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走向主体的创意摄影

2007-7-15 08:56| 发布者:| 查看:720| 评论:0|原作者:龙熹祖

编者:中国现代图像艺术学院院长龙熹祖先生在《文艺研究》99年第五期的《现代图像艺术----科技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一文中,详细阐述了现代图像艺术的意义及特征,摄影的主要流派,以及科技与艺术融合的时代必然和现实等自己多年独立研究的学术观点,具有很高的参考性和研究性,是我们从事图像艺术创作人员不可多得的指导性理论文章。 
创意摄影,作为摄影艺术的一大流派,充分体现着图像创作者的主观意识,带着浓重的个人情感色彩。文章论述列举了创意摄影的诸多手法和理念,从图像表现的最终效果对创意摄影作了充分的肯定和极力的推崇。虽然文章重点论述了传统摄影中创意派的丰功伟绩,对于现在我们从事数码创意摄影来说,仍不乏指导和借鉴作用。新的数码技术的介入极大地促进了创意摄影的发展,数码暗房的使用改变了我们的创作思路,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但图像艺术的本质却没有因此而改变。因为数码摄影和传统摄影一样,我们的目的就是得到能反映我们思想和情感的图像作品。
主观显 客观隐 走向主体的创意摄影
……下边我们要研讨的是摄影艺求中的另一品类、另一主潮:创意摄影。看看逆向地运用摄影技术技巧,是怎样改变现实、超越现实,创造想像的理想画面,使之成为主观的艺术的;看看机械工具怎样为艺术家提供表达主观的丰富的表现手段和表现技巧;看看机械工具有哪些艺术创造的可能性。 
集锦与古典 
从一开始,摄影家们在欣喜地发挥摄影的纪实功能的同时,也努力突破客观性,强化主观性。这方面的先驱者要数画家出身、很有艺术修养的雷兰达,他本瑞典人,长期居留英国从事摄影。他的被称为“光芒万丈的不朽之作”是《人生的两条道路》,画面上以中心人物----白鬃老人为界,一边是值得嘉许的人生之路:忠诚、勤奋、善良、友爱,乐于助人;一边是应予唾弃的:酒色财气,荒唐堕落。劝导人们去恶向善,改邪归正。当时摄影技术十分落后,作者的创制过程,可说是煞费苦心,手续繁复,工程浩大。创制前先构思、绘出草图,反复斟酌,然后按图索骥,分段拍摄,加工修底,然后拼接合成,一共用了三十多张底片,片幅为16x3l英寸,首开集锦之先河。另一位代表人物是罗宾逊,英国人,其创造方法与雷氏一脉相承,代表作为《消逝》,这两幅作品都在1857年曼彻斯特举行的"重要的造型艺术作品展览会"上展出过。摄影第一次与诸多绘画、雕塑名作同室展出,平起平坐。据载,维多利亚女王对《人生的两条道路》给予很高评价,并认购下来,赠予阿比特公爵,阿氏亦甚喜欢,就把它挂在书房里。 
这些作品受历史局限,模仿绘画,因袭传统主题,本不足取,由于作者精心构制,直至今天仍有一定观赏价值。作者的初衷也只是为这个艺术新生儿赢得公众的赞赏,跻身艺术之林而已。但他们能够别出心裁,大胆突破摄影的时空限制,开创了直到现代、后现代还在采用的拼贴的方法,同时也为后来电影艺术“蒙太奇”手法技巧作了技术和艺术的准备。
软焦点与印象 
