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从东到西一骆丹访谈

2007-6-5 09:59| 发布者:| 查看:1228| 评论:0

    采访/本刊记者 郑浓
    问:为什么萌发了拍摄国道的想法,为什么是318国道?
    答;最初的想法来自于一部美国的电影《逍遥骑士》,我买到了这部电影35周年的特别纪念版DVD,里面包括了当年大量的拍摄花絮和主创人员的访谈。电影拍摄于60年代,是全世界公路电影的开山鼻祖,写两个年轻人做了笔毒品生意赚了大把钱,买了两辆哈雷摩托横穿美国大陆.影片拍他们在路上经过美丽的风景;遇到嬉皮士群居的公社被警察刁难关进监狱;在南方保守的社会中被当成
怪物;最后莫名其妙地在路上被枪杀。从两个特立独行的小伙子的经历.横扫美国大陆,对当时美国社会来了一次外科手术似的深刻剖析。当时看了这部电影后就很激动,兴奋得睡不着。我想,干吗不像他们一样呢?我也要拍一部关于中国的公路片.用摄影的方式,这是三年前的事情。随后我就开始在中国地图上找这样一条公路,就这样找到了318国道。首先,这条路是中国最长的国道,全长5400公里。在中国地图上你可以清楚的看到它正好位于中国南北之间.它像是在中国大陆上横切了一刀,分出了南方北方。更重要的是它的起点是上海,终点是西藏,这是两个极端。中间还有无数细微的过渡地带。特殊的地理位置必然让这条公路承载大量关于当代中国的信息,因此当我从地图上看到这条公路的时候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它。
    问:从影像的角度来说,318国道能涵盖你想表达的关于中国的一切吗,318国道横贯中国东西,一路上遇到的几手就是当今现实的缩影,你认为自己能驾驭得了眼前的一切吗?
    答;中国实在太大了,特别是现在,所以318并不能包涵中国的一切。决定拍这条公路之后.在长达两年多的准备当中.我一直在思考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拍摄它。正因为它的空间跨度很大,光一个上海就能出多少本画册,如果说要从全面系统的角度来拍摄,我根本找不到下手的地方.我不能在这条路上迷失自己。我无法来驾驭整个中国,但我想我能在横穿整个中国的过程中控制自己的节奏,把握了这个节奏.我就可以清楚的表达我想要说的话,其实我要说什么,中心思想在出发前近十年的积累中已经形成了.我只需要到路上去寻找和发现,把那些能印证我要说的话采集到,其他的我这次没有能力也没有精力去顾及到了。
    问: 很羡慕那只陪伴你旅途的混血猎犬“小歪”,跟着你,它实现了一条狗的梦想。其实“在路上”一直是很多摄影师的梦想.但是许多人由于种种原因退却了.一些摄影师靠摄影赚了钱,有了车,但却失去了原本的冲动与梦想.而你却买了一辆二手车就上路了.是什么让你完成自己的梦想?
    答:哈哈,“小歪”的确很酷,很多朋友都羡慕它.它要去的地方他们做梦都想去,在拉萨八郎学里,许多游客都争着喂它吃的,那里的服务员甚至把歌词都改了,见到它就唱“小歪呀,你可知道我爱你……”。它是我的公关大使,在西藏很多地方和藏族同胞聊天都是从它开始的,通过它,我们一下就拉近了距离,我结识了不少藏族朋友,也拍到了不少好照片。我其实是个对物质要求不高的人.尽管以前工作的时候也过得挺小资的,不过.我并不对舒适的生活抱有太高的期望。物质能给我们带来的快乐越来越少,成本还越来越高,为了那一点点暂时的快乐.我们被它终生奴役.到了我们老了的时候回过头来看.会发现这辈子属于自己的时间实
在太少了,难道我在老了的时候抱着大把年轻时挣来的钱去医院过不成?体面的工作、大的房子、好的车……这些东西会消磨我的意志,让我像蚂蚁一样生活.我不认同现在的极端物质主义的价值观。在目前的中国,物质主义价值观正在成为唯一的价值评判标准.对一个国家甚至是全世界来说.实在是件可怕的事实。其实一路上我拍的照片,就是在应证这样的价值观导致的后果。以前在上班的时候.我的内心挣扎而浮躁.总以为自己能按照自己的理想去做点事情.可总下不了决心去放弃,我活得也不快乐。等在这件事情上想通了,就去做.就去行动,买了一辆二手车就上路了。现在想起来,有什么能比完成自己的梦想更重要的呢?我是个活在自己精神世界里的人,在物质的世界里,我相信我也不会被饿死。 [FS:PAGE]
