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理论的核心是中庸之道。这种 寂寞的,看似与谁都混得来,其实没有不偏不倚的理论既备受推崇,也饱尝诟 铁哥们儿。在数码时代,最惨的也是这病,鲁迅就骂这是骑墙。相机中的中画种两不搭界的中画幅相机。大画幅可以幅相机,就是这种处境。它比大画幅轻 靠自身的个性生存下去,135相机则被数许多,但比135画幅品质高,当然也没有 码完全”借种”,只有这中画幅相机,大画幅的影像好,也不如135灵便,真是 仿佛一脚踏空,成了最寂寞的相机。有点骑墙的味道。这世界,没一样东西 中画幅相机也被称作120相机,120是可以把便宜占全的。现实生活中,中 其实是胶卷规格。以感光片尺寸规范相庸的人也许没什么深仇大十艮的人,但也 机名称,在相机分类中被普遍采用。中可能没什么人力挺你,这种人也许是最 画幅过去不仅仅用1 20胶卷,就像现在的CCD有各种规格一样,它当初还有4X3、126、127等规格,经过自然淘汰,最后只有120胶卷生存下来,120也就成了中画幅的代名词。120相机也是画幅最为复杂的机种,常用的就有6X4.5、6 X 6、 6 X 7、 6 X8、 6 X 9、 6 X 12、 6 X17、6X 24厘米等,阿尔帕相机还有4X4和4X 6规格。当然我们把6X12以上画幅称为宽幅相机,但如果以胶卷分类,它们也是120相机120相机除影像品质比135《目机优胜外,改变最大的是观看方式。与1 35)巴相机举在眉心取景不同, 120相机多数用俯视取景器。把1 20相机挂在胸前,相机正好垂在腹部,这就像我们把眼睛长在了肚脐眼上一样。用120相机抓拍的人像,有一种仰视的感觉,可以说120相机把世界变得伟岸了。用135《目机要取一个贴地的角度,是件不雅的事,你得把屁股撅在天上,用嘴啃泥的姿态干活,还不一定成功。用120相机则非常容易做到这一点,只用把相机放在地上就行了。当然你也可以把120相机换上五棱镜取景器,像135《目机一样干活,只是那个取景器太重。多数120相机的五棱镜与机身重量差不多,要把这么重的相机举到眉心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在120相机中,645《目机的五棱镜取景器尚可接受,但645《目机出道比较晚,没等在市场上火起来就被数码淹没了。再则,用中画幅相机的都是一些对画质比较敏感的人,只要可能,一般都会选择6X 6以上的画幅。 中画幅相机最早是以便携式新闻相机的面貌出现的。哈苏先生最早开发哈苏就是为了弄一台便携的相机去拍鸟,用5X 7或4X 5去千这样的营生实在太吃力了。早期的新闻记者也是用我们现今称谓的这种大画幅相机谋生,拍一张换一次底片,如我们现今用波拉相机差不多,谁知道有多少好镜头在这些前辈换片的时候溜走了。当时也有135相机,但那时的135《目机的图像品质还有限,中画幅就是在这样的情景下应运而生的。 应该说中画幅相机很过了几年好日子,20世纪的50—70年代,都是中画幅的黄金岁月,那时中画幅可谓左右开弓,上攻大画幅,下压1 35画幅,大有一枝独秀的架式。那也是中画幅名机辈出的年代,禄来、哈苏、玛米亚、宾得、勃朗尼卡等,都是那时涌现出的中画幅名牌,只是后来135《目机的崛起,中画幅才大不如前。但好日子并没完结,一些影楼、广告、风光等对影像要求较高的摄影行业,首选机种乃是中画幅。中画幅的真正衰落,是从数码崛起开始的。 本来中画幅相机是最容易数字化的,因为中画幅多是组合设计,换个后背就可以改变性能。中画幅相机开始也是这么干的,但数码相机不仅仅是换个后背那么简单,换个后背确实可以获得数码图像,只是这使相机的操控性大打折扣。电子传递与机械传递毕竟有很大的不同,以这么多年来的尝试看,中画幅相机要保持中庸肯定不成了,要么传统,要么彻底数码化。 [FS:PAGE] 保持传统,中画幅肯定不如大画幅那么有把玩性,也不可能有那么让人吃惊的影像品质。在胶片时代, 中画幅相机可以用比135相机好很多的影像品质站稳脚跟。在135相机完全抢夺了新闻和人文摄影市场后,中画幅还可以在人像、广告和风光摄影中坚守自己的阵地。但当135相机中的全画幅影像感应器的影像品质达到或者接近中画幅影像品质的时候,中画幅的厄运就来了。首先大量抛出中画幅的是以人像摄影为生的影楼,数码相机使用便捷、成本又低,没理由再用胶片。风光摄影现在仍有很多摄影师坚持用120胶片机,但那也是越来越小众了。 那么就彻底数码化吧。哈苏、玛米亚、宾得……都作了这方面的努力,只是都不太成功。这里首先碰到的是成本问题。影像传感器的成本随面积成几何级数增长,中画幅数码相机哪,I、S是与1 35最贵的数码相机比,成本也是成倍的高。再则是技术问题,影像传感器只有在光线直射的时候才能充分感光。影像传感器越大,投射角度也会随之增大,所以大的影像传感器不但没有解出多少影像,边缘成像反而成了问题。以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哈苏不得不为每只镜头开发一个软件,来校正边缘成像问题。这不光增加了成本,效果也是值得怀疑的,因为它不是一个物理相融系统。现在厂家多是用改变镜头来适应CCD的技术特性,但要想让镜头的光路作直线传递是不可能的,我以为完全可以通过改造CCD的受光特性来克服这一问题,就好比镜头可防抖,机身也可防抖的设计思路,而且更高明。中画幅数码相机的影像品质瞄准的是大画幅,大画幅本来就是小众相机,生产量有限,这样成本也就下不来。现在只有哈苏的H3数码相机有售,其价格不是一般摄影人能承受得了的;尽管玛米亚、宾得都推出了中画幅数码相机,但一直只听楼板口向,不见客下来,看来它们的数码化也是举步维艰。 写这篇文章时,我本想举几个摄影大师作为120相机优秀品质的佐证,本以为这会找出一大堆人来,结果发现个不可思议的现象,世界上顶尖的摄影大师,用120相机的乏善可陈。布勒松、弗兰克、寇德卡等拍人文的世界大师用的是135相机,而另一类大师亚当斯、纽曼、艾夫登等拍风光和人物的,用的是大画幅相机,只有日本的前田真三用哈苏比较多,但他最有名的作品也是4X 5相机拍的,以拍边缘人出名的美国摄影家黛安·阿勃丝的那些方画面作品好像是用禄来拍的,他们虽然也算大家,但仍无法与前面那些大师的名气相比,这很让我困惑。要说120相机也是风光了几年的,它曾经一直是高端相机的象征,便携性也不比1 35差多少,咋就是不出人呢?难道真是1 20相机中庸的气质影响了它的表现吗?这就好比历史上大政治家,大艺术家,肯定是个性鲜明的人,中庸之道、明哲保身很好,做开疆破土之事则不行。只是现在,中画幅相机要明哲保身都不易,想当初中画幅风光的日子,看今天冷落的市场,真是世事难料,历经劫波前路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