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数字影像的省思:以数字摄影为例

2007-4-13 19:35| 发布者:| 查看:1282| 评论:0|原作者:叶蔚明

[摘要]从千禧年开始,在国内的各大信息展之中,出现了一种明星产品:数字相机(DSC),它所造成的历久不衰的影响力,不仅使传统摄影界为之震撼,也带来光电、信息、电子等业无比的商机、希望与挑战。然而从传播教育的角度来看,建构整体的数字环境,包括行之有年的数字影音后制作、崭新的平面媒体的编辑(含数字摄影)、GSM及宽频传播等,无不在考验大家对数字环境的前瞻性、实用性,而做最有效的整合,以争取教育的最大资源;换言之,数字影像的崛起已成为一种无可避免的趋势,而其中最基本、最实用的数字摄影,可能就是跨入数字影像的第一步,值得吾人仔细的规划与省思。本研究以务实的观点,交叉分析数字摄影所带来的艺术面、教育面的冲击,期盼以例证分析其中的奥秘,以就教于各界。 
[关键词]数字相机;数字摄影机;数字化影像;后影像设计;交互式多媒体;传送照片搭配文字、音乐的多媒体讯息 
壹 
一、导论 
摄影 (Photography)一词来自希腊文,意谓用光绘画,而且涉及经由一个主体反射或传输至一种对光敏感的材料上的光线记录。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大多数摄影是记录在底片上的,它的原理就是混合多种不同的化学药品,包括和溴化银混合的银盐,覆盖在有弹性的塑料片之上』这些菲林需要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中,以不同的化学药品处理,产生最后的影像,这也是我们所熟悉的照相或是模拟相片。 
然而,到了数字时代,这些历经150年不变的程序,已在悄悄的改变了。 
首先我们看到愈来愈多、光鲜亮丽的照片(含图档)出现了,充斥在印刷媒体及网络中,好象大家的照相技术,在一夜之间就进步的无法想象;卖场的底片促销又促销好象仍然提不起劲(滞销);数字相机(DSC)这个新玩具,怎么已经开始卖得比底片照相机还多?不少快速冲洗店居然也接「记忆卡」的单,兼卖光盘、T恤,顿时好象有些时空错乱之感! 
由摄影的观点而论,传统摄影的流程若能由数字的方式取代,则拍照、编辑、打印(输出)将不再是少数专业人士的专利,例如过去复杂的放大、缩小技巧,如今都可以用计算机办到,而且只要对影像处理系统够专业,好象每人都可以做出有惊人效果的照片。这个现象,虽然可能使得摄影工作更方便、更有诱因,却也将使摄影创作更不易;换言之,制造一张影像越简单,创作一件真正好的作品越困难:原因在于,如果大家只注重结果(成品),不注重过程的话,甚至成为品质鉴定的基本条件时,那么评价作品的标准就会变得非常主观,这就是本研究探讨的重点之一。 
然而从创作的观点来看,相对于摄影数字化的快速发展与扩散,许多客观的因素似乎未能及时跟上.加上影像制造过程的简化和网络管道的普及,虽然都能使照片以另一种风貌呈现,或许也能促进人际关系,但是人们对于此一新媒材,却多半习惯于被动的接受,而少有思考与判断的机会,于是数字影像反较像是「快餐」般的被大量地制造与消费,虽然可以满足实时的需求,但附加价值有限(不够经典)。这样的情形,使得摄影发展看似蓬勃,实际上却是很容易遇到瓶颈,甚至出现危机。 
综合上述的观点,摄影应该何去何从?是该坚持原有的传统?还是顺应于科技的新潮流?许多问题在我们未能深思熟虑、采取对策之际,大量的数字化的新观念、新产品、新作品又不断的涌入,这可能是数字影像工作者,在学习与创作中最常面临的问题,也是本研究探讨的重点之二。 
目前,我们处于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中,新一代的数字相机、新一代的计算机软/硬件,虽然给予传统的摄影空前的便利,却也同时带来更多的迷惘;是不是数字影像即将取代一切?透过计算机所创作出的数字影像,还能算是摄影作品吗?既有计算机影像处理,我们还要学摄影吗?那么我们是否还需要摄影教育吗? 