    问:上海是318国道的起点,也是中国社会的另一个极端,但却让你感到孤独.似乎不太喜欢,但是不可否认,那里很有可能就是中国未来的缩影.你怎么看这种反差,
    答:正因为上海代表着中国的未来,因此看起来才让人感到心痛.在上海的街头,你很难看到人们脸上有笑容,他们戴着厚厚的盔甲在路上来去匆匆。这里是中国最开放的城市。但是就个人而言.每个人的心似乎都长出了厚厚的茧,把他们包裹起来,坚硬得如同石头,这里又是中国最封闭的地方。下班的时候,地铁里的人们拖着疲惫的身体.个个灰头土脸.象罐头里的沙丁鱼挤在一起,胜都贴在玻璃上变了形。来自物质的压力占据了他们全部的生活,拥有财产多少成为评判他们社会地位的唯一价值标准。这样的未来实在令人担忧。
    问:你说你大部分时间都睡在车里,这是典型的“路上”。之前的杰克·鲁亚克的“在路上”。还有罗伯特·弗兰克的“美国人”,斯蒂芬·悄尔的“国表象”包括近年的alec soth“密西西比”,都是公路文学乃至摄影的典范,这些影响过你吧?
    笞:你说对了。斯蒂芬·肖尔的“美国表象”和Ales Soth的“密西西比”是在回来后才看的,不过前两位,杰克 ·凯鲁亚克和罗伯特·弗兰克可以说是我的精神导师,他们的作品对我产生了很直接的影响,在他们作品里让我找到了价值认同,正是他
们的精神催促着我赶快上路。有意思的是,这两个在文学和摄影不同艺术领域的大师曾经一起在美国66号公路上以时速110英里的高速飞车,弗兰克还经常双手丢开方向盘,摸出相机快速按动快门,吓得凯鲁亚克哇哇大叫。正是由于共同的价值观才使得他们一起上路。当我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的时候,脑子里出来的就是一幅幅的画面。他是多么真诚.这真诚是对自己内心的真诚  毫无保留,没有丝毫的虚伪和矫情。他的句子很多都道出了我的
心声。
    问:旅途永远是未知的,但是每个人上路之前都会有憧憬,尤其是摄影师.对未来获得的影像充满着期望,你出发之前有期待吗?或者随遇而安?
    答:对于此行的结果是有预期的,这个预期建立在出发前长期的修炼和积累。当今中国极瑞物质主义占据了主导地位,过去几千年的儒家思想被无情地摧毁,精神层面的价值体系几乎处于真空状态。在出发之前我就相当长的时间在观察拍摄这样的社会状况所表现出来的迹象.只不过之前的拍摄还是零散的.没有一条线索把它们贯穿起来,不能形成一部完整的作品。318国道正是这条贯穿的线
索,因此,在出发之前,我希望通过此行能形成一部比较成熟的作品,这就是我所期待的结果。至于路上真的会遇到什么具体的事情,完全没有把握,所以在刚出发的那几天心情还是很忐忑不安的。甚至感到紧张。后来自己照片越来越多的时候就放松
下来了。
    问:在路上的状态肯定不同于一般的旅游方式.像流浪吗?或者自我放逐?不同干长时间用相机关注一个地域.在路上的方式必然因为时间和距离的原因要去捕捉一些表象,怎样通过表象的东西
宋表达你想表达的,
    答:在我QQ号码的边上.长期挂着一句话:·流放是对内心自由的考验”。这句话是在对寇德卡的为数不多的一个访谈里他说到的,他在欧洲自我流放了10年.我只用了半年时间,和他比起来,我还差得实在很远,好在我还年轻,有时间继续这样的自我流放。不过在这半年中,我的确体验到了那种绝对的孤独。每当我一个人漫无目的的走在山间的小路上或者是在空旷的田野当中,冬天的寒风刺骨,吹得人骨头都紧绷起来的时候.我觉得我就是个孤独的流浪汉,我长时间中断了和朋友家人的联络.我成为一个和这个社会毫不相干的个体。不过长期的孤独会消磨掉心中的浮躁,让自己变得沉静,也更加接近自己的内心世界.对周围的一切也变得极其敏感.稍微的一点风吹草动,都会在心里激起一阵涟漪,我不会放弃对每一个人或事的细微观察,孤独让我更加专注,这样的状态是很理想的创作状态。在318国道上我走了一万八千公里,时间和空间的跨度让我不得不更多地去捕捉一些表面的现象.这些表象看似偶然.其实每个表象下面都有它内在的必然.我正是在这些无数个偶然当中去寻找它们的必然。这种方式对我来说具有很强的操 [FS:PAGE]
作性,是在出发之前就想好了的拍摄方式。
    问:你反复提到“在路上”,那么你“不在路上”的日常生活状态是怎样的?现在做什么工作?
