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组图:记者对话贺延光先生

2007-4-13 10:36| 发布者:| 查看:1033| 评论:0|来自:浙江在线

   ▲轰炸之后 战争灾难类组照金奖、2006年度最佳新闻照片 马克·安德鲁·迪·劳罗摄
   我内心为他们的专业程度惊讶
   他希望全世界都能听到他的声音
   我没有感到什么意识形态在起作用
   是不是人家抛弃了真实性原则了呢
   不良记录的人怎么还能在新闻摄影圈子里混
   你应该受职业约束
   中国评委的人数应该缩减
   编者按
   3月25日,第三届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在上海揭晓。3月27日,本报记者就相关问题与评委之一——本报图片总监贺延光对话,请他就相关问题阐述自己的看法。
   之一:这次评选过程有什么特别的吗?
   贺:这次来稿2.8万余幅,出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400多位摄影师。与头两届不同,这次是用电脑屏幕观看作品,用电子投票器表达评委意愿,它最大程度地降低了人为干扰的因素。初选时,类别不同的作品最长只显现6秒,短的只有4秒,而第一轮必须赢得5票,第二轮必须赢得7票才能晋级下一步角逐。可见,作品的影像如不能吸引评委,一眨眼就被淘汰了,看起来有点残酷。当然,每一轮评委都有权对落选作品提出复议,但必须申述理由,“抢救”有效还是无效,还得通过投票决定。这个过程争议最多,也最有意思。
   ▲影响力 新闻人物类单幅照片金奖 胡海昕摄
   之二:评委来自多个国家,文化背景不同,意见一致是个挺困难的事吧?
   贺:评委由来自英国、荷兰、德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孟加拉国和中国内地及香港的13人组成,有摄影师出身的,但多数都是资深的图片编辑。虽然背景有差异,但对图片判断都有相同的职业标准。
   举一个例子:有一组反映中国沙漠化的作品,德国评委,也是惟一的女士,就提出其中一张照片是2005年拍摄的,她马上电话联系她的编辑部,结果证明她的判断是准确的。在观看另一组中国作品时,荷兰评委说它和刚才看到的两组作品像是一个人拍的。实际上,那两组已经过去有一段时间了。但我清楚,这三组的确是我们国内同一作者的,我内心为他们的专业程度惊讶。
   我估算了一下,我的意见被国外评委认同的,多于四分之三,而发生争论的很多时候发生在外国评委之间。可见,不同文化背景并不是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
   之三:那你觉得中国评委和外国评委真的没有不同?
   贺:外国评委几乎人人争相发表意见,我开玩笑说,他是希望全世界都能听到他的声音。我们东方人可能性格使然吧,比较含蓄。有几次,他们专门要求中国评委发表看法,他们自己说,也愿意倾听,根本不在乎你说的是否与他一致。
   ▲海地选举 日常生活类单幅照片银奖 卡洛斯·巴里亚摄
   我内心为他们的专业程度惊讶
   他希望全世界都能听到他的声音
   我没有感到什么意识形态在起作用
   是不是人家抛弃了真实性原则了呢
   不良记录的人怎么还能在新闻摄影圈子里混
   你应该受职业约束
   中国评委的人数应该缩减
   编者按
   3月25日,第三届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在上海揭晓。3月27日,本报记者就相关问题与评委之一——本报图片总监贺延光对话,请他就相关问题阐述自己的看法。
   之一:这次评选过程有什么特别的吗?
   贺:这次来稿2.8万余幅,出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400多位摄影师。与头两届不同,这次是用电脑屏幕观看作品,用电子投票器表达评委意愿,它最大程度地降低了人为干扰的因素。初选时,类别不同的作品最长只显现6秒,短的只有4秒,而第一轮必须赢得5票,第二轮必须赢得7票才能晋级下一步角逐。可见,作品的影像如不能吸引评委,一眨眼就被淘汰了,看起来有点残酷。当然,每一轮评委都有权对落选作品提出复议,但必须申述理由,“抢救”有效还是无效,还得通过投票决定。这个过程争议最多,也最有意思。 [FS:PAGE]
   之二:评委来自多个国家,文化背景不同,意见一致是个挺困难的事吧?
   贺:评委由来自英国、荷兰、德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孟加拉国和中国内地及香港的13人组成,有摄影师出身的,但多数都是资深的图片编辑。虽然背景有差异,但对图片判断都有相同的职业标准。
   举一个例子:有一组反映中国沙漠化的作品,德国评委,也是惟一的女士,就提出其中一张照片是2005年拍摄的,她马上电话联系她的编辑部,结果证明她的判断是准确的。在观看另一组中国作品时,荷兰评委说它和刚才看到的两组作品像是一个人拍的。实际上,那两组已经过去有一段时间了。但我清楚,这三组的确是我们国内同一作者的,我内心为他们的专业程度惊讶。
   我估算了一下,我的意见被国外评委认同的,多于四分之三,而发生争论的很多时候发生在外国评委之间。可见,不同文化背景并不是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
   之三:那你觉得中国评委和外国评委真的没有不同?