因此,现今的摄影教育是否可由崭新的观点出发,在传统美学、构图、光线的运用等,与最新的数字平面媒体(含编辑)、后影像设计(Post-Photographic Design)、交互式多媒体(Interactive Multi-Media)等,取得一个平衡点,使我们的灵命更新、思路清晰,岂不更好? 
二、研究目的 
1、本研究希望透过艺术创作的观点,融合最新的专业的知识及技术资料,具体的了解数字影像的前瞻性,并与传统摄影做交叉分析,求取最佳之平衡点。 
2、本研究希望透专业的实务分析,实际探讨其应对的情形以及相关的冲击。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历经多年的准备,采用多种理论及实物剖析,透过各种专业数据,辅以相关影像资料分析比较而成。 
四、研究限制  [FS:PAGE]
本研究为力求实用性及客观性,数字相机暂以专业级的机种列为影像测试对象,而将低阶之轻便型数字相机列为市场研究对象。软件部分以各界公推之PhotoImpact,Photoshop,Corel Drew等为软件为研究对象,坊间无授权(Shareware),或测试版(Beta)之软件暂不列入,以避免不必要的困扰,为其缺点。 
贰 数字精灵像现象的涌现:无限宽广发展的数字影像 
一、多媒体的兴起 
近年来由于教育的普及、科技的进步、国民所得的提高,自备精密的数字设备的人愈来愈多,例如拥有强力计算机、数字影像摄影机及撷取设备(含照相机及摄影机)、数字编辑系统等影体及软件、网络及宽频、家庭数字视听设备等的人,早已不限于专业的传播业者了,甚至广见于高所得的专业人士家中。影响所及,在这种数字影音作品普及化之后,我们无法、也不愿数字精灵,就这么快就打开潘朵拉盒的密码档案,原来这一切都似乎来的太快了吧!眼见各种唯妙唯肖、美不胜收的作品到处都是,不啻说明了数字复制、编辑的年代提早来到,新影像革命的时代已经来临。 
回顾七0年后期,当新力(Sony)公司开始悄悄的研发其原始的数字相机时,「传统」摄影似乎已警觉到何时应该在人类文明中退位,过了三十年终于由所谓的「七年级生」证实了这个数字时代的来临。不过,早在当时,由当代艺术中的「观念性艺术」(Conceptual Art)与程序艺术(Programmed Art)所结合发展出来的数字媒体艺术,推翻了自文艺复兴以来所建构的再现模式,并且将艺术推向打破时空界限,促成创作者与欣赏间互动的新模式(王亚伦,2000)。 
事实上,数字科技或所谓数字艺术(Digital Art)所建构出来的新美学空间,似乎也结合了现代主义至后现代主义以来的言说论述。在此电子媒体的视野下,文字与影像取代了过去以造型为主的艺术概念;加入科技的当代装置艺术,也有取代以自然材质为主的装置艺术之势。例如某些所谓的画意派摄影或美术摄影,所诠释的作品,在「真实价值」的观点上,就很难得到记录摄影或新闻摄影的认同。 如今摄影师、艺术家及普罗大众,面对的是日新又新的「好教、好学、好用」的高科技产品,有心人士谁不跃跃欲试,推陈出新呢?使得纯「真实价值」的艺术创作,与应用艺术之间的灰色地带,愈来愈大呢? 
然而,从另外一个观点来看,一张完美加工的精致作品,在现实的环境中或许比真实的摄影更加的动人,这就是影像制造(编辑)者带领我们进入一个虚拟实境(Virtual Reality)的数字领域,在那里,所有视觉再现的新形式都呈现出一种飘渺的超现实的美感!不过,许多人担心,艺术作品的原味在哪里?为了生存计,是不是要趋向工具性的媒体,向商业广告、主流意识靠拢?仰或坚持专业(或良知),向新闻传播、历史记录靠拢,与艺术界又渐行渐远呢? 
