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风 光 无 限

2007-5-14 14:34| 发布者:| 查看:975| 评论:0|原作者:张秉政|来自:中国摄影在线

  ——我看风光摄影
  曾几何时,摄影圈流传着这种景象:商业摄影火爆,新闻摄影走红,纪实摄影看涨,而一度曾为中国摄影主流的风光摄影低靡。在内蒙华山论剑中引发风光摄影的争议,有人甚至发出责难。对  风光摄影作一番审视,窃以为:风光无限。
  理由有这么几点:
  一、风光摄影是多元摄影中的一个门类,一个大门类
  摄影的门类是在摄影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的,是日臻成熟的,无论怎样分类,按题材内容分也好,按社会功能分也好,摄影皆是相互交叉和渗透的。如风光摄影中既有纪实风格的风光摄影,也有带着极强的主观审美意识去拍摄的艺术风光摄影。
  不管怎么分,从摄影术诞生那一天起,风光摄影就独占鳌头,人类第一张永久性摄影作品就是风光(1826年,法国人埃普斯拍摄了他自家窗外的景物,《鸽子窝》)。在中外摄影史上,风光摄影占尽了风头,发挥了重大作用,出现了众多风光摄影大师,如埃塞尔·亚当斯,穷其一生,拍摄他的家乡加塞米蒂山谷,硬是拍出了一个世界级的森林公园;中国的摄影大师郎静山的集锦摄影,将现代科技与中国传统绘画理论相结合,创造出令人销魂的风光摄影,影响了中国摄影师一代又一代人。
  二、 风光摄影与其姊妹艺术摄影的共轭关系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著名风光摄影大师埃塞尔·亚当斯在谈到风光摄影时说:“我最厌恶有人认为摄影
  倘若没有政治社会的功能,便对大众没有任何价值……带人类去看丑恶的事物,去看贫民窟,去看悲哀的景象;但是,带人类去看大自然世界的美,去看人世的美,我觉得也同样重要。”大师所言极是,世界是多元的、丰富的,摄影也是多元的。风光摄影也好,纪实摄影也好,终极目的皆是摄影人运用镜头语言进行的一次次序审美活动。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特别是数字技术给摄影带来的变革,各门类艺术的交融,带来人们审美心理的变化及欣赏趣味的差异,摄影门类和风格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影响和渗透,在他们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界限,风光摄影与其它门类的摄影共存共生,共生共荣。
  三、风光摄影是一种艺术探索和创造,艺术之树常青在摄影史中完全可以体验到,风光摄影是最古老的、最迷人的,是需要倾其一生为之奋斗的。在自然风光面前,纪实风光摄影拍法也好(客观再现),当作玩乐的旅游摄影也好,精心布控光线的技术摄影也好,融入自己心境的主题摄影也好,都有一个共同心愿,通常之间还表现出一种非同寻常的关照。大家披星戴月,风餐露宿,携手合作,从真正意义上来说,都是摄影爱好者,更源于用镜头语言描绘对自己脚下土地和山河的热爱,如果没有这一层关系,我们不会有耐心和恒心,那样执著。
  有人对风光摄影提出非议的是“千人一面”,“很甜的明信片”。面对“千人同景”,但由于摄影人审美情趣的高下、技术水平的高低等又会“千人不同景。”真正的艺术绝不是重复,风光摄影所运用的相机机械的复制,不变的只是相机,甚至自然界也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微妙的变化,春夏秋冬,阴晴雨雪,景色影调绝不相同,就是相机的机位高一点、低一点,也会产生不同的光色影调的变化。何况摄影师倾注着自己的情感、自己的艺术实践积累、自己的主观世界去雕镂山水呢。真正的摄影艺术作品是一种发现,是一种艺术创造,说到这里,宋代画家郭熙就山水画有过精彩的议论(见《林泉高致》),他说:以山为例,近看,远看,侧而看,背面看,自然又多不相同,所谓“山水面面看也“,又说“春夏秋冬,四时有别,阴晴朝暮,各有不同”,是“一山而兼数十万山之形状,一山而兼数十万山之仪态”。不仅如此,为何“东南之山多奇秀”、“西北之山多浑厚” ……天台、武夷、雁荡、武当……真正“莫可穷其要妙”。这种观察当叫审美的观察。这种观察,没有一个人会重复,而且都会有自己的发现。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去观赏黄山,但他们眼中看到的黄山,决不重复,摄影家拍摄黄山的作品也决不重复。如风光摄影大家袁廉民先生拍的黑白黄山,与旅日摄影家汪芜生拍摄的黑白黄山,艺术风格皆不同。袁先生拍黄山,情景交融,如诗如画,大气磅礴。汪芜生拍黄山,把自身灵性变成现实图景,虚无缥缈,有禅宗神韵。他们的黄山作品里,都有一种仙人飘然而至的感觉。在大自然面前他们都有一种别人不曾有的生命体验和发现,这种发现,就是创造。是一种对客观自然的超越。 [FS:PAGE]
  古往今来有多少讴歌爱情的作品,每一部杰出作品都发现了爱情一种新的独特的形态,而每一种新的发现又总是使读者对爱情的体会更进一步。
  一部红楼梦,展示了人性的千姿百态。古往今来,哪一个作家在一部作品中塑造了这么多杰出的女性形象,如“金陵十二钗”,个个名列“情榜”。可单单一个“情”字,宝钗婚姻悲剧,宝黛爱情悲剧,诸如此类。在他们身上可谓千差万别,哪一个又重复?
  文学艺术皆是相通的,已有那么多名著,还有不那么有名的著作……为什么还有人在写?正如拍黄山一样,有那么多大家,有那么多好作品,还是有那么多人不辞辛苦,跋山涉水。艺术无止境。还有新的思考和美的追求。