   贺:外国评委几乎人人争相发表意见,我开玩笑说,他是希望全世界都能听到他的声音。我们东方人可能性格使然吧,比较含蓄。有几次,他们专门要求中国评委发表看法,他们自己说,也愿意倾听,根本不在乎你说的是否与他一致。
   之四:能否介绍一下大奖的产生过程?
   贺:大奖是从8个类别的16项的金奖中产生的。除了8个单项金奖自然进入候选之外,我们还要从8个组照金奖中各选出一张代表作参加候选。开始,我推荐《轰炸之后》中的一位男子从被炸废墟中抱出一个男孩尸体的照片,但两位国外评委更看重另一张,它展示的是一群人抬着棺木群情激愤的情景。他们说,虽然你推荐的那张也很棒,但影像太直接了,而这张画面中的每个人包括面容甚至手臂都在向人们讲述这个事件,且光影效果更强烈。我跑到屏幕前再仔细观看后,立即表示,我认为他们的意见更有道理。
   最后,评委又从16张照片中推荐出3张最后角逐。应该说,这3张都很精彩,那有什么差别呢?
   我说,尽管《斯里兰卡集体葬礼》是个很悲惨的事件,但它还算是个国内之乱,相比《轰炸之后》表现黎以冲突,后者更具国际性。有国外评委说,《葬礼》的拍摄,现场对作者来说有思考的时间,而《轰炸之后》完全是作者在混乱中抢拍的。对另一幅《遇难的巴勒斯坦母子》,几位评委都认为,它虽然非常有表现力,但我们从已淘汰的另一作者的同题材作品的现场可以看出,它有当地人的引领,更像是一个新闻发布会,所以,拍摄的难度受到质疑。最后,《轰炸之后》赞成票超过了三分之二。
   之五:华赛和荷赛(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的大奖为什么都是黎以战争,我们是否受到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
   贺:在评选中,我没有感到什么意识形态在起作用。整个来稿,中国作者居一半以上,我没发现有一位外国评委对此有半点异议或歧视。相反,那些曾在国内获奖的好作品,很多在华赛中一样赢得高票。
   至于华赛和荷赛为什么大奖都是黎以战争,我想,第一这个事件引起世界高度关注;第二这个事件的确有精彩之作。
   之六:观念上的差异呢?
   贺:有一组文化艺术类的《山野间飞出太阳鸟》,表现一位中国农村少年热爱舞蹈并小有成绩的故事,作品影调也非常好。我不喜欢的原因是作者的干预性比较明显,有的照片明显是作者把当事人请到野外和田埂里跳舞拍摄的。多数外国评委却非常欣赏,他们认为照片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恰当地呈现了作者的主观情感,对这类题材的拍摄方法应当包容。这种差异,是不是人家抛弃了真实性原则了呢?我不这样认为,因为他们的理由是,人们一看《太阳鸟》就知道是作者设计的,它与那种作者耍尽小聪明而故意去把假细节、假情景伪装成真实的作品完全不是一回事。实际上,在许多讨论中我们都能感到,外国评委对作者的诚实看得很重,甚至他们不允许作品在文字阐述中有拍摄时间记录的错误,更诧异有过不良记录的人怎么还能在新闻摄影圈子里混的现象。 [FS:PAGE]
   也许,在我的“文化背景”中,因为看过太多令人深恶痛绝的假照片,而有了先坚持真实,再研究包容的潜意识。
   所以,关于《太阳鸟》的争论,实在是观念之争,尽管我现在还在思考,还无法确认定论,但这的确是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话题。
   之七:华赛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获奖的怎么不少题材都是战争与灾难?
   贺:难道我们人类不应该关注这类题材吗?追求“和平与发展”,就不能忽视战争与灾难,后者我们不正视不面对,前者不就成了空中楼阁?这如同我们国内,你越发展越进步,就越要面对和解决弱势群体的问题一样。面对需要诚实和勇气,否则就不能有真正的和平与发展。
   之八:你如何评价中国的作品?
   贺:上个世纪80年代,我们国内摄影师对荷赛望尘莫及。这几年的荷赛中不断有中国人获奖,这种明显进步在华赛中一样能证明。比如,《灰度空间——抑郁症》在前不久全国影赛中得了金奖,这次在华赛中始终得高票。有外国评委说,这个题材非常棒,抑郁症不仅在中国,在世界各个地方都存在,它根本不分穷人和富人,绝对应该引起人类的关注。我一直喜欢这组作品,听说作者很年轻,他能让患者和家属接受,让他接近他们的生活,这是需要功夫的。此外,作者每张照片拍得都很小心,既要尊重患者又要表现其生存状态,难度很大。
   之九:你觉得中国作品有哪些问题?
   贺:中国来稿作品那么多,但从其基数和获奖比例来看,差距是显而易见的。那位荷兰评委在肯定中国作品之前曾说了一句:“除了那些让我看够了的车祸照片以外……”这不是差距吗?那么多的车祸、火灾、事故,的确好作品太少了。还有,我们一些摄影师缺乏思考,赶到新闻现场只知道依托数字化的相机不间断地按快门,思维却是停顿的,你的作品怎么能动人?再有,有的人手端着相机,却不知道镜头前面应该有所禁忌,不是你什么都可以拍的。像什么《换脸第一人》,人家要进医院做换脸手术,就是因为长得有明显缺陷嘛,你有什么权力非得让公众看到他丑的一面?还有一组《大头人》,可能作者本意是想表现当事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但那是一位头部有缺陷的残疾人,他在镜头前应有的尊严竟被媒体记者轻易地剥夺了。也可能当事人不在意,但你是记者,你是强势,你应该受职业约束。你要报道,可以拿起笔,就是不能用照相机!