    答:不在路上的日子就是为在路上做准备,呵呵。之前,我做了近10年的娱乐新闻摄影记者.现在对这个行业普遍称之为“狗仔队”。之所以10年坚持干那活儿就是因为可以不动脑筋,我每天为报纸提供几张各色娱乐圈当红人物的大脑袋,让他们在报纸上看起来笑得露出八颗牙,阳光灿烂.符合大众审美就可以有份稳定的收入。这样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一些形而上的东西。业余时间几乎都花在了看电影上.我是个超级电影发烧友.我把电影当成了我生活的延续.每天得花几个小时去体验形形色色的生活,在电影里体验沧桑巨变爱恨情仇,最近3年看了近干部,看得多也想得多  到后来.越看越高兴.因为我发现这些世界上最优秀的艺术家思考的问题也正呈我在思考的,电影极大的丰富了我的思维.让我学会如何去观察和表现个社会,毕竟电影和摄影都是综合的艺术。拍摄结束回到成都以后.每天待在家里不出门,忙着整理编辑照片,准备展览和发表。这一趟下来花光了我所有的积蓄,我得尽快找个工作挣下次上路的路费了。不在路上的日常生活还是很简单的。
    问:你在摄影上受过什么影响?摄影对你意味着什么?
    答:最开始的时候对光影和瞬间很着迷,也追求照片的形式感.受玛格南的影响很大。后来在研究了罗伯特·弗兰克、黛安·阿勃丝的作品后.开始意识到怎么样更能接近于摄影的本质.也开始通过整组照片来构建臼己的作品。一次使用LOMO相机的过程中,让我摆脱了多年的技术束缚.也不再去追求形式和技术,这是一个很大的改变。随后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观察和思考我要拍摄的内容上.我常把这个称作修行.对我来说这样的修行无时无刻.无处不在.是一辈子的事情。我要做的不仅仅是按动快门的一瞬间,其实在拄动快门的若干年前就决定了这张照片。我的照片始终都在关注入,关
注人性,其中即有人性中的闪光点,也有人性当中黑暗的一面。现在摄影对我来说是用得最顺手的语言,我要用这个语言来表达我的世界观,这是最重要的。
    问:系列中的100多幅照片,其中一些有着新闻报道图片的痕迹。这和你以前的工作背景有关吗?
    答:有新闻报道图片的痕迹吗?我一直想摆脱这样的痕迹,我还得继续修炼。新闻报道的标准是简单明了,直奔主题.最好还要有视觉冲击力。我对照片的标准正好相反,我更愿意表达出一种非确定状态,哪怕引起某种观看者的歧义和联想,正如一百个人心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并且要抛开视觉冲击力这样的表层干扰.只是让拍摄对象在照片里静静地述说。
    问:毕业于美术学院的背景对你的摄影有什么
影响?
    答:长期的美院学习让我对形体变得很敏感,在观察中能运用良好的形象思维去判断拍摄对象,迅速找到应对的办法.速度快得近乎本能.大多数时候是恰当的,但是也不一定总是最好的方式,有时候也会帮倒忙。训练越多束缚也越紧。好比那句话:知识越多越反动。
    问:我注意到你也写了很长的拍摄手记.其中很多段落从文字角度来说很鲜活。如果有机会出版这些照片,你会把文字和照片一同呈现吗,文字是否因为照片意犹未尽而写?你的文字和照片是怎样的关系,
    答:在路上我一直持写日记,每天如此,哪怕白天拍摄再累也没有间断,共写了20多万字的日记。写日记是为了记录下当时的感受.也要记录下过程当中的一些重要的细节.比如时间地点,拍摄胶卷的编号,当日行车里程等等。因为时间会让记忆变得模糊.我的照片也不是什么纪录摄影.一百个人看会有一百种想法,因此我得保留一份最初的原始纪录,知道它的起因是怎么回事。同时日记里也记下了许多照片没有表达出来的内容,可以算是照片的花絮,如果将来有机会出版这些照片,我想把文字和照片分为两个独立的部分,照片有照片的观看方式,文字有文字的.文字部分不用很多,先照片后文字,因为我毕竟是用影像来述说的摄影 [FS:PAGE]
人。
    问:被你称为“梦想之类旅的这次远征其实是你理想中的生活方式。理想与现实的距离有多大?