本来,摄影科学家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在那里孜孜不倦苦心孤诣地研制改善镜头,目的是为了力求提高它的分辨率、清晰度,提高成像质量,摄影家们通常也是力求准确聚焦,充分发挥镜头的光学性能,克服各种像差和畸变。可是,我们的摄影家偏偏有人反其道而行之,而且取得独特的艺术效果。始作俑者就是女摄影家、彪炳史册的风云人物卡梅隆。说来有趣,在她四十多岁生日时,女儿送她一架照相机以排遣寂寞,一来二去,卡梅隆爱摄影到了不可遏止的地步,她的艺术天才和潜能借此得到充分释放并发挥无遗。她用实焦拍摄了她的挚友、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化精英:达尔文、丁尼生、白郎宁夫人、郎费罗、卡莱尔等,这些肖像成为英国的国宝级文物珍品。同时,卡梅隆还别出心裁地创造了"柔和对焦法",即软焦点,故意不把焦点对实,造成朦胧虚幻效果。为此,她曾想方设法,如故意选用磨制不好的老式镜头,在镜头上抹凡士林、肥皂沫等等以改变焦点。
对这样的艺术效果,当时也不乏唱和者。爱默生就十分赞赏,他说:"照片中的景物不但要柔和,甚至还应该故意不对准焦点,只有这样才能惟妙惟肖自然,接近人类肉眼所见到的自然景物的真相。"戴维逊也认为清晰锐利的线条和细腻的纹理层次只足以"破坏画意、想像和美感"。相互唱和,推波助澜的结果,居然形成一场艺术运动----印象主义摄影运动。虽然这个艺术运动只在19世纪的一段时间里大行其道,但时至今日,诗歌中的朦胧、绘画中之印象,仍在流行,其内在渊源是不可否认的。 [FS:PAGE]
质材与画意 
现代感光科学不断改进相纸和胶卷的感光度、颗粒度、解像力和反差性能,为的是适应各种光线条件下都能很好地表达客观物象的质感、影纹、层次,这对纪实派摄影家、纯粹派摄影家是大好事,但对某些创意派摄影家来说则认为是多此一举,他们自己动手,研究、涂布做成适合自己创作要求、体现创造性构思的各种相纸。大略说来有以下品种:
①铂盐印相纸,产生于1883年,又叫白金印相纸,就是在粗糙的纤维纸上涂以感光剂和铂盐而成。任何时候,白金都是稀有贵重金属,成本高是不言而喻的,但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其优点:影调丰富,没有表面光泽,印相时,敷加一些甘油就可以对局部影纹、调子进行加工,深浅浓淡,悉听尊便,因而受到欢迎;
②碳素印相纸,产生于1860年,具体方法是在纸基上涂一层明胶,明胶里混合有碳素和染料,然后浸人重铬酸钾溶液即成。这种纸的优点是有幽深的阴影、浓重的调子,而亮部又十分突出。摄影家还可以事先选定相纸底色,确定基调;
③铬胶坚膜染相纸,使用的是绘图纸,在上边涂一层明胶,其中混有碳素和染料,最后浸人重铬酸钾溶液即成。这种相纸感光度低,便于重复曝光,从而产生细微变化。在深暗的调子(低调)中也能获得一些细微、丰富的层次;
④油彩印相纸,产生于1904年,将感光纸感光后浸人水中泡胀,让末感光部分脱落,然后用短发刷精心涂以油彩,精确控制,不断增加密度,直至满意为止;
⑤溴油印相纸,也盛行于1904年,这种纸曝光后,在溶液中漂白,经铬酸坚膜后,可以任意着色。
此外,还有铜版凹版、奥托.克罗姆干板等,或使影调丰富,或创造点彩效果。总之,他们深深懂得质材与艺术不可分离,不同的质材形戍不同的艺术语言,体现不同的艺术效果和艺术内涵。逆向运用感光材料,加强人的控制力度是为了更好地发挥主体意识的作用。 
拼贴与设计 
当代拼贴成风,剔除、错置、增添、隔离….无休无止,无所不用其极,其源头在哪里?应该追溯到摄影家、摄影教育家纳吉。他是匈牙利人,在布达佩斯大学学法律,倾向前卫派艺术,1920年去柏林,应聘任包豪斯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和该所研究员。他以画家、摄影家和实验家三重身份探索设计语言,他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重视摄影,把它列为学生必修的重要艺术课程,鼓励学生拍照,从事各种摄影实验,如从报刊上剪下图像搞拼贴,放大缩小,重复组合,拼贴构造,表现不同的时空结构。