  说“风光无限”还有一点必须提到的是在现代社会中人融入自然的现实意义,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更迫切、更自然。
  我们处在一个社会转型期,一个伟大变革的时代,后工业社会的到来,市场喧嚣,人心浮躁,生活压力大,精神紧张,迫切需要解压。大自然恰恰向我们展示瑰丽、神奇、宁静、旷远等品格。带着相机跋山涉水,走进山水田园,精神得到松弛,心理找到平衡,渴望得到满足,焦虑得到 消解,生活得到悠闲,元气得到了恢复。用镜头语言发现了天蓝水阔,山高地长,愉悦了身心,长了精神。从山川吸纳了灵气,何乐而不为?特别是创造力的滋养。山山水水,从具像到抽象(是山已不是山,是水已不是水),又从抽象到具像(是水又是水,是山又是山)。无不开阔视野和胸襟,培养了自己的耐力、意志力、观察力、审美力。“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一名高校学者,深知居象牙之塔的郁闷。我喜欢游历,跑遍海内外山山水水。2001年至2003年两个暑假,我利用在新疆招生和学术活动的机会,跑遍了南北疆。八月,新疆最美的季节。我们一行沿着古丝绸之路,过火辣辣的吐鲁番,远眺塔里木河;深入草原,触摸了亚洲腹地;行走在帕米尔高原,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行程几千公里。茫茫戈壁,浩瀚大漠,皑皑雪峰,绿洲草原,域外风情。我一次次被感动着,我的心一次次被撞击着。在粗犷和雄浑的牧歌声里,我们不停拿起相机,让这一派派风情,一段段沧桑,一个个生命的奇迹,在时空隧道里定格。我的心灵也一次次接受着历史和精神文明的洗礼。
  左边风景,右边也是风景。这里就是我们的边疆。到过大西北的人,才知道什么叫丰富,什么叫天,什么叫地,什么叫大美,什么叫大气魄。才知道如何生息和繁衍。大自然带给人生的遐思,人生的哲理,真是无穷无尽。归来后我感到浑身充满生命力,忘记了自己患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在戈壁上颠簸,疼的直咬牙齿,因而扎了一块带钢板的护腰,一到拍摄地就解下来扔进车里),像换了一个人。
  我拿这些例子恰恰说明,东方文化的根基正是人与自然的融合。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史记》、《离骚》、《唐诗》、《宋词》等宏幅巨著,大量山水田园风光诗篇,都强调了我们的先人所构造的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连最狂傲的大诗人李白也对大自然敬畏有加,在我们安徽皖南畅游写了不少好诗。一首大家十分熟悉的《独座敬亭山》,“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将自己融入山水田园风光之中。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生性豪放,铁马金戈中不忘把自己不断融进大自然风光之中,著名《贺新郎》词中写道“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这样例子不胜枚举。我之所以举这些例子,摄影与文学、与绘画皆是相通的,艺术经验可以转换。我把摄影看作视觉文学,因为摄影从诞生之日起就与绘画密切相联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即可表现为诗歌,也可表现为绘画,也可表现为摄影。但不是说摄影与文学、绘画划等号,摄影还要依赖相机的操作,但摄影人与诗人、画家如痴如醉对山水田园的追求,对天人合一境界的追求皆是一致的,正可谓“和而不同”。 [FS:PAGE]
  纵观我国摄影大师郎静山作品,特别是他创作的集锦摄影,便有浓浓画意,那个时代,那个文化背景,决定了他在风光摄影的孜孜追求,他的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和审美情趣。我们向大师学习,要师 法自然,也不必刻意追求和模仿他。要认识其精粹,也要看到大师所处的历史时代和文化的局限性,从中汲取我们所需要的艺术营养。
  上海华侨社摄影协会为弘扬一代摄影大师朗静山先生在摄影艺术上的成就,加强全球华人与摄影家之间友谊和团结,促进中西文化交流融通,是个大手笔,而且首届确立以“大好河山”为主题,高举“风光摄影”的旗帜,有着特别重要的现实性,其意韵深远。本人以不才之笔,谨表祝贺! 
  作者简介:张秉政 男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 学报编审,院新闻传播研究所所长、教授。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生导师、系中国摄影家摄影协会会员、中国高教摄影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教育学会理事。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下级分类

图文热点

热门推荐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7 02:31 , Processed in 0.069307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