   之十:你曾当过两届评委,你觉得华赛还有哪些改进的地方?
   贺:第一,13位评委中,中国内地和香港地区的占了6位,这个人数还应该缩减。我看中国评委以不超过3人为好,这样有利于吸引更多国外作者参与,也更显公正。我们举办的任何国际性的体育比赛,国外请的裁判都占绝大多数,这算是惯例;第二,比赛日期应该提前,尽可能减少国际同类赛事的影响;第三,华赛评比中的碰撞与交流让我受益匪浅。为此,我希望今后评比能另设场所,让媒体和业内人士通过影像同步观摩,这对亟待开阔眼界的中国摄影师帮助最大,也有别于其他同类不公开评比的国际赛事。
   ▲斯里兰卡集体葬礼 非战争灾难类重大新闻单幅照片金奖 马尼什·斯瓦拉普摄
   之五:华赛和荷赛(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的大奖为什么都是黎以战争,我们是否受到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
   贺:在评选中,我没有感到什么意识形态在起作用。整个来稿,中国作者居一半以上,我没发现有一位外国评委对此有半点异议或歧视。相反,那些曾在国内获奖的好作品,很多在华赛中一样赢得高票。
   至于华赛和荷赛为什么大奖都是黎以战争,我想,第一这个事件引起世界高度关注;第二这个事件的确有精彩之作。
   之六:观念上的差异呢?
   贺:有一组文化艺术类的《山野间飞出太阳鸟》,表现一位中国农村少年热爱舞蹈并小有成绩的故事,作品影调也非常好。我不喜欢的原因是作者的干预性比较明显,有的照片明显是作者把当事人请到野外和田埂里跳舞拍摄的。多数外国评委却非常欣赏,他们认为照片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恰当地呈现了作者的主观情感,对这类题材的拍摄方法应当包容。这种差异,是不是人家抛弃了真实性原则了呢?我不这样认为,因为他们的理由是,人们一看《太阳鸟》就知道是作者设计的,它与那种作者耍尽小聪明而故意去把假细节、假情景伪装成真实的作品完全不是一回事。实际上,在许多讨论中我们都能感到,外国评委对作者的诚实看得很重,甚至他们不允许作品在文字阐述中有拍摄时间记录的错误,更诧异有过不良记录的人怎么还能在新闻摄影圈子里混的现象。 [FS:PAGE]
   也许,在我的“文化背景”中,因为看过太多令人深恶痛绝的假照片,而有了先坚持真实,再研究包容的潜意识。
   所以,关于《太阳鸟》的争论,实在是观念之争,尽管我现在还在思考,还无法确认定论,但这的确是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话题。
   ▲遇难的巴勒斯坦母子 战争灾难类新闻单幅照片银奖 马哈茂德·哈马斯摄
   之七:华赛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获奖的怎么不少题材都是战争与灾难?
   贺:难道我们人类不应该关注这类题材吗?追求“和平与发展”,就不能忽视战争与灾难,后者我们不正视不面对,前者不就成了空中楼阁?这如同我们国内,你越发展越进步,就越要面对和解决弱势群体的问题一样。面对需要诚实和勇气,否则就不能有真正的和平与发展。
   ▲山野间飞出太阳鸟(之一) 文化艺术类组照优秀奖 王伟摄
   我内心为他们的专业程度惊讶
   他希望全世界都能听到他的声音
   我没有感到什么意识形态在起作用
   是不是人家抛弃了真实性原则了呢
   不良记录的人怎么还能在新闻摄影圈子里混
   你应该受职业约束
   中国评委的人数应该缩减
   编者按
   3月25日,第三届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在上海揭晓。3月27日,本报记者就相关问题与评委之一——本报图片总监贺延光对话,请他就相关问题阐述自己的看法。
   之一:这次评选过程有什么特别的吗?
   贺:这次来稿2.8万余幅,出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400多位摄影师。与头两届不同,这次是用电脑屏幕观看作品,用电子投票器表达评委意愿,它最大程度地降低了人为干扰的因素。初选时,类别不同的作品最长只显现6秒,短的只有4秒,而第一轮必须赢得5票,第二轮必须赢得7票才能晋级下一步角逐。可见,作品的影像如不能吸引评委,一眨眼就被淘汰了,看起来有点残酷。当然,每一轮评委都有权对落选作品提出复议,但必须申述理由,“抢救”有效还是无效,还得通过投票决定。这个过程争议最多,也最有意思。
   之二:评委来自多个国家,文化背景不同,意见一致是个挺困难的事吧?