总之,从影像合成或编辑的观点来看,处于数字时代中,一张照片无论是用个底片记忆然影像,再用化学显影来处理影像的模拟方式,或者是用记忆卡记忆,再用数字合成的数字方式,其根本差别可能只有输入媒体的差异、在处理过程、输出成品的重叠性愈来愈高,几乎都仰赖计算机来处理,以像素(Pixel)计算,电子影像只是直接的将Photo(照片)变成Graphic(图样化)或图档罢了。换言之,模拟与数字讯息的转换、处理、输出等软件与机具所构成的「讯息数字化系统」平台,可以轻松的透过计算机将文字、影像、图画、图表、影音等原本不同属性的媒材,整合为「0」与「1」的数字式的数据讯息或多媒体(Multi-media)。然而当多媒体的产品逐渐增加,坊间充斥着虚拟中的虚拟,当声音、照片或影片都被数字化后,是否所有代表人类的表达都平等了呢?所有形式的沟通也都被视为平等呢?这些都是很有趣的议题,值得深入的探讨。  [FS:PAGE]
在角色互动方面,由于计算机已成为多媒体处理的基本工具,它不但改变了传统角色中欣赏者、创作者及作品之间三者的互动机制关系,也因媒材使用的方便性与多元化,是否会促进艺术与设计的审美形式被多元转化及提升?特别在网络时代,更能开拓及注入数字艺术的新生命。 
二、何谓数字艺术 
根据Glen Wilkins在2001年的Painting with Pixels一书中指出, 数字艺术可以定义为:任何在创作过程中的全程,或某一阶段使用了计算机来处理素材,最后所呈现的图像全貌,此可称为「数字艺术」。从此,艺术作品的创作、处理、输出等过程可能将完全透过计算机及其接口设备,作特定需要方式的转换或整合。此定义还包括那些用于上的扫描图像。因此,国人所熟悉的多媒体艺术及相关作品(书籍、海报、杂志等印刷品),当然也可以涵盖在内。 
1. 眼见为真 
在数字艺术的处理过程中,在计算机上,只是一连串「像素」「0」与「1」,或「开」与「关」的数组组合而已。因此,数字图像可以非常容易修改、复制,或者以网络传输到世界每一角落。所以,作者的意念是以「像素」的方式具体化、可视化,艺术创作的意念不必透过传统的画布、画纸上呈现;有些人想到,除非把在计算机屏幕上「看见」的图像能够打印出来,否则谓数字作品就不是真的! 
2. 美梦快速成真 
目前,艺术创作者若能熟练的使用各种影像处理与绘画软件,来仿真传统画材时,就会发现它充满了许多的挑战及乐趣,潜藏着无限的可能性。因为计算机运算速度非常快,可以轻易的进行修改、尝试等动作,来改变作品的构图或色彩等,甚至组合不同媒材,直到满意为止。这种不会浪费资源,且可以反复使用的功能,仅只在按键一剎那间就能完成。由于作品能在绘制的过程中之某一阶段,储存其动作记录,所以也给作者许多方便,让他有机会回到原初动作,重新来过。数字工具也提供各种绘画效果试验的广大空间,这些都是传统画材、画笔、颜料所无法作到的。譬如,用水彩颜料在油性颜料上作画。 
如今,在时间与经济因素的考量下,愈来愈多的商业用DM完全直接采用数字工具绘制。例如:印刷厂、出版商就不太可能的等到原作的颜料干燥后,再进行下一步骤处理。当然,可能令传统艺术家很难释怀的是,从此便会减少与熟悉的颜料、画笔、画布等的实际接触机会,反而会成天的与计算机屏幕内的「美梦」互动或打交道,有时唯恐真正打印出来时,还不够传神呢!这可能的解释是,屏幕上出现的影像通常会较为鲜艳,特别是高级的液晶(LCD)屏幕。 
参 任重道远的数字相机 
一、3C(Computing、Communication、Consumer Electronics)商品的新希望 
