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中国美术馆,人头攒动。 展厅里的一百多幅肖像摄影作品成为汇聚众人目光的焦点。钱钟书低首含蓄浅笑,杨振宁在写满函数公式字迹模糊的黑板前双手合十眼望前方,以色列前总理拉宾西装革履,一只手轻抚桌面,眼珠上抬凝望着远方,美国前总统布什半侧着脸,目视前方,左手抚着一只地球仪…… 令人惊异地是,这一百多幅表情各异的名人肖像照,全部是出自同一个摄影家之手!这位摄影家的名字叫邓伟。如此大规模地收藏同一个人的作品,在中国美术馆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究竟邓伟的作品有怎样的魅力,才能历史性地创造出如此奇迹? 一次次敲开陌生人的门 三十年前。 21岁的邓伟还是北京电影学院学生,他已经开始为自己人生的目标而努力了。那就是给众多的中国文化名人拍摄肖像照。 大二的一天,邓伟扛着相机,拿着学生证,忐忑不安地伸出手,敲了敲那扇紧闭的大门。那是他好不容易才打听到的一个地址。 门开了,一个带着眼镜,动作优雅的女性出现在他面前。 那个人就是杨绛。 她惊讶地看着眼前这张稚嫩而陌生的面孔。 邓伟因为紧张而涨红的脸,这时更红了。他的声音也开始颤抖,说话更是结结巴巴。半晌,他终于艰难地说明了自己的来意。对,他的目的很简单:想给钱钟书先生拍照。 几乎是毫不犹豫,杨绛先生不留余地斩钉截铁地拒绝了他。 这么多年,他们夫妻一直过着极其低调平静的生活,几乎从不接受任何媒体采访,更何谈拍照。 更何况,站在面前的,仅仅是一个那么默默无闻,稚气未脱的学生。 门很快关上了。 然而受到拒绝的邓伟并没有走。他犹豫,徘徊,犹豫,徘徊…… 他又一次走到门前,有力地敲了敲门。 门开了,杨绛再次走出来,仍然是坚定地拒绝。 门,再次,无情地关上。 此时的邓伟,内心充满了沮丧。他真想立即走人啊!但那颗倔强执著的心,让他留了下来…… 过了好久,门再次被敲开了。 杨绛走了出来,说:“你直接跟钱先生说吧……” 钱钟书同意了,但只限邓伟拍两张,邓伟如约而行。 几天后,他把拍好的照片拿给钱钟书看。钱钟书戴着眼镜,仔细看了好久,然后,他抬起头,平静地说:“这就是我。” 后来,这张照片成为钱钟书最喜欢的肖像。 邓伟的内心对此一直充满了感激。若干年后,钱钟书弥留之际,邓伟去医院看望他。此时,病重的钱钟书先生已经无法说话,看到邓伟,他只是用头在枕头上蹭来蹭去。 邓伟说:“钱老,你什么都别说了。我是向你汇报情况的,我的计划已经完成了一大半……” “谢谢你给我了勇气,谢谢你给了我力量。”邓伟的眼圈红了,而躺卧在床的钱钟书,早已经是泪流满面。 坚持与真诚 1990年,邓伟去了英国。这时的他,怀揣着一个更大的梦想,那就是——给世界文化名人拍照。 然而实现这个梦想的难度远远大于上一个。 这不比在中国,他之前取得的成绩,在这里不会有人认可,也没有人为他写介绍信。在遥远的英伦,他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中国留学生。 然而,这个在异乡的普通中国人,一步步地向自己不普通的梦想迈近。 而他实现梦想的第一步就是发邀请函。每年,他都会向世界各地寄出上百封邀请函。不懂英语的邓伟,只是在红红的邀请函上,谦恭而认真地写下一句句整齐的中文。 信件往往是这样开始的:“我叫邓伟,今年20岁……今年30岁……今年31岁、32岁……” 然而,一次又一次,这些信件寄出去以后,总是石沉大海。“摄影本就是瞬间的艺术,我的工作不仅要确保每次拍摄的成功,还要为每个拍摄的瞬间申请许可证。我从不愿把世界名人形容成高山,我们无须仰视他们,因为他们只是些为人类作出了贡献的普通人。但我不得不承认,一次次设法走近他们的过程真可谓难于上青天。”[FS:PAGE] 其实,早在国内的时候,他已经开始陆续发送类似的邀请函,但一直没有得到任何回音。来到英国后,他打听到牛津世界名人传记中心可以查到各国名人的确切地址和联系方式。之后,就是疯狂地大量发信。 这可以算是邓伟摄影生涯中一段最低沉的时期。 五年间,回信寥寥无几。摄影计划几乎完全落空。而他所追求的梦想一切都源于爱好,费用也是完全自理,这让他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 那是一段非常窘迫的日子。邓伟每天在嘈杂的机器声和呛鼻的烟尘中出卖体力。“我不大懂英语,只能干些粗重的力气活。走在街上,我比大多数人都更窘困。”他不得不把每天地生活支出降到最低,因为他必须为随时可能到来的出行,积攒路费。一旦有哪个名人接受他的邀请,他必须立即出发,无论是在美洲还是非洲。为此,有一年多的时间里,他每天只能借宿在一间狭小阴暗的仓储间,没有床,晚上只能睡在一张硬硬的长凳上。“那时候想着,要是有一天能睡到舒适柔软的床上,该是多么美好的事儿啊!” ![]() 否极泰来。 