   贺:评委由来自英国、荷兰、德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孟加拉国和中国内地及香港的13人组成,有摄影师出身的,但多数都是资深的图片编辑。虽然背景有差异,但对图片判断都有相同的职业标准。
   举一个例子:有一组反映中国沙漠化的作品,德国评委,也是惟一的女士,就提出其中一张照片是2005年拍摄的,她马上电话联系她的编辑部,结果证明她的判断是准确的。在观看另一组中国作品时,荷兰评委说它和刚才看到的两组作品像是一个人拍的。实际上,那两组已经过去有一段时间了。但我清楚,这三组的确是我们国内同一作者的,我内心为他们的专业程度惊讶。
   我估算了一下,我的意见被国外评委认同的,多于四分之三,而发生争论的很多时候发生在外国评委之间。可见,不同文化背景并不是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
   之三:那你觉得中国评委和外国评委真的没有不同?
   贺:外国评委几乎人人争相发表意见,我开玩笑说,他是希望全世界都能听到他的声音。我们东方人可能性格使然吧,比较含蓄。有几次,他们专门要求中国评委发表看法,他们自己说,也愿意倾听,根本不在乎你说的是否与他一致。
   之四:能否介绍一下大奖的产生过程?
   贺:大奖是从8个类别的16项的金奖中产生的。除了8个单项金奖自然进入候选之外,我们还要从8个组照金奖中各选出一张代表作参加候选。开始,我推荐《轰炸之后》中的一位男子从被炸废墟中抱出一个男孩尸体的照片,但两位国外评委更看重另一张,它展示的是一群人抬着棺木群情激愤的情景。他们说,虽然你推荐的那张也很棒,但影像太直接了,而这张画面中的每个人包括面容甚至手臂都在向人们讲述这个事件,且光影效果更强烈。我跑到屏幕前再仔细观看后,立即表示,我认为他们的意见更有道理。 [FS:PAGE]
   最后,评委又从16张照片中推荐出3张最后角逐。应该说,这3张都很精彩,那有什么差别呢?
   我说,尽管《斯里兰卡集体葬礼》是个很悲惨的事件,但它还算是个国内之乱,相比《轰炸之后》表现黎以冲突,后者更具国际性。有国外评委说,《葬礼》的拍摄,现场对作者来说有思考的时间,而《轰炸之后》完全是作者在混乱中抢拍的。对另一幅《遇难的巴勒斯坦母子》,几位评委都认为,它虽然非常有表现力,但我们从已淘汰的另一作者的同题材作品的现场可以看出,它有当地人的引领,更像是一个新闻发布会,所以,拍摄的难度受到质疑。最后,《轰炸之后》赞成票超过了三分之二。
   之五:华赛和荷赛(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的大奖为什么都是黎以战争,我们是否受到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
   贺:在评选中,我没有感到什么意识形态在起作用。整个来稿,中国作者居一半以上,我没发现有一位外国评委对此有半点异议或歧视。相反,那些曾在国内获奖的好作品,很多在华赛中一样赢得高票。
   至于华赛和荷赛为什么大奖都是黎以战争,我想,第一这个事件引起世界高度关注;第二这个事件的确有精彩之作。
   之六:观念上的差异呢?
   贺:有一组文化艺术类的《山野间飞出太阳鸟》,表现一位中国农村少年热爱舞蹈并小有成绩的故事,作品影调也非常好。我不喜欢的原因是作者的干预性比较明显,有的照片明显是作者把当事人请到野外和田埂里跳舞拍摄的。多数外国评委却非常欣赏,他们认为照片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恰当地呈现了作者的主观情感,对这类题材的拍摄方法应当包容。这种差异,是不是人家抛弃了真实性原则了呢?我不这样认为,因为他们的理由是,人们一看《太阳鸟》就知道是作者设计的,它与那种作者耍尽小聪明而故意去把假细节、假情景伪装成真实的作品完全不是一回事。实际上,在许多讨论中我们都能感到,外国评委对作者的诚实看得很重,甚至他们不允许作品在文字阐述中有拍摄时间记录的错误,更诧异有过不良记录的人怎么还能在新闻摄影圈子里混的现象。
   也许,在我的“文化背景”中,因为看过太多令人深恶痛绝的假照片,而有了先坚持真实,再研究包容的潜意识。
   所以,关于《太阳鸟》的争论,实在是观念之争,尽管我现在还在思考,还无法确认定论,但这的确是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话题。
   之七:华赛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获奖的怎么不少题材都是战争与灾难?
   贺:难道我们人类不应该关注这类题材吗?追求“和平与发展”,就不能忽视战争与灾难,后者我们不正视不面对,前者不就成了空中楼阁?这如同我们国内,你越发展越进步,就越要面对和解决弱势群体的问题一样。面对需要诚实和勇气,否则就不能有真正的和平与发展。
   之八:你如何评价中国的作品?
   贺:上个世纪80年代,我们国内摄影师对荷赛望尘莫及。这几年的荷赛中不断有中国人获奖,这种明显进步在华赛中一样能证明。比如,《灰度空间——抑郁症》在前不久全国影赛中得了金奖,这次在华赛中始终得高票。有外国评委说,这个题材非常棒,抑郁症不仅在中国,在世界各个地方都存在,它根本不分穷人和富人,绝对应该引起人类的关注。我一直喜欢这组作品,听说作者很年轻,他能让患者和家属接受,让他接近他们的生活,这是需要功夫的。此外,作者每张照片拍得都很小心,既要尊重患者又要表现其生存状态,难度很大。
   之九:你觉得中国作品有哪些问题?
