检验业务能力的一种方式。 [FS:PAGE]
宏观地看:新闻摄影不是个人行为
     有人说,邓维展出的许多照片,现在看来是很好的配图;某图片网的负责人也幽默地说,不少展品都可以通过他们卖得很好,只不过关键词需要改一下。
     新闻摄影的改革与进步日益明显,作为这个过程中的见证者和参与者,邓维认为,十几二十年前,新闻摄影的整体状况远不如现在,不可能脱离历史条件和环境来看待这些作品。包括编辑方面,一些照片今天看来非常好,但在当时编发可能就不合适,因为新闻摄影作品的拍摄和刊用,已不是个人行为,新闻摄影从业者必须受制于社会责任和社会道德。
     据邓维介绍,当他连载形式的政论式摄影报道面世时,业内的批评声多于叫好声,而从读者面得到的则正好相反。分析原因,他认为,业内的规律读者未必了解,业内谈的是作品,读者看的是报道,只要有他需要的信息,他就喜欢看。可是,在业内谈论新闻摄影作品的得失时,又有几人考虑过读者的说法呢?
纵观地看:我们都是在探索
     从一定意义上,邓维认为,之所以他有目前的名声和成就,是因为“我们这代人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头班车,有个宽容的环境,那时并没有都市报。现在的都市报记者群体也和我们一样,赶上了头班车。”
     作为都市媒体的代表,李洁军说,随着新闻题材边缘化,现在有些记者只会拍突发事件,相对而言,邓维这代人深层次的思考较多,目前恰恰缺少思考型的记者。邓维则说,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代摄影记者,他们所做的一切只是探索与尝试,如果放到现在,单工作量一项,他们有时候干一天就够我们干一个月了。邓维不太喜欢因年长就动不动拍胸脯,给年轻的同行们讲当年如何如何。他说,大家只要坚持职业的道德底线,有职业的素质,其他的应由时代评判。
     邓维办展的目的明确是为后来人当梯子,让大家通过他20年的《失误与遗憾》得到启示,的确有些苦口婆心。就在记者发稿时,邓维的作品已装箱运往广东,将受邀在连州国际摄影年展亮相,继续征求意见。
     至于那本学术画册什么时候出来,邓维说,顺其自然吧。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下级分类

图文热点

热门推荐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7 02:42 , Processed in 0.353624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