在数字时代中,各大卖场中最畅销的3C商品为何?业务员的答案,可能都会指向数字相机及手机。特别是某些炫丽的(Cool)产品,更不知掏空了多少年轻人的荷包,引来多少羡慕与妒忌的眼光。 
以全球商机来看,数字相机2003年较2002年成长53%,2003年预计全球市场规模将达4000万台,加上相机手机,产值超过数十亿之谱,因此其市场的发展,对国内的电子厂商及经济发展厂商甚为重要。 
图1:全球数字像机产业规模预测 
资料来源:资策会MIC经济部ITIS计划,2003年9月。 

 
1、数字相机之定义与分类 
数字相机(Digital Still Camera, DSC)产品的定义为:以撷取静态影像为主,拥有独立电源、独立数字储存媒体(赖昱璋,2003)。 
目前,一般消费者选购数字相机的考量,以价格、外观、影像品质为主。 
以价格、画素(影像品质)作为市场区隔时,可将数字相机整体市场概略分为三类,包括:一般消费市场类与专业市场,各市场区隔之特色为:  [FS:PAGE]
A、一般消费市场 
消费者多半聚焦于如何以有限预算获取最大效益,适合此市场区隔的产品可分为三类,包括: 
(1)入门机种 
产品以外型特殊亮丽、简单易操作、价格低廉为主,适合初次购买,预算有限的消费者。约有 100~300万画素,搭配定焦或2~3倍光学变焦镜头,价格约在美金 100~300元,国内售价约在1万元以下。 
(2)主流机种 
价格中等,约在美金300~500元之间。外型设计质感佳,附加的功能增多,例如:内附多种情境模式可供选择、可记录有声影像等。多为300~400万画素.搭配3倍光学变焦镜头,国内售价约在2万元左右。 
(3)准专业机种 
以重视影像品质与相机功能的消费族群为主。产品价格多在美金500~1,000元,采用400~500万画素之影像传感器与3倍以上光学变焦镜头,功能接近于单眼像机(DSLR)但不能更换镜头(ZLR),国内售价约在3万元左右。 
B、专业市场 
使用者以品质为最优先考量的目标,适用于职业场合。该类型相机需具备高画素的影像传感器、高倍率光学变焦、可转换且质优的单眼反射镜头(DSLR)等,售价往往十分高昂,多在美金1,000元以上,国内售价约在10万元以上为多。 
至于上述之数字相机的详细技术资料之比对、优缺点、销售业绩、市场潜力等项目,则不在本次研究范围内,容后在适当场合中发表。 
图2:全球数字相机平均售价走势 单位:美元 1MP:1百万画数 
资料来源:资策会MIC经济部ITIS计划,2003年9月 

 
二、透析数字影像处理的奥秘 
1、 数字影像的撷取、处理、输出、传播 
数字影像撷取的来源有:数字相机、扫描仪、现成的图文件(储存在光盘或磁盘) 
数字影像的处理:计算机(硬件)及编辑软件 
数字影像的输出:打印的照片、光盘、软盘(不推荐)、随身碟、屏幕等 
数字影像的传播:平面媒体、网际网络 
2、 数字影像处理的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分两部分:A、硬件部分:功能强大、稳定,操作系统以Windows 2000或98为优先;B、软件部分:常用之正版软件为优先,如Corel Draw、PhotoImpact、Photoshop等为优先。 
3、 使用Photoshop软件的调整准备工作 
基本上,若要使数字影像的前后处理有一致性,输出的作品符合专业的标准,就必须做好各种硬件间的协调及调校工作,宜参照「数字影像色彩管理」的原则(徐法坤,1999)。某些专业软件亦提供调校的方法,以国人最常用之专业级的编辑软件:Photoshop为例,其调整准备工作为: 