   贺:中国来稿作品那么多,但从其基数和获奖比例来看,差距是显而易见的。那位荷兰评委在肯定中国作品之前曾说了一句:“除了那些让我看够了的车祸照片以外……”这不是差距吗?那么多的车祸、火灾、事故,的确好作品太少了。还有,我们一些摄影师缺乏思考,赶到新闻现场只知道依托数字化的相机不间断地按快门,思维却是停顿的,你的作品怎么能动人?再有,有的人手端着相机,却不知道镜头前面应该有所禁忌,不是你什么都可以拍的。像什么《换脸第一人》,人家要进医院做换脸手术,就是因为长得有明显缺陷嘛,你有什么权力非得让公众看到他丑的一面?还有一组《大头人》,可能作者本意是想表现当事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但那是一位头部有缺陷的残疾人,他在镜头前应有的尊严竟被媒体记者轻易地剥夺了。也可能当事人不在意,但你是记者,你是强势,你应该受职业约束。你要报道,可以拿起笔,就是不能用照相机! [FS:PAGE]
   之十:你曾当过两届评委,你觉得华赛还有哪些改进的地方?
   贺:第一,13位评委中,中国内地和香港地区的占了6位,这个人数还应该缩减。我看中国评委以不超过3人为好,这样有利于吸引更多国外作者参与,也更显公正。我们举办的任何国际性的体育比赛,国外请的裁判都占绝大多数,这算是惯例;第二,比赛日期应该提前,尽可能减少国际同类赛事的影响;第三,华赛评比中的碰撞与交流让我受益匪浅。为此,我希望今后评比能另设场所,让媒体和业内人士通过影像同步观摩,这对亟待开阔眼界的中国摄影师帮助最大,也有别于其他同类不公开评比的国际赛事。
   ▲外援恼了 体育类单幅优秀奖 陈更生摄
   我内心为他们的专业程度惊讶
   他希望全世界都能听到他的声音
   我没有感到什么意识形态在起作用
   是不是人家抛弃了真实性原则了呢
   不良记录的人怎么还能在新闻摄影圈子里混
   你应该受职业约束
   中国评委的人数应该缩减
   编者按
   3月25日,第三届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在上海揭晓。3月27日,本报记者就相关问题与评委之一——本报图片总监贺延光对话,请他就相关问题阐述自己的看法。
   之一:这次评选过程有什么特别的吗?
   贺:这次来稿2.8万余幅,出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400多位摄影师。与头两届不同,这次是用电脑屏幕观看作品,用电子投票器表达评委意愿,它最大程度地降低了人为干扰的因素。初选时,类别不同的作品最长只显现6秒,短的只有4秒,而第一轮必须赢得5票,第二轮必须赢得7票才能晋级下一步角逐。可见,作品的影像如不能吸引评委,一眨眼就被淘汰了,看起来有点残酷。当然,每一轮评委都有权对落选作品提出复议,但必须申述理由,“抢救”有效还是无效,还得通过投票决定。这个过程争议最多,也最有意思。
   之二:评委来自多个国家,文化背景不同,意见一致是个挺困难的事吧?
   贺:评委由来自英国、荷兰、德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孟加拉国和中国内地及香港的13人组成,有摄影师出身的,但多数都是资深的图片编辑。虽然背景有差异,但对图片判断都有相同的职业标准。
   举一个例子:有一组反映中国沙漠化的作品,德国评委,也是惟一的女士,就提出其中一张照片是2005年拍摄的,她马上电话联系她的编辑部,结果证明她的判断是准确的。在观看另一组中国作品时,荷兰评委说它和刚才看到的两组作品像是一个人拍的。实际上,那两组已经过去有一段时间了。但我清楚,这三组的确是我们国内同一作者的,我内心为他们的专业程度惊讶。
   我估算了一下,我的意见被国外评委认同的,多于四分之三,而发生争论的很多时候发生在外国评委之间。可见,不同文化背景并不是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
   之三:那你觉得中国评委和外国评委真的没有不同?
   贺:外国评委几乎人人争相发表意见,我开玩笑说,他是希望全世界都能听到他的声音。我们东方人可能性格使然吧,比较含蓄。有几次,他们专门要求中国评委发表看法,他们自己说,也愿意倾听,根本不在乎你说的是否与他一致。
   之四:能否介绍一下大奖的产生过程?
   贺:大奖是从8个类别的16项的金奖中产生的。除了8个单项金奖自然进入候选之外,我们还要从8个组照金奖中各选出一张代表作参加候选。开始,我推荐《轰炸之后》中的一位男子从被炸废墟中抱出一个男孩尸体的照片,但两位国外评委更看重另一张,它展示的是一群人抬着棺木群情激愤的情景。他们说,虽然你推荐的那张也很棒,但影像太直接了,而这张画面中的每个人包括面容甚至手臂都在向人们讲述这个事件,且光影效果更强烈。我跑到屏幕前再仔细观看后,立即表示,我认为他们的意见更有道理。 [FS:PAGE]
   最后,评委又从16张照片中推荐出3张最后角逐。应该说,这3张都很精彩,那有什么差别呢?
