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城市切片”放大个人立场 市博物馆推出“城市纪实摄影专题展”

2007-7-26 15:30| 发布者:| 查看:841| 评论:0|来自:珠海特区报

  19日下午,“城市切片——城市纪实摄影专题展”在市博物馆不事张扬地揭幕。一个展厅,一些关注者,展览本身的“草根”意味和本土色彩,令这几十幅黑白摄影作品除了影像记录的功能之外,摄影者个人“有话要说”的创作意图呼之欲出。某种角度而言,即或摄影者们没给自己的作品设置主题,中国当代社会转型期所呈现出的种种矛盾、迷惘,关注者们不难从其撷取到。
  如同参展的4位摄影者所言:我们是没有“处方权”的医生,充其量弄个“切片”让大家瞧瞧,摄影者可以提出问题,但也许回答不了问题,更解决不了问题。
  胡建文《西洋镜》:
  透视东西方怪诞
  胡建文当过记者,做过生意,现为自由摄影师,刚和北京798红星画廊签约。虽然谦虚地说自己的摄影是“搞玩”,但“搞玩”20多年来,他拿出了《孤独的仪式》、《在路上》、《那时》等系列去参加各地展览,去年还在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客串”策划,推出“异象”摄影展,他和潘泽新、王坚都参与了。珠海这个展览,就是在“异象”摄影展的基础上诞生的。
  哥特式建筑间,标了个“花果山”,连小孩子看了都哈哈大笑;地道古城里,冒出一“匈牙利广场”,让匈牙利游览者直问这样的复制是为什么……留意到全球化进程给中国城市景观带来的尴尬、无聊,从2001年开始,胡建文拍摄《西洋镜》系列,那些典型东方背景下的典型西方场景,以一种荒诞不经的反差对比,凸显强势文化来势汹汹的现状。
  我的叛逆个性从小已然,这一辈子我都将遵从自己内心最为朴实的感觉方式,我认为这就已经具备了最为真实的当代性。”胡建文希冀联手同道者,和功利、媚俗决裂,创作个性化的影象——曾经有过自己的立场,在他看来,至关重要。
  潘泽新《两界》:
  提供跨文化理解
  2005年,临近春节,我到胡湾里一银行办事,走到其建筑下面时,出现的场景突然吸引了我:上部天井的形式感;天井上昂首的石狮和天井下低着头的人——多么强烈的对比!当时容不得细想,倒是在处理图片时,觉得这个题材很有意思,视觉还可延伸,理念还可深挖。就这样,我开始了《两界》的拍摄。”
  潘泽新是学美术的,“视觉”在他的意识中,不是点、线、面的简单组合,也不是色彩、光线、构图的和谐搭配。相较于他的观念摄影系列,《两界》这组作品还算是纪实意味浓郁的,“异化”的拍摄理念下,生活中有意识的发掘下,潘泽新还真发现了多出此类场景——人与兽、上与下、虚与实、仙与凡、贫与富、前与后,“两界”的多种存在方式展示着征服与被征服、权贵与弱势、图腾与禁忌、传统与现在。往更深处说,“两界”在提供一种跨文化理解,强调都市生物圈的和谐。
  时间一意孤行,历史覆水难收,珠海的山脉逐渐被高楼覆盖,但虚假与浑浊不应成为这个城市的视觉符号,更不该成为这个城市的历史记忆,但愿将如此多的矛盾场面展现出来,能提醒我们生命尊严的重要。”潘泽新说。
  王坚《溜溜的风景》:
  见证老建筑流逝
  从1993年开始涉足广告摄影至今,王坚称得上是商业成功者。由于长期为房地产业服务,破败工厂、拆迁户、废墟……从城市到乡村,从工厂到农田,长时间地游走其间,王坚对事物表面的改变、时间真切的流逝,有着痛彻肌肤的感受,却苦于无语表达,于是,将镜头对住了“拆”和“迁”。
  不知拍摄了多少这样稍纵即逝的场景,王坚对于珠海前山村的拆迁,印象深刻。那里有一个大户人家,主人移居香港了,留下两个老人看守祖屋,家具的摆放和从前一样,石阶古朴,金鱼缸悠然,二楼的矮桌还是日军进犯的痛楚遗留。主人不希望惊扰祖先传下来的东西,对于“拆迁”却只有无奈的嘟囔、无力的抗争。
  那套院落的最后结局,王坚不得其详,他能做的,是端起相机,在镜头中存留老宅子,就像他在镜头中存留青春的流逝一般。人到中年被不由自主地定位定格,老建筑在城市化进程中生死难卜——溜走的,是风景;沉淀的,倒不仅仅是唏嘘、慨叹。[FS:PAGE]
  刘向《漂着》:
  记录濒水边缘人
  同是60年代人,从事法律相关工作的刘向年纪最大,言谈举止也最沉稳。拍到银坑渔村里那个咧嘴大笑的顽皮孩子跳进水中的那一瞬间,也许也是刘向仰天大笑的一刹那?
  《漂着》,是刘向深入珠海周边濒水“边缘人”的生活而得到的结果。银坑渔村外来渔户和前山港装卸民工,都处于临时性生存状态,都不可能有自己的主动选择,一切是一种不确定的“漂”。人性的光辉人本的质朴在这一层面如何真实体现?在尘埃弥漫的仓库仰颈猛灌啤酒的搬运工,在树荫底下得闲抽棵烟的修船人,在两条大狗蹲踞守伺下坦然大嚼的渔妇,在漆黑破屋里粲然起舞的种菜农……刘向的镜头指向,印证了一个说法:表现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常态,人,是最基本、最有说服力的元素。
  业余接触摄影多年,读图时代临了,才正视相机和影像;零星发过片,此次是第一次参加机构影展,刘向毫不讳言自己以平实的镜头语言探究摄影本质,“作为60年代人,经历文革、改革开放、商品化进程,许多人都有理想主义真空,但是我们依旧关注社会和现实,并且不再盲从,以自己的价值判断,重新审视这个世界。”
  尽管回答不了解决不了问题,至少可以改变自己;假如这个改变成功,也能影响他人影响社会——在影像泛滥的读图时代里,强调社会责任感和尊重自己内心的真实,“城市切片”展览所呈现的意义,无疑已超越了摄影本身。

进入展览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下级分类

图文热点

热门推荐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7 22:20 , Processed in 0.069432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