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将镜头对准我的工人兄弟——访摄影家魏刚

2007-6-1 11:42| 发布者:| 查看:1203| 评论:0|来自:王 敏

    随着2008北京奥运会脚步的逐渐临近,人们都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准备迎接这激动人心的盛会。有一个人,几年来拍摄了几千张与北京奥运相关的图片,用心、用影像记录着与奥运相关的点点滴滴。这个人就是摄影家魏刚。 
    说起魏刚与奥运的情缘,还得从2001年7月13日说起。那一夜,当国际奥组委宣布北京成为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城市时,欢庆游行的队伍把长安街燃成一片喜庆的海洋。在沸腾的人潮中,满头大汗的魏刚顾不上加入欢庆的队伍,而是举着相机、选择各种角度激动地拍摄,口袋里的胶卷、镜头盖被挤丢了都浑然不知,胶卷没了就向别人借,只想用影像记录下这些永远难忘的时刻。从这以后,只要知道哪里有关于奥运的活动,魏刚都想尽一切办法到现场拍摄。随着对奥运了解的逐渐深入,他认识到,奥运不仅仅是一项简单的体育赛事,更是联系着国家的政治、文化、经济和每一个人。2003年,奥运主场馆国家体育场“鸟巢”开始动工,魏刚也开始了大量对奥运场馆及奥运相关建设的主题拍摄。到2007年春节以前,魏刚已先后52次进入“鸟巢”、“水立方”和五棵松体育中心施工现场,用几千张照片记录下奥运场馆建设中的方方面面。 
    让人难以相信的是,拍了这么多好作品、拿了150多次奖的魏刚是从199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才开始接触摄影。1998年9月,魏刚得知中国摄影家协会第十期摄影培训班要开班了,忙跑去报名,却被告知名额已满,第二天就要开始上课。好一番软磨硬泡后,培训班老师终于答应增加一个名额。拿着一台凤凰牌相机,魏刚走上了摄影道路。谈起为何对摄影情有独钟,魏刚说:“从1988年退伍转业后,我一直在北京城建集团工作,恰恰要感谢这个行业、这份工作,是它让我接触、了解了建筑,使我懂得了建设者的伟大和建筑艺术,并且强烈地希望用摄影去再现建筑艺术的美。” 
    在这几十次深入奥运场馆建设工地的过程中,魏刚与建筑工人也有了近距离的接触。一次在“鸟巢”施工现场,一位头发里、衣服上全是粉状铁锈,手和脸根本看不出本来皮肤颜色的电焊工人深深地打动了魏刚,建筑工人吃苦耐劳和甘于奉献的精神激起了魏刚用镜头表现他们的欲望。魏刚说:“拍摄建筑那种完美的构图是追求艺术,但这些建筑者的工作和生活是更鲜活的内容,记录他们和拍摄建筑同样重要。”从这以后,魏刚把更多的镜头对准了建筑工人,记录下这些为奥运大厦付出辛苦和汗水的人们。2006年7月,魏刚又来到“鸟巢”拍摄在钢架上作业的电焊工人,正值盛夏,酷热的阳光使钢板表面温度达到40多度,加上电焊作业过程中散发出的热量,钢架上温度高达70多度。在这样艰难的工作环境下,工人们穿着厚厚的防护服仍然一丝不苟的工作。为了拍摄特写镜头,魏刚爬上钢架,顾不上难耐的高温和飞溅的火花,尽可能地接近正在工作的工人。几个小时下来,当看到满意的照片时魏刚才发现,相机的遮光罩已经被烤焦,相机表面也被焊接时飞溅出来的火花烫出一个个点,而他的脸上竟然脱了一层皮。看到魏刚站着、蹲着,甚至躺着、趴着拍照,工人们说,还以为你们拍照的很潇洒,出门车接车送,挣钱又多,其实你们也不容易。 
    随着到工地的次数增多,工人们也逐渐和魏刚熟悉起来,见到他时主动和他打招呼、聊天,并且还能主动介绍一些工程情况,提供值得拍摄的信息,魏刚也把自己拍的照片送给他们。一对来自河南焦作的父子看到照片非常高兴,还热情地邀请魏刚到家乡去拍风光。在与工人们接触的过程中,魏刚感觉到,在奥运场馆建筑工地工作的工人和以前接触的其他工人有着明显的不同。尽管很多工作需要在特殊作业环境下进行,并且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但从来没有听到过他们抱怨工作苦、环境差等等建筑工人常遇到的问题,很多工人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了自豪和骄傲,他们那种发自内心的荣誉感打动了魏刚:“参与奥运工程所带给工人们的满足感,是干其他工程无法得到的,是让他们觉得终生幸福的事情。工人们不再躲着镜头,很配合,而且告诉我哪里还有值得拍摄的内容。没有奥运精神的深入人心,工人不可能有这样的素质。我把照片送给他们,他们都很高兴,要留作纪念保存起来,这可能对他们的下一代都会有积极的影响。一位工人和我说,虽然以前也干过挣钱多的大工程,但从来没有人像现在这样关注他们,有人虽然当上了劳模,但他们没有赶上奥运、没有干过这样值得自豪的工程,以后就算回到老家干建筑,也要比别人好揽活儿,更能让别人信任。”2006年11月,一对来自浙江的兄弟主动找魏刚拍照,“鸟巢”钢结构工程结束后他们就要离开北京了,建设奥运场馆是他们一辈子的纪念。  [FS:PAGE]
    自从开始奥运主题的拍摄,魏刚就逐渐减少拍摄其他题材,特别是从2006年开始,他干脆放弃了所有到外地拍摄风光的机会,集中精力用影像记录奥运。谈及为什么如此痴迷于奥运主题拍摄,魏刚说:“奥运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一个机会,我们总要做些什么。很多摄影家想拍摄奥运工程的建设场面,进不到工地,就想尽办法找工地附近的民居、写字楼找合适的角度拍,很不容易。我是摄影家,又是北京城建集团的一员,有机会深入工地,有足够的拍摄空间,这些条件让我没有理由不去拍摄。而且,奥运场馆建设的每一步、每一个方面都是不可再现的,我有责任把这些记录下来。”为了选取最佳光线,保证拍摄的效果,魏刚总是赶清晨第一班车早早出发。几年来,在干好北京城建集团材料公司企业管理部部长的本职工作外,他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摄影上,以至于妻子女儿总是说他:“跟疯子似的,什么都不管!” 
    2006年11月,魏刚荣获第三届北京中青年文艺工作者德艺双馨奖,他却用“责任更大,任务更重”来形容自己的心情。他说:“在这之前,自己拍什么、拍多少都可以很随意,可现在,有了更强的责任感。社会给摄影家提供了舞台,制造了拍摄题材,所以摄影家要更多地关注社会,服务于社会。我会把‘新北京、新奥运、新生活’的主题继续下去,更多地关注奥运和为奥运默默贡献、付出的人们。”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6 19:17 , Processed in 0.072461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