    答;理想于现实距离说大也大,说小也小。就是因为在理想的生活方式中我花光了我所有的钱,到目前为止我没有得到一分钱的回报,我无法再走下去,得赶紧回到现实当中来找份工作。小是因为我知道我的理想是什么,最多我在现实中工作一年,我又可以回到理想的生活方式中  虽然不能做到让自己百分之百的满意,但是至少理想没有完全破灭,我还能在理想和现实两种方式中来回游走,这也是我目前自己能够把握的状态。
    问;经过这次远行.你的摄影观乃至对生活的
看法有什么变化吗?
    答: 摄影观也是我的世界观, 这不会轻易就发生变化,对生活的看法和过去也没什么不同,生活还是生活  不会因为我离开半年就发生了什么改变。一路的经历是对我过去思考问题的印证,基本没有大的意外。只是我的内心变得比出发前平和了,我实现了我的一个梦想,做成了很久以来想要做的事情.在这次远行中.我体验到了在路上的种种艰辛和幸福.我想.如果抛开摄影不谈,就个人
经历而言,足够我回味很长时间了。
    问:回来后整理出近一尺高的底片,究竟此次拍摄了多少胶卷?什么片幅的?
    答:我用尺子量了一下底片.的确有一尺多高。我这次总共拍了近一千卷,全部是120的彩色负片,6 x 7片幅。在路过大别山的时候,天气热起来了,我用了一个多小时把500个胶卷的外包装全部拆掉,才能勉强装进车内的冰箱,后来站在那500个胶卷
盒上拍了张纪念照。在路上共带了两台相机,一台玛米亚7,一台巧思,巧思完全没用,只是用来以防万一。玛米亚7上配有一支65mm镜头.全程一机一头把这个计划拍完。
    问:其实无论路途多么惊心动魄,但是从摄影的角度来说  最后看的还是影像的精彩程度,回来经过整理,你觉得达到出发前的预期了吗?
    答:在路上走的时间长了,会发现得到一张好的照片,实在是要看天时地利人和,有的时候在短短的一个上午会拍到很多张好照片.有的时候连续几天都是在浪费时间。这里面没有一点规律可言,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勤奋会让出好照片的机率更高一些。我得不停地去寻找,照片总是静静地待在那里,等着我去发现,要不就呈蓄势待发,随时准备和我撞个正着。回来看照片,基本达到了出发前的预期效果,当然.这毕竟是我第一个大的拍摄计划,我给自己打70分吧。随着以后经验积累得越多,思想越成熟.我想下一个计划我会让自己更加满意。
    问: 现在距离你回来多长时间了,适应吗,以
后的打算是什么;
    答:我是在日月26日回到成都的,在接近成都的时候,每看到一个公路边的理程碑,上面的公里数就要减少一位。弯弯曲曲的公路没完没了,心情恶劣到了极点。从早上出发那一刻开始,悲哀的情绪一直在心头缠绕,一点点的堆积起来.我的旅行快要结束了.我又要回到现实生活中去.回到无聊的状态里去,每天为挣到几个小钱不停的奔波.如同一个被鞭子抽得高速旋转的陀螺,身不由己。想到这些心里挺悲哀的,不过回家后看到底片,又开始兴奋起来,连续几个月没出门.也不和朋友们联系,还是在孤独中静静地编辑这些照片.我发现编辑照片比拍还要难.这更加考验一个摄影师的综合素质,经过几个月的反复推敲,我也仅仅是编辑出一个最初的版本,以后还要继续编下去。目前的首要计划是尽快找个工作,同时我也在开始着手考虑下一个拍摄计划.目前来看,至少要到2008年才能开始拍摄。 [FS:PAGE]
    骆丹  自由摄影师。199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1997年开始从事新闻摄影,先后就职于《成都晚报》和《华西都市报》,长期活跃于新闻第一现场,曾参加许事重大新闻事件的采访报道,作品在全国各大报纸杂志发表近万幅。曾荣获999年中国新闻奖,1998年至2003年数次获四川省新闻奖。2006年完成专题《中国318国道》的拍摄。
    作品曾参加平遥国际摄影大展(2005年)及旧金山国际摄影艺术博览会(2006年)。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6 19:36 , Processed in 0.072901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