   我说,尽管《斯里兰卡集体葬礼》是个很悲惨的事件,但它还算是个国内之乱,相比《轰炸之后》表现黎以冲突,后者更具国际性。有国外评委说,《葬礼》的拍摄,现场对作者来说有思考的时间,而《轰炸之后》完全是作者在混乱中抢拍的。对另一幅《遇难的巴勒斯坦母子》,几位评委都认为,它虽然非常有表现力,但我们从已淘汰的另一作者的同题材作品的现场可以看出,它有当地人的引领,更像是一个新闻发布会,所以,拍摄的难度受到质疑。最后,《轰炸之后》赞成票超过了三分之二。
   之五:华赛和荷赛(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的大奖为什么都是黎以战争,我们是否受到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
   贺:在评选中,我没有感到什么意识形态在起作用。整个来稿,中国作者居一半以上,我没发现有一位外国评委对此有半点异议或歧视。相反,那些曾在国内获奖的好作品,很多在华赛中一样赢得高票。
   至于华赛和荷赛为什么大奖都是黎以战争,我想,第一这个事件引起世界高度关注;第二这个事件的确有精彩之作。
   之六:观念上的差异呢?
   贺:有一组文化艺术类的《山野间飞出太阳鸟》,表现一位中国农村少年热爱舞蹈并小有成绩的故事,作品影调也非常好。我不喜欢的原因是作者的干预性比较明显,有的照片明显是作者把当事人请到野外和田埂里跳舞拍摄的。多数外国评委却非常欣赏,他们认为照片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恰当地呈现了作者的主观情感,对这类题材的拍摄方法应当包容。这种差异,是不是人家抛弃了真实性原则了呢?我不这样认为,因为他们的理由是,人们一看《太阳鸟》就知道是作者设计的,它与那种作者耍尽小聪明而故意去把假细节、假情景伪装成真实的作品完全不是一回事。实际上,在许多讨论中我们都能感到,外国评委对作者的诚实看得很重,甚至他们不允许作品在文字阐述中有拍摄时间记录的错误,更诧异有过不良记录的人怎么还能在新闻摄影圈子里混的现象。
   也许,在我的“文化背景”中,因为看过太多令人深恶痛绝的假照片,而有了先坚持真实,再研究包容的潜意识。
   所以,关于《太阳鸟》的争论,实在是观念之争,尽管我现在还在思考,还无法确认定论,但这的确是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话题。
   之七:华赛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获奖的怎么不少题材都是战争与灾难?
   贺:难道我们人类不应该关注这类题材吗?追求“和平与发展”,就不能忽视战争与灾难,后者我们不正视不面对,前者不就成了空中楼阁?这如同我们国内,你越发展越进步,就越要面对和解决弱势群体的问题一样。面对需要诚实和勇气,否则就不能有真正的和平与发展。
   之八:你如何评价中国的作品?
   贺:上个世纪80年代,我们国内摄影师对荷赛望尘莫及。这几年的荷赛中不断有中国人获奖,这种明显进步在华赛中一样能证明。比如,《灰度空间——抑郁症》在前不久全国影赛中得了金奖,这次在华赛中始终得高票。有外国评委说,这个题材非常棒,抑郁症不仅在中国,在世界各个地方都存在,它根本不分穷人和富人,绝对应该引起人类的关注。我一直喜欢这组作品,听说作者很年轻,他能让患者和家属接受,让他接近他们的生活,这是需要功夫的。此外,作者每张照片拍得都很小心,既要尊重患者又要表现其生存状态,难度很大。
   之九:你觉得中国作品有哪些问题?
   贺:中国来稿作品那么多,但从其基数和获奖比例来看,差距是显而易见的。那位荷兰评委在肯定中国作品之前曾说了一句:“除了那些让我看够了的车祸照片以外……”这不是差距吗?那么多的车祸、火灾、事故,的确好作品太少了。还有,我们一些摄影师缺乏思考,赶到新闻现场只知道依托数字化的相机不间断地按快门,思维却是停顿的,你的作品怎么能动人?再有,有的人手端着相机,却不知道镜头前面应该有所禁忌,不是你什么都可以拍的。像什么《换脸第一人》,人家要进医院做换脸手术,就是因为长得有明显缺陷嘛,你有什么权力非得让公众看到他丑的一面?还有一组《大头人》,可能作者本意是想表现当事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但那是一位头部有缺陷的残疾人,他在镜头前应有的尊严竟被媒体记者轻易地剥夺了。也可能当事人不在意,但你是记者,你是强势,你应该受职业约束。你要报道,可以拿起笔,就是不能用照相机! [FS:PAGE]
   之十:你曾当过两届评委,你觉得华赛还有哪些改进的地方?
   贺:第一,13位评委中,中国内地和香港地区的占了6位,这个人数还应该缩减。我看中国评委以不超过3人为好,这样有利于吸引更多国外作者参与,也更显公正。我们举办的任何国际性的体育比赛,国外请的裁判都占绝大多数,这算是惯例;第二,比赛日期应该提前,尽可能减少国际同类赛事的影响;第三,华赛评比中的碰撞与交流让我受益匪浅。为此,我希望今后评比能另设场所,让媒体和业内人士通过影像同步观摩,这对亟待开阔眼界的中国摄影师帮助最大,也有别于其他同类不公开评比的国际赛事。
    ▲灰度空间——抑郁症(之一) 日常生活类新闻组照金奖 陈庆港摄
   之四:能否介绍一下大奖的产生过程?