纳吉本人搞具象照片也搞抽象照片,搞空中俯摄、高速摄影、分段曝光、二重曝光、重复曝光、二重冲洗、显微、网纹、反转、光效应,使多种形式为摄影创作服务,为现代艺术设计(包装装潢等)服务。纳吉的著作《绘画.摄影.电影》、《运动中的景象》是重要摄影艺术理论著作。
与他同时进行着几乎相同的艺术实验和刨选的有达达主义摄影家曼·瑞,其贡献之卓著,与纳吉不相轩轻。 
视点与构成 
这是一位伟大的人物,也是一位奇特的人物,他叫罗德钦科。他本俄国三位构成主义奠基人之一,在绘画、雕塑、建筑和设计、摄影方面都有独特贡献。尽管他激进的前卫艺术观和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中极左的要求格格不人,他却不但免除流放之苦、杀身之祸,而且幸运地长期担任领导职务,雄踞苏联艺坛(历任苏联人民启蒙委员会委员、新艺术博物馆馆长、应用艺术、技术学院院长等职)。1923年起,他撂下绘画、雕塑工具,拿起了照相机,其作品之不同凡响,在于他的视角。
同他的抽象构成主义艺术观念相通,他拍照总是用奇特的拍摄角度,不俯即仰,大俯大仰,怪异得叫人认不出来,看不明白,要么地平线歪七扭八,要么被摄体仿佛从另一个星球降临大地的怪物。罗德钦科的主观性这么强,而且要求别人、要求大众响应,他要实行的是“视觉革命”。他说:“为了指导人们以新的视点去看事物,必须去拍非常普通的物体,并以完全不期而然的角度、位置去拍人们熟悉的东西,而又以一系列不同观点去拍摄他们不熟悉的事件……”“要找寻一种新的视觉表达方法”,“从而使我们的摄影带来视觉革命”。视角只是摄影诸多坐标中的一个,仅从这一局部范围,罗德钦科的新视野已经使我们大开眼界,如果真的大家的思想解放了,苏醒了,从更多方面来探索创造的可能性,艺术创造的天地确实是广阔的。 [FS:PAGE]
隐喻与梦呓 
它不是简单的比喻,而是寻求事物深层的涵义。这曾是世纪初一段时间里艺术的显著特征。最初是斯提格利茨于1922年开始拍摄他称之为“双重意义”的照片。他喜爱并着力研究天空中变幻莫测的云,拍了许多云的照片,以之隐喻白日梦、儿童的想像以及某种生活哲学。
这个理论被怀特接受后,又有了新发展。怀特在罗切斯特理工学院任教时,领导摄影实验班,他本人也对学生作高智能分析和测验。他研究自然科学,又是佛教和禅宗的信徒,因而提出一套理论:摄影者内心必须敏感、空旷而开放,这样就会产生丰富的幻想、玄思,从而发现那些能唤起象征和隐喻的事物,如随时间变化的流水、火焰、浮云、冰雪和光线。这种创作思潮一度占统治地位,美英诸国有的人甚至崇尚到了顶礼膜拜的地步。
剪裁与超越 
这也是对机械功能的出奇制胜的运用,是极简单又极富表现力的艺术语言。代表人物是吉布森。他拍摄日常场景,利用强烈直射光,以强调其细节和质地结构,然后加以大胆得出奇的大剪裁,这就先声夺人,在视觉上给人以新鲜感、陌生感。试想,正常人,一米多高,两眼在上,观察时都保持一定距离和高度,先总览其轮廓,辨别为何物,然后才作进一步判断。
吉布森的创造在于他一反视觉常态,经他大剪裁后,从新鲜、陌生提升到超越、超脱的境界,就是说,让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人物转化为静物。 
如此身体力行倡导"新视野"者,还有一位主将芬宁格尔。他曾是名记者,后来从事教育,他不用剪裁,而是直接运用镜头直接拍摄,在取景框里打破常规大舍弃、大框取、大剪裁,使事物的结构超常规,完全失去比例,他认为这样可以扩展人的视野。 
连续与梦幻 