1991年,新加坡资政李光耀接受了邓伟的邀请,他的环球名人拍摄计划也得以正式启动。也由此开始,邓伟确立了自己拍摄的“世界名人”的标准:“他们一定是对世界的和平、进步、发展作出过贡献的杰出人士,是中国人民的朋友。”他后来才知道,在接受他的邀请之前,李光耀曾专门派人到英国大使馆、皇家摄影协会甚至移民局调查他的居留情况以及艺术水平。 对于邓伟来说,1994年是硕果累累的一年。 在邓伟发出邀请信的八年后,美国前总统里根答应了他的拍摄邀请,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几分钟,但也足以使他受益匪浅。 就在同一年,他也获准为美国时任前总统老布什拍照。在那次的拍摄中,布什被要求半侧着脸,目视前方,左手扶在一个地球仪上,这是邓伟特地从别的房间搬过来的道具。他当时有个“狡猾”的想法:“当时我就有一个概念,(美国)扮演的是不是一个世界警察的形象,这个姿势颇有点玩转地球的味道。” 后来,布什来到中国,他专门安排了和邓伟见面的时间,这一次,布什又谈起了那张照片,他对邓伟说,我是不是中了你的计了,很多人跟我说,等于我是要做一个要跟世界什么什么的事情,后来邓伟回答,就是世界警察的一个形象,布什当即哈哈大笑起来。笑声中,邓伟感触良多,这意味着布什对自己那次拍摄的认可。 1994年底,当时的以色列总理拉宾也正式同意了邓伟的拍摄要求。对这个要求,邓伟不懈地坚持了整整三年。第一年,他只收到拉宾秘书处彬彬有礼的回绝信:“拉宾总理很忙,没时间拍照,谢谢你。” 1994年1月17日凌晨4时30分,剧烈的震动惊醒了数百万洛杉矶市民。几分钟后,电视里播出了这样的新闻:这里发生了6.6级强地震,震中就在市中心以北约20公里处。两个多小时之后,邓伟当即出发,赶往棕榈泉——去为81岁的美国前总统福特拍照。 我一生只有一个目标 十年后,邓伟完成了自己的宏伟心愿,百位世界名人环球拍摄行动正式结束。他以无与伦比的真诚和执著,精湛的摄影技术,赢得了世界性的认同。 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对他说:“你干得真棒!” 爱尔兰共和国第一位女总统玛丽•罗逊对邓伟的评价:“我的灵魂都被他拍出来了!” “记录下20世纪”的伟大的加拿大摄影家尤素福•卡什对邓伟坦诚内心:“你很像我的儿子,你带来了太阳。” [FS:PAGE]美国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则远远地向他呼喊,“告诉邓伟,我以后再也不会让别人给我拍摄了!” 一时间,鲜花和掌声潮水般汹涌而至,聚光灯也紧紧追随。 无数的人追问他成功的诀窍。邓伟先是片刻的沉默,大大的眼睛装满真诚,憨厚地偏头静思。是,他全部的诀窍就是从始至终的坚持和以心换心的真诚。 “我是把最宝贵的青春生命交付给等待,才艰难地换取到一次次短暂的拍摄机会的。”对着镜头,邓伟只是淡淡地说:“我一生只有一个目标。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这个社会对每个人都非常公平。因为时间给予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在有限的时间里,不可能做无限大的事情,只能做有限的、力所能及的事儿。” 话到这里,他的眼神清澈明亮、炯炯有神……
邓伟,1959年生于北京。1978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1982年毕业留校,在摄影系任教。曾拍摄过里根、布什、拉宾、基辛格等数位国家元首及政要,还拍摄了大量国内外学术和文化精英。先后受聘于深圳大学、南京大学等知名高校,现受聘清华大学教授。 1986年,香港三联书店出版其首部作品《中国文化人影录》。迄今邓伟已有《瞬间造型》、《我眼中的世界名人———邓伟日记》等多部专著。其著述先后被中国国家图书馆、大英图书馆等收藏。 2004年,联合国总部举办“和平肖像———邓伟世界名人肖像艺术联合国展”。 2005年,美国亚特兰大卡特总统中心举办“邓伟摄影艺术亚特兰大展”。 2006年,英国皇家摄影学会总部举办“风从中国来———邓伟摄影艺术英国展”,作品被英国皇家摄影学会收藏。《伦敦印象》等六幅作品被英国女王收藏。 2007年,中国美术馆一次性收藏了邓伟的一百幅摄影代表作品,刷新了中国美术馆收藏个人作品数量的历史纪录。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6 21:42 , Processed in 0.070940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