A、以Adobe Gamma先调校显示器(屏幕) 
B、设定显示器色彩描述档 
C、设定打印机色彩描述文件 
D、决定转换哪一个色空间及转换方式 
4、编辑影像 
透过这些精密的调校及不同的媒材,使用适当的软件,就可从事各种编辑、修改等工作。例如不足的反差、清晰度和颜色平衡都可以重新加强,使影像变得焕然一新。 
图3:在维也纳的乐器博物馆拍摄的名琴及手搞,注意这一张照片未经修版,可发现左边的小灯光。 

 
图4:经过软件修版并加上特效的同一张照片,注意灯光修掉了,小提琴的亮度、对比也有调整。 

 
目前,常用的影像处理及编辑软件,按照其功能可概括分为: 
入门级:有Adobe Photo Deluxe、Microsoft Picture it和MGI Photo Suite等 
进阶级:有PhotoImpact、PhotoExpress等(国产较多) 
特效专用级:有全景大师、相片也疯狂、B/Works等 
专业级:有Corel Draw、Photoshop、Freehand、Illustrator等 
这些软件在功能和操作方法上各不相同,但是都具备以下的基本功能(Peter K. Burian, 2001):  [FS:PAGE]
A、调整亮度和反差:使画面更悦目或改善数字输出效果。这类软件有时还具有让局部变亮或变暗的功能,例如可以修正脸部阴影或过亮的天空。 
修剪画面,以去除干扰主体呈现的元素,或改变画面的形状。 
B、修正色彩:可将某种色调完全除去、颜色更鲜艳,、降低色彩的饱和度。也可以改变局部影像的颜色。有些软件还可以将彩色影像转为黑白调。 
C、清晰度调整功能:通常称为Unsharp mask。将照片扫描进计算机的影像,通常需要再调整其清晰度,使影像更清晰 (数字相机拍下的影像则不需此一动作) 或强化局部的清晰度。 
D、复制功能:可以复制全部或局部影像,以修改其它地方的瑕疵,如刮痕、灰尘、脏点。例如可以复制下天空的局部,再将其贴上邻近有瑕疵的区域。 
E、组合功能:将数个影像合成为一个影像,以取得天空更蓝、人物或景物更多的合成影像。基本上,大部分软件都可以提供某种程度的发挥空间,供使用者意挥洒自如,专业级的软件另提供外挂模块程序,借着放行某些数字元素、阻碍其它元素通过的方式,制造出各种扭曲的形状、各式图案、粗颗粒质感,或朦蒙眬效果。 
F、外挂模块程序:现在几乎每一种绘图或影像处理软件,都有一些协同厂商,开发一些外挂式的模块程序,供该软件使用以增强其功能。外挂程序一般是安装在主软件上,例如在Photoshop上就用「滤镜指令」来产生如传统绘画的笔触效果,如彩色铅笔、炭笔、粉彩等。也可以制作诸如模糊、清晰、马赛克、结晶等特效。甚至可以在原作上,加上各种形状的边框,或是一些特殊成形的材质纹理。 
另外也有一些特殊外挂程序,是专为数字绘画的后端作业而设计的。例如专业色彩校正软件,是为配合日后印刷分色输出时,能正确呈现色彩时使用的。 
目前,在高附加价值的商业广告中,这几年来特别在电视、网页、手机MMS中,发现交互式多媒体(Interactive Multi-Media)活跃的趋势,将多媒体的整合功能,带到另一个新的方向,其发展动向及所带来的商机,值得我们注意。 
5、职业道德 
影像编辑软件的问世,使得照片的修改轻而易举,进而可能促成有心人伪造不实的照片。在广告和其它商业摄影上,这种在照片上动手脚的事司空见惯,而由于广告讲究天马行空的奇想,无须忠于真实的世界,大家也不觉得这有何不妥。但是纪实摄影如果也运用这种动过手脚的作品,是否合乎职业道德呢?这是一个经常发生、且容易引起争论的议题。 
