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年读书时很爱地理课.因为从中可以知道很多地方的风俗趣闻.参加工作后常盼着有机会到外地出差,尤其是去一些有特色的城市。 对于我曾生活过的城市.更是感慨万分。小时候出生在开封龙亭湖畔.是骑着午朝门石狮子长大的;后来又到张家口.住在大境门旁一座建在古长城上的大庙里,一直到上小学时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上中学时居住北京,演乐胡同、马大人胡同、隆福寺东巷…几经搬迁,直到参加工作前,没离开过胡同里的四合院。现在这些童年的美好景致 有的只能在梦中巡游了,因为很多地方都因岁月变迁而早已面貌全非,有的甚至已经荡然无存。爱上摄影后,知道每个城市的魅力在于她的特色与个性:江南的水乡.陕北的窑洞。上海的里弄、北京的胡同……都以各自的迷人特色吸引着游客。这些特色建筑,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依地理环境和改造自然的经验而沉积下来的经典之作,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和审美的推敲. 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我去山西沁源一个山沟里的工厂采访,该厂工程师背着柳条筐到平遥城接我.那时,平遥古城的人。古城的建筑、古城的街道,都那么平和,安详、质朴,以至于当时仅在一家小馆里只吃了一碗刀削面,都能让我们至今难忘。当千年后,再去拜访已闻名世界的古城 平遥时,反而找不到当年古城的感觉,却多了几分喧闹与浮华。 其实,这些也许是怀日思想在作怪,经济在发展,社会在前进,“变”是必然的,很多事物的消失也是必然的,否则为什么佛教在反复地讲述“色空”的理念呢!但我仍认为每个城市给我们留下的不应该仅仅是记忆,还应该留下城市的个性与灵魂。主宰城市命脉的不应只是惟利是图的房地产开发商,而应是在政府正确领导下的高水准城市规划者和建筑师。我们不愿看到今后的城市都在千篇一律地相互克隆翻造,一眼望去都是林立的高楼、西式罗马小花园和与众隔绝的高价绿地。除此以外,还应有更多我们民族的东西,有更多体现地域特点的传统建筑。 19日。年,我在北京接待初访祖国大陆的台湾摄影大师郎静山,乘车去亚运村看北京新貌。没想到他老人家连车都不下说 “这些建筑西方到处都有,且比我们盖得还奸,还是带我去老城区逛逛吧,于是我带他去逛国子监。一踏进国子监大门.见到那座精美的玻璃牌坊,郎老马上兴奋地说:“这才是中国的瑰宝,是西方人没有的东西 其实,能吸引艺术家与外国游客的不仅仅是这些精美的皇家之作,静谧的胡同、古旧的四合院,同样具有无穷的魅力.胡同中每一扇大门的背后,都蕴藏着许多动人的传奇故事.不论是豪华的工府,还是平民的小门楼,对于摄影人,这里有着永远也拍不完的故事。 我曾在一次摄影人的聚会上开玩笑说.“过去某地被列入拆迁改造范围后,引来的是无数走街串巷收废品的人,如今形势有了变化,除了收废品的人之外,还增加了不少手执相机的摄影人。”虽说这是摄影界的好现象.但我总觉得对于我们这些影像记录者,怎么能只跟在拆房人的铁锤后面跑呢?有许多宝贵的画面,需要我们赶在拆迁的铲车到来之前就完美地拍摄下来.因为,到目前为止,摄影依旧是一种记录历史变迁的最好方式。 对于一座城市.留下的不仅仅是记忆还有影像. (照片均为“紫檀杯” 留住城市的记忆大型摄影比赛获奖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