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商业广告摄影早已深入人心,许多杰作给人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但遗憾的是有关广告摄影如何影响人们心理和行为的秘密直到最近才被神经学家们揭开。视觉广告自上个世纪初流行以来极大地影响着大众的消费行为。人们为之或冲中动或理智,但结果却万变不离其宗,无非是被商家“忽悠”从口袋里掏出钱来消费。半个世纪以前,这类照片的视觉表现力上已非常出色而且不乏创意与幻想. 静物摄影的技巧。难度与应用范围.渐渐可以和人像或风光摄影柜提并论.就艺术价值而言,不论相机对准一个电影明星,还是对准一个陶罐都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虽说前者颇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但后者对摄影师的技术和艺术品位的要求或许更高,并且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和商业价值。 不久前.北美的科学家们凭借先进的核磁共振技术对人的大脑进行了扫描.他们发现质地精良、造型优雅的名牌产品确能对人的大脑产生刺激作用.有证据表明,人们对“好东西”的渴求,来自于大脑某一部分的控制 而绝不是空穴来风或一时;中动。 “好东西”对大脑中产生感知、记忆和注意力的区域的影响非常明显。这项最新的科研成果给那些绞尽脑汁推销商品、从事广告宣传的人士打了一针兴奋剂,他们终于找到了借助于视觉宣传手段推销商品的科学依据和制胜法宝。从此。一个新的名词随之诞生,叫做“神经营销学”。 这项最新成果同样引起了从事静物,商业应用摄影及相关特种门类摄影人的激情关注。科学实验证明 一个消费者对某种商品产生好感并想拥有,这个过程只需一两秒钟。这些虽然不意味着最终的购买行为付诸实施,但毕竟是消费者往外掏钱的关键一步 试想如果一个消费者连对商品的好感都没有,他的购买行为又从何谈起?对消费者产生正面作用的视觉手段,一个是直接的,另一个是间接的;能看到实物的属于前者。看到照片或其他形式宣传材料的则属于后者。 作为一门全新的学科,神经营销学在21世纪初崭露头角。一部分广告摄影师接受了权威分析部门的忠告,适时调整自己的拍摄计划。但还有相当一部分摄影师不以为然,认为以前的广告摄影才是真正的艺术.任凭现在的摄影师如伺依赖高科技,但扭转乾坤是不可能的。 此一时非彼一时.在互联网和电视媒体日益发达的今天,广告摄影的实际影响力已经无可奈何地减弱了,况且现在消费者见到实物的机会也要比从前多得多.与其他宣传手段比起来 广告摄影精工细作,历史悠久,尽管影响了一代代人,但不可能永远辉煌,惟独它的艺术价值至今还立于下败之地,犹如电影与电视剧之不同。 目前在巴黎卢浮宫展出的《广告摄影回顾展》引起了轰动 再次成为有艺术细胞的一批人的热门话题。展出的照片主要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经典作品为主,其中不乏顶级大师的佳作。从曼·瑞到当今风头正劲的彼得·林德伯格,跨越式的展览涵盖了广告摄影所走过的几个年历程和从事这项事业的精英.曼·瑞一直被认为是广告摄影的鼻祖之一,他于1921年从纽约来到巴黎,为的是寻求法兰西富饶的艺术土壤.尽管曼·瑞比当时任何一名摄影师都坚持认为,只有造型优雅和质量上乘的物品才配摄入镜头,但事实上,应用摄影并没有限定什么样商品才有资格成为被拍摄的对象,往往一些‘长相不好 的商品,其生产者才更愿意花大价钱做广告.加上”应用’两字,本身就意味着这类照片注重的是实效,要被消费者认可,经得住市场的检验。过于脱离实际的作品只能发表在摄影类杂志上,而起不到吸引买主刺激消费的作用。在这一点上.德国和美国的摄影师要比法国和意大利的同行务实得多。 [FS:PAGE] 追求视觉的最佳效果一直是商业应用摄影的主流。如果把一件商品表现得过于夸张而脱离了现实,反而会达下到预想的效果,甚至令人反感.半个世纪以前,大多数人都难以接受过于暴露的泳装;如果将一把椅子或一盏台灯拍得过于虚幻,相当一部分消费者也会因其华而不实而打消购买的意愿。商业广告照片既要夸张还要有度,既要达到美化产品的目的,也要注意营造亲近可人的效果。如果把所要表现的商品照得太脱离原样,或者显得轻佻而不实惠,那么无论它多么富有艺术感,也难以打动广告商那颗功利而冷漠的心。 自古以来 艺术离不开金钱的滋养,完全脱离现实的艺术是缺乏生命力的,应用商业广告摄影更是如此。对于大多数摄影人来讲,这不是一种屈尊,而是一种适应;当曼·瑞于1976年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这位广告摄影的先驱变得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为现实,摄影的质朴风格又重新回到他的作品中。在广告摄影的想象力方面取而代之的是盖·伯丁(亦译居伊·布尔丹)等后起之秀,较前人更大胆地融入了人的因素,确切地说是女人 甚至色情成分。不过这时已经没有多少人大惊小怪,就像汽车展,60年前只展示汽车,而现在车旁都少不了一个妙龄女郎做“车模儿”。 一句话,时过境迁,现代人对广告摄影,以及商品营销的观念发生了与时俱进的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