图5:摄于南投县竹山镇桃芝台风过后的惨状,此种921灾区的纪实照片,若要擅自编辑夸张事实,就极不道德。 

 
事实上,任何有专业技术的人,若执意要发挥其专长时,只要具备适当的资源,几乎可以随心所欲创造任何效果。例如可以将生活在不同空间的人物「凑合」在一张照片上,制造出令当事人「难堪」或「喷饭」的画面,常为有识者戒。 
计算机和摄影玩家可以为了艺术创作,而在照片上动手脚,以制作拼贴图像,或其它似是而非、光怪陆离的照片。很少人觉得这有违道德,甚至振振有词说这手法类似作画,是一种主观诠释活动,其目的在表达艺术家本人的意念,不一定要忠于事实。事实上,不少摄影者在照片上「加工」已行之有年,例如在同一格底片上重复曝光;将数张负片冲印成一张照片;在暗房放大照片时进行局部遮光、局部加光、剪裁、使用特效滤镜、修整照片,以满足个人创意,这些统称为「暗房技巧」。 
至于多年来在新闻界奉行的一个原则:「相机绝不说谎」,这句话从古至今可能都不切实际。如今,计算机和软件只是让编辑者更容易罢了。因此,凡是「编辑」、加添某种程度效果的照片,都应该注明是 「摄影插图」 (Photo Illustration),以鼓励摄影者忠于自己专业及良知,特别在新闻、科学研究和大自然摄影上,是特别的重要。因此大部分出版社及相关媒体,为免误导读者,若要采用有「加料或编辑」的照片时,事前都应严格审核,而且应标示这是「加料或编辑」的照片。  [FS:PAGE]
目前,对于这种照片的使用,出版界,乃至专业摄影协会,都还未订出确切的准则。一般人若只是为了自娱,或只是为了创作数字艺术,而无意误导一般大众,或许可以不必理会这些道德争议。但是专业者应力求光明磊落、诚实无欺,如此就可在最新的数字科技所提供的创意空间中,左右逢源。 
肆 结论与建议 
古人曾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处于快速发展的数字时代中,要培养有良知着摄影大师,可能就要从基本的摄影教育着手。 
回顾西方早期的摄影教育,是从自学摸索开始,慢慢地才融合艺术家和知识分子智能,历经早期文艺复兴的木刻版画、工业革命、汲取美术及设计教育的精华慢慢个改进,一直到二次大战后才有平衡的发展。六十年代后,大学院校里的摄影学科开始蓬勃发展,如今在新一代的设计家里面,藉由计算机高效能运作而制作产生视觉图像的发展,或可称为「后影像设计」(Post-Photographic Design)。然而,我们的摄影教育,可能还在强调入门的「技术」养成,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及资源限制下,去加强人文的修养、艺术的欣赏、历史的传承、影像管理等较抽象,但能培养出大师级的专才,我们拭目以待。 
图6:在上海的渡江大桥上方拍摄,因天候欠佳,必须用软件修成黑白片的效果,更别有风味。 

 
例如在这几年看到年轻学生得奖的纪录,自97年后的时报广告奖得奖作品,发现几乎有一半的广告是以摄影影像(DV)表现为主,不少以广告摄影、产品摄影、或者是再以电影影像处理的方法来呈现;若以学生为主的金犊奖得奖作品来看,以影像形成呈现的例子也极少,即使有,也大多是藉由计算机效能运作而产生的视觉图像,这个现象值得我们深入的研究(王亚伦,2000)。 
事实上,使用计算机来「辅助」艺术创作,确实会加速自己的「美梦成真」。但要成就不朽的经典之作,是不是会有「超人气」的好运,在弹指之际就做好了呢?是不是有什么「葵花宝典」的软件,功能超强、可以自修就通的呢? 
