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摄新闻图片不能成为模式 贵在创新

2007-4-14 09:46| 发布者:| 查看:745| 评论:0|原作者:官伟|来自:中国摄影在线

  拍摄新闻图片多了之后,摄影记者往往会走入到一个模式化的境地。只要遇到招聘会就拍张大场面的图片;只要是交通事故,就拍事故现场;只要是晚会,就拍舞台上的节目表演。其实,这样的片子太缺乏创新,对于摄影记者来说,去捕捉新闻外的东西,才能够让自己出好片才能够让读者有全新的感觉。
  来到报社,经过接触,我最怕采访的有几种情况,一种是去拍摄舞台晚会,另一种是有关群众咨询或者是会议性的新闻图片。前者,虽然在舞台上的表现形式多样,但是由于本地舞台晚会受到灯光、场地的影响,这给拍摄新闻片造成了很大不利。对于舞台表演的拍摄,新闻记者来说又不能把它拍摄的过于艺术,这样就体现不出新闻性,所以很难出好片。而群众咨询或者是会议性的新闻图片,由于要受到当时群众、现场场地的影响,因此想要拍出好的新闻图片,真得绞尽脑汁。
  那么,怎样才能摆脱以往的固有模式,让新闻图片更有价值和内函呢?05年5月底,我接到线索,要求摄影记者与文字记者一同前往丽水市中心医院,采访一个救助的稿子。以往救助的稿子都是反映当事人如何穷苦、生活如何贫困。但是,经过我们和这位身体弱小、满脸苍白的主人公吴建平聊谈中感受到,他虽然是一位绝症病人,家庭贫困,但身患顽症的他却没有失去信心,在病危的日子里,他毅然决定假如死后,将器官全部捐献出来,用作医学研究。对于如此勇气可佳的小伙子,我感到了他的精神、他的顽强的思想在我们的面前很顽强;对于死亡,他显的如此的坦然、如此的从容。大家都被他顽强的精神所深深感动着。因此,在采访当天,我的镜头捕捉的是他面对绝症,没有被病痛压倒,面对死亡毅然露出坚强的笑容。这张新闻图片与文字稿件件见报以后的几个小时里,就有读者打进了晚报热线,愿意给身患绝症的吴建平捐款。这位读者告诉晚报值班记者:“从照片看一脸阳光的笑容很难想象他是一个生命将要走到尽头的人;很难想象这为如花般的少年正面临着刺针、化疗等常人难以忍受的医学物理治疗;很难想象面对死亡还会利用最后的机会,立下遗体捐献的志愿。真是感动!”
  俗话说,镜头无言,但可容万语;画面静止,却余音绕梁。作为摄影记者来说,我们应该在记录新闻事实的同时,善于思考。只有通过手中的相机,多角度、多创新;在拍摄手法上多体现人性的力量、能让读者在图片中体味到人文的关怀、感受到情感的召唤才能真正成为上等的新闻作品。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图文热点

热门推荐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8-2 17:04 , Processed in 0.016104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