   贺:大奖是从8个类别的16项的金奖中产生的。除了8个单项金奖自然进入候选之外,我们还要从8个组照金奖中各选出一张代表作参加候选。开始,我推荐《轰炸之后》中的一位男子从被炸废墟中抱出一个男孩尸体的照片,但两位国外评委更看重另一张,它展示的是一群人抬着棺木群情激愤的情景。他们说,虽然你推荐的那张也很棒,但影像太直接了,而这张画面中的每个人包括面容甚至手臂都在向人们讲述这个事件,且光影效果更强烈。我跑到屏幕前再仔细观看后,立即表示,我认为他们的意见更有道理。
   最后,评委又从16张照片中推荐出3张最后角逐。应该说,这3张都很精彩,那有什么差别呢?
   我说,尽管《斯里兰卡集体葬礼》是个很悲惨的事件,但它还算是个国内之乱,相比《轰炸之后》表现黎以冲突,后者更具国际性。有国外评委说,《葬礼》的拍摄,现场对作者来说有思考的时间,而《轰炸之后》完全是作者在混乱中抢拍的。对另一幅《遇难的巴勒斯坦母子》,几位评委都认为,它虽然非常有表现力,但我们从已淘汰的另一作者的同题材作品的现场可以看出,它有当地人的引领,更像是一个新闻发布会,所以,拍摄的难度受到质疑。最后,《轰炸之后》赞成票超过了三分之二。
   ▲刚果(金)选美 文化艺术类单幅照片银奖 安迪·彼德松摄
   我内心为他们的专业程度惊讶
   他希望全世界都能听到他的声音
   我没有感到什么意识形态在起作用
   是不是人家抛弃了真实性原则了呢
   不良记录的人怎么还能在新闻摄影圈子里混
   你应该受职业约束
   中国评委的人数应该缩减
   编者按
   3月25日,第三届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在上海揭晓。3月27日,本报记者就相关问题与评委之一——本报图片总监贺延光对话,请他就相关问题阐述自己的看法。
   之一:这次评选过程有什么特别的吗?
   贺:这次来稿2.8万余幅,出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400多位摄影师。与头两届不同,这次是用电脑屏幕观看作品,用电子投票器表达评委意愿,它最大程度地降低了人为干扰的因素。初选时,类别不同的作品最长只显现6秒,短的只有4秒,而第一轮必须赢得5票,第二轮必须赢得7票才能晋级下一步角逐。可见,作品的影像如不能吸引评委,一眨眼就被淘汰了,看起来有点残酷。当然,每一轮评委都有权对落选作品提出复议,但必须申述理由,“抢救”有效还是无效,还得通过投票决定。这个过程争议最多,也最有意思。
   之二:评委来自多个国家,文化背景不同,意见一致是个挺困难的事吧?
   贺:评委由来自英国、荷兰、德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孟加拉国和中国内地及香港的13人组成,有摄影师出身的,但多数都是资深的图片编辑。虽然背景有差异,但对图片判断都有相同的职业标准。
   举一个例子:有一组反映中国沙漠化的作品,德国评委,也是惟一的女士,就提出其中一张照片是2005年拍摄的,她马上电话联系她的编辑部,结果证明她的判断是准确的。在观看另一组中国作品时,荷兰评委说它和刚才看到的两组作品像是一个人拍的。实际上,那两组已经过去有一段时间了。但我清楚,这三组的确是我们国内同一作者的,我内心为他们的专业程度惊讶。 [FS:PAGE]
   我估算了一下,我的意见被国外评委认同的,多于四分之三,而发生争论的很多时候发生在外国评委之间。可见,不同文化背景并不是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
   之三:那你觉得中国评委和外国评委真的没有不同?
   贺:外国评委几乎人人争相发表意见,我开玩笑说,他是希望全世界都能听到他的声音。我们东方人可能性格使然吧,比较含蓄。有几次,他们专门要求中国评委发表看法,他们自己说,也愿意倾听,根本不在乎你说的是否与他一致。
   之四:能否介绍一下大奖的产生过程?
   贺:大奖是从8个类别的16项的金奖中产生的。除了8个单项金奖自然进入候选之外,我们还要从8个组照金奖中各选出一张代表作参加候选。开始,我推荐《轰炸之后》中的一位男子从被炸废墟中抱出一个男孩尸体的照片,但两位国外评委更看重另一张,它展示的是一群人抬着棺木群情激愤的情景。他们说,虽然你推荐的那张也很棒,但影像太直接了,而这张画面中的每个人包括面容甚至手臂都在向人们讲述这个事件,且光影效果更强烈。我跑到屏幕前再仔细观看后,立即表示,我认为他们的意见更有道理。
   最后,评委又从16张照片中推荐出3张最后角逐。应该说,这3张都很精彩,那有什么差别呢?
