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访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摄影系副教授王如仪
记者(以下简称“记”):近两年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摄影系学生的作品在国内受到一些摄影评论人的注意,去年摄影系还在“中国学院奖摄影教育奖”评选中获“最佳人才培养奖”。但外界很多人还没把这所学校和“摄影”联系到一起,能介绍一些相关情况吗? 王如仪(以下简称“王”):我川学校1986年就设立了摄影(大专)引业,2002年改为本科专业,现在还没有设硕士点。目前我们只面向上海本地招收学生,近几年每年都是计划招45人左右,每年有400多人报考、最后招到50多人,分为两个班。学生入学前要通过艺术类考试,今年我们学校的这个考试是2月10日前后进行的。 记:在“工程技术大学”设立的摄,影专业,和艺术类、文科类大学的相比有什么特点? 王:我们学校是一所综合应用性大:学,产、学、研的结合是最大特点。我们摄影系鼓励本科学生除了学习理论外,还要到一线去进行摄影实践,利用课余进入有关企业去实习。四年下来,根据第一届毕业生的反馈,他们走上社会后的适应性非常强。另一方面,我们也根据学生在企业实习中带回的信息 (企业要写实习鉴定书)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根据这些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在四年本科教学中,我们组织两次学生采风活动,帮助他们理解社会、树立社会责任感。我们不是一所纯艺术类的大学,培养目标不是艺术家——我们四年招收200多名学生,都去做艺术家的话可能饭都吃不 饱,所以我们一定要去向就职方向培养他们。 记:摄影系有固定的“实习基地”吗? 王:我们会介绍一些实习机会,学生自己也会去联系和促成。我之前就读的日本九州产业大学就与社会企业有非常紧密的合作关系。 记:你们的教学设施据说是很先进、很专业的? 王:既然培养的是“专业”学生,那么他们对于摄影的专业知识应该更全面,齐全的设备对学生全面掌握专业知识、严谨确保各环节的行业素质非常有益。我们摄影系得到了学校(预算和投入上)的很大支持,这一点也非常重要。现在我们系有3个250平方米的大摄影棚,两个100平方米的小摄影棚,还有总面积100平方米的黑白、彩色暗房,6间电脑机房,2台苹果电脑,若干灯具,九州产业大学赠送的座机等。学生自己有相机,系里也配置一部分。目前我们还在申请添置一些专业闪光灯。 为什么要有彩色暗房?学生学了这门课、自己冲印了照片,就能知道底片药膜的薄厚等指标,以后在外面制作照片时就知道是哪里出了问题;为什么要用进口闪光灯?因为用好的闪光灯拍,色温怎么都不准。松江校区还在建造阶段的时候,我们就提出了影棚的专业建筑要求:净高7米以上,以便安装布光导轨,后还能达到较大型室内摄影的布光效果。这几年江浙地区不少学校的摄影专业老师都来参观过我们的专业设施。实验室全天免费开放,影棚和机房、器材,学生只要预约就可以使用。 记:那么摄影系的师资配备情况怎么样? 王:除了系內的老师(硕士学历者逾半数,包括我和日本大学毕业、有9年摄影工作经验的金鹤老师)、外聘的林路、周抗等老师之外,我们也非常重视国际间的交流合作,比如请日本九州产业大学的教授小河修次、百濑俊哉来代课或者作讲座,让他们把新的观念、信息、趋势动向及时带给我们的学生,让我们的专业教学具备持续发展能力。我也希望我们专业的年轻教师走得更高,让他们有机会出国去看看,进修一两个月甚至一年,学习吸收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教学方法。 记:课程设置的情况怎么样呢? 王:除了彩色暗房技术、摄影基础等专业基础课,我们开设了技能性的广告摄影(课程跨度一年半)、 肖像摄影课程(课程跨度一年)、技能和创意相结合的数码影像制作课程,以及培养训练综合摄影能力的专题摄影课。这些是我们的特色课程、重点课程,对学生将来就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FS:PAGE] 我们没有专门的摄影构图课,1991年我考入日本九州产业大学的时候他们就已经不开这个课了。对构图的讲述渗透在以上提到的各门摄影课中,我跟学生讲: “让画面看上去很舒服”就是构图。 对于授课效果,除了组织学生向老师反馈信息之外,我们也鼓励老师之间互相听课、提建议,鼓励师生都能互教互学。 到本科四年级我们会要求学生做毕业设计,也就是完成一个比较大的专题拍摄,大到主题的选择、框架结构的安排、组照的逻辑,小到镜头的应用,拍摄的角度距离,甚至影调的细微控制,我们都根据学生的操作进程给予指导、提示,根据最终的结果评定他们的综合水平。上届毕业生的作品在很多专业刊物发表后都受到好评。 我和金鹤老师在课程设置上也在继续调整思路,以便把从国外引进的教学模式和国内的实际情况磨合得更好。 记:虽然你给学生上彩色暗房技术这样很“传统“的课程,但从学生的作品来看,你好像并不排斥用数字技术来处理摄影作品? 王:我们的教学注重对学生专业化和个性化两方面的培养,希望他们在校期间能在个人风格方面有所开拓。我要求学生使用胶片相机完成毕业设计,如果非要用数码相机拍,也得使用专业级相机。引入数字技术的创作观念和工作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是我们开设数字影像课程的初衷,也是我们面对商业影像发展现状必然的选择。 记: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首届摄影专业本科生(2002级)去年毕业后的去向怎样? 王:我们的学生中有1人去读硕士了,3人出国留学,其 余的全部在上海就业,包括做摄影教育的、去外企的、做影视的。现在(注:记者5月发稿前)已经有几家大公司跟我要人(2003级学生)了,但我还是要求学生首先把毕业设计完成好,所以还不急着推荐他们。 记:产学结合紧密,对影像专业素质的要求精益求精,又能以非常开放的态度面对数字影像,几年后的上海商业、时尚摄影领域,可能会有更多你们的毕业生在其中如鱼得 水——但是你们为什么只在上海地区招生? 王:虽然上海地区报考的学生就已经很多,不过招收一些外地学生,也许会促进学生之间的竞争,提高本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我们也希望招收外地的学生,但目前还没有得到学校同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