为今之计,可能仍要脚踏实地的从基础教育开始,规划出整合型的教学方针,开发具有前瞻性、务实性、永续性的教案,才不至于在「虚拟实境」中迷失了方向。 
本研究局限于媒材的限制,可能不便提供更多彩色照片的实务交叉测试、多种数据分析、软件版本间之差异、硬件特殊性能测试等资料,甚盼日后有适当的机会,与同好彼此切磋,为改进数字影像教育的品质而努力。 
2004/03/05在世新大学「e世代的广播电视电影教育与产业对话学术研讨会」发表*两岸三地研讨会 
[参考文献] 
[1]史荣恩(2003/9/26),「MPEG 4格式数字相机更棒」,民生报 
[2]徐法坤(1999),「数字影像色彩管理」,台北:龙溪图书 
[3]王雅伦(2000),「光与电:影像再视觉艺术中的角色与实践」,台北:美学 
[4]陈学圣(2000),「彩色摄影精艺:从传统到数字的探索」,台北:雄狮美术 
[5]丘国峻(2000),「陌生的旅程:数字摄影的艺术与技术」,台北:亚迈多媒体 
[6]徐明景(2001),「数字摄影的技术」,台北:田园城市文化 
[7]甘世裕等人(2002),「软件总动员」,台北:计算机人PC User 
[8]龙信安(2002),「数字摄影100技」,台北县:尖端出版 
[9]萧淑慧 游呈祥(2002),「数字照片处理技巧」,台北:学贯行销 
[10]姚瑞中(2003),「台湾当代摄影新潮流」,台北:远流 
[11]赖昱璋等人(2003),「数字影音多媒体产品分析与商机探讨」,台北:资策会 
[12]Peter K. Burian & Robert Caputo着 黄中宪译(2001),「国家地理摄影精技:National Geographic Photography Field Guide」,台北:大地地理  [FS:PAGE]
[13]Tim Daly着 匡钊译(2001),「数码摄影手册:Digital Photography Handbook 」,香港:三联 
[14]Glen Wilkins着 陈宽佑译(2001),「数字绘画:Painting with Pixels」,台北县:视传文化 
[15]Adrian Davies着 梁志强译(2003),「数码摄影与影像处理:A Beginner’s Guide to Digital Photography」,香港:万里 
[16]Jerry Glenwright着 李阳译(2003),「数码摄影 Digital Photography :click-by-click 」,香港:三联 
[17]Rob Sheppard(2003),「National Geographic Photography Field Guide Digital」,U.S.A:National Geography Society 
[作者简介] 叶蔚明,国立台湾艺术大学 广播电视学系副教授,电子邮箱t0150@mail.ntua.edu.tw 
The Study of Digital Image:The Impact of DSC 
Yeh Weiming 
Broadcast and Television Department,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Taiwan, 
Abstract:In the era of 3C products, it is easily to own a DSC, PC and appropriate software, which allows for relatively quick and easy manipulation of photographs, making it possible to create new images that are more fantasy than reality. Such manipulation has become standard practice in advertising and other commercial photography, and it is considered legitimate because ads do not pretend to depict the real world. However, the ease of making digital creations has led to debates on the ethics of using such work for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With pro-caliber DSC and software, an expert operator can create just about any effect. The operator can combine pictures of species that do not live on the same continent, composite photos of strangers into embarrassing situations, create situations that never actually happened, and so on. Professionally executed, these pictures can look highly convincing but may be used for unethical purposes. What can we do to enjoy the creative possibilities that technology offers, and to avoid this side effect; it could be a new task for us in the near future.  [FS:PAGE]
Keyword:DSC;DV;Digitized Image;Post-Photographic Design;Interactive Multi-Media ;MMS 
[责任编辑]叶琼丰 
——载于香港《中国传媒报告》(China Media Reports)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下级分类

图文热点

热门推荐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6 23:30 , Processed in 0.218698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