   我说,尽管《斯里兰卡集体葬礼》是个很悲惨的事件,但它还算是个国内之乱,相比《轰炸之后》表现黎以冲突,后者更具国际性。有国外评委说,《葬礼》的拍摄,现场对作者来说有思考的时间,而《轰炸之后》完全是作者在混乱中抢拍的。对另一幅《遇难的巴勒斯坦母子》,几位评委都认为,它虽然非常有表现力,但我们从已淘汰的另一作者的同题材作品的现场可以看出,它有当地人的引领,更像是一个新闻发布会,所以,拍摄的难度受到质疑。最后,《轰炸之后》赞成票超过了三分之二。
   之五:华赛和荷赛(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的大奖为什么都是黎以战争,我们是否受到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
   贺:在评选中,我没有感到什么意识形态在起作用。整个来稿,中国作者居一半以上,我没发现有一位外国评委对此有半点异议或歧视。相反,那些曾在国内获奖的好作品,很多在华赛中一样赢得高票。
   至于华赛和荷赛为什么大奖都是黎以战争,我想,第一这个事件引起世界高度关注;第二这个事件的确有精彩之作。
   之六:观念上的差异呢?
   贺:有一组文化艺术类的《山野间飞出太阳鸟》,表现一位中国农村少年热爱舞蹈并小有成绩的故事,作品影调也非常好。我不喜欢的原因是作者的干预性比较明显,有的照片明显是作者把当事人请到野外和田埂里跳舞拍摄的。多数外国评委却非常欣赏,他们认为照片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恰当地呈现了作者的主观情感,对这类题材的拍摄方法应当包容。这种差异,是不是人家抛弃了真实性原则了呢?我不这样认为,因为他们的理由是,人们一看《太阳鸟》就知道是作者设计的,它与那种作者耍尽小聪明而故意去把假细节、假情景伪装成真实的作品完全不是一回事。实际上,在许多讨论中我们都能感到,外国评委对作者的诚实看得很重,甚至他们不允许作品在文字阐述中有拍摄时间记录的错误,更诧异有过不良记录的人怎么还能在新闻摄影圈子里混的现象。
   也许,在我的“文化背景”中,因为看过太多令人深恶痛绝的假照片,而有了先坚持真实,再研究包容的潜意识。
   所以,关于《太阳鸟》的争论,实在是观念之争,尽管我现在还在思考,还无法确认定论,但这的确是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话题。
   之七:华赛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获奖的怎么不少题材都是战争与灾难?
   贺:难道我们人类不应该关注这类题材吗?追求“和平与发展”,就不能忽视战争与灾难,后者我们不正视不面对,前者不就成了空中楼阁?这如同我们国内,你越发展越进步,就越要面对和解决弱势群体的问题一样。面对需要诚实和勇气,否则就不能有真正的和平与发展。 [FS:PAGE]
   之八:你如何评价中国的作品?
   贺:上个世纪80年代,我们国内摄影师对荷赛望尘莫及。这几年的荷赛中不断有中国人获奖,这种明显进步在华赛中一样能证明。比如,《灰度空间——抑郁症》在前不久全国影赛中得了金奖,这次在华赛中始终得高票。有外国评委说,这个题材非常棒,抑郁症不仅在中国,在世界各个地方都存在,它根本不分穷人和富人,绝对应该引起人类的关注。我一直喜欢这组作品,听说作者很年轻,他能让患者和家属接受,让他接近他们的生活,这是需要功夫的。此外,作者每张照片拍得都很小心,既要尊重患者又要表现其生存状态,难度很大。
   之九:你觉得中国作品有哪些问题?
   贺:中国来稿作品那么多,但从其基数和获奖比例来看,差距是显而易见的。那位荷兰评委在肯定中国作品之前曾说了一句:“除了那些让我看够了的车祸照片以外……”这不是差距吗?那么多的车祸、火灾、事故,的确好作品太少了。还有,我们一些摄影师缺乏思考,赶到新闻现场只知道依托数字化的相机不间断地按快门,思维却是停顿的,你的作品怎么能动人?再有,有的人手端着相机,却不知道镜头前面应该有所禁忌,不是你什么都可以拍的。像什么《换脸第一人》,人家要进医院做换脸手术,就是因为长得有明显缺陷嘛,你有什么权力非得让公众看到他丑的一面?还有一组《大头人》,可能作者本意是想表现当事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但那是一位头部有缺陷的残疾人,他在镜头前应有的尊严竟被媒体记者轻易地剥夺了。也可能当事人不在意,但你是记者,你是强势,你应该受职业约束。你要报道,可以拿起笔,就是不能用照相机!
   之十:你曾当过两届评委,你觉得华赛还有哪些改进的地方?
   贺:第一,13位评委中,中国内地和香港地区的占了6位,这个人数还应该缩减。我看中国评委以不超过3人为好,这样有利于吸引更多国外作者参与,也更显公正。我们举办的任何国际性的体育比赛,国外请的裁判都占绝大多数,这算是惯例;第二,比赛日期应该提前,尽可能减少国际同类赛事的影响;第三,华赛评比中的碰撞与交流让我受益匪浅。为此,我希望今后评比能另设场所,让媒体和业内人士通过影像同步观摩,这对亟待开阔眼界的中国摄影师帮助最大,也有别于其他同类不公开评比的国际赛事。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6 18:47 , Processed in 0.075883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