毕业于丹佛大学艺术学系的迈克尔的图像芙学很叫人吃惊,他从来不把相机当成现实的见证工具,他之对镜头、快门感兴趣,是着眼于其中蕴含着极大潜力,能回答形而上的问题:别人拍照是从已知的看得见的现有物开始工作,他拍照是从自己不知道的、看不见的东西着手。听其言令人大惑不解,观其行则可能恍然大悟,也可能瞠目结舌。
这人出手不凡,26岁那年刚出校门,拍了《苏迪.沃霍尔的肖像》,对这位波普艺术巨匠作了不同凡响的诠释,从此便大搞其“摄影串连”(photographygequences),即我们所说的连续照片。然而,他的连续如他的宣言,是表现“另一次元的空间”、表现“心理时间”。比如:《人性的条件》,一共6张照片,表现一个活人从有到无,最后变成了银河系的星辰。他得意地说:摄影史上的大师们一辈子都在搞无聊的把戏,只有他自己才用对了照相机。
此人一共出版过十本专集,“每一本都卖得来不及重印”,你说说,对他这一套,居然有人如此买账,如此热衷。 
透视与超现实 
镜头在不断改进,现代科学技术挺供的镜头光学质量无与伦比,用计算机计算研制的镜头把各种可能的畸变如球面象差、慧形象差、像场弯曲等等消灭得不说一干二净,也到了最低限度,可是,被日本评论家细江英公断言“是当今最具丰富才能的伟大摄影家,是世界上任何人都不能否认的摄影大师”的布兰特却偏偏用最古老的针孔成像照相机,用有畸变的镜头,拍摄出版了一本《裸体的透视》,引起西方激烈争论,捧上天的有之,贬得一钱不值的也有之,两军对垒,各不相让。
不管怎么说,布兰特发现新的艺术语言,用机械工具(终归是照相机)创造了超现实的画面,使人从新的角度看到前所末有的形体结构,这种突破机械复制的大胆实验、勇敢探索精神和出色成果怎能抹煞。 
切割与时空 
代表人物是霍克,他的作品曾引起艺术界广泛的兴趣,认为是“对单眼透视法观察世界的摄影传统的公然挑战和形象化的抨击”。他的技法是切割加拼贴,初期作品是整齐的切割,严密的构图,后来愈加发展,更加灵活地表达思想和构造形式,这对于打破时空限制有尤为突出的意义。  [FS:PAGE]
摇晃与动感 
如前所述,经典规则是持机要稳,屏住呼吸再按快门,为了稳定还设计了三脚架、独脚架,可是汉斯反其道而行之,不但动弹,而且摇晃,这是为什么?是无意识、无目的的吗?不是,是为他的艺术构思服务的创作。以他拍的《西班牙斗牛》作为例,飘移虚空,然而,这士比之稳握照相机用高速快门把人与兽拍得清晰无遗的照片,却更富有表现力,也更充分地表达出现场紧张激烈的气氛。 
好了,我不准备更多地罗列创意摄影的诸多创造了。只此,我看已经可以有充分把握回答从上个世纪以迄如今,那些文艺批评家、美学家、文学教授们对摄影艺术的诸多责难,以及对机械复制艺术还有没有主体意识,能不能提供足够的表达主观因素的表现手段等问题了。但是,对这个艺术新生儿的理解还不能停留在这里,因为,它的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它是属于现当代的,不仅因为现代科学技术为它挺供了物质媒介,而且,它适应新时代人们的审美情趣,开拓了不要说远古、石器时代、农业手工时代,甚至前工业机械时代、初期工业机械时代都不可能具有的艺术天地和艺术审美价值,这些就留待另一专题……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下级分类

图文热点

热门推荐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7 22:15 , Processed in 0.129911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