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重读郑景康

2007-7-28 11:04| 发布者:| 查看:2394| 评论:0

  郑景康/摄
  在旧中国的摄影史里,有他的劳绩,在新中国的摄影史里,更少不了他的名字。——蒋齐生
  编者:1957年,是郑景康摄影生涯的一个回顾点,也是转折点。
  “此书编得十分草率,甚至可以说在政治上有错误的。照片本来是在三个不同时期,三个不同地区拍摄的。照片的内容,是反应两种不同性质政权下的人民生活。但是编者不加区分,不加标题的混编在一起,人们如果不看‘自序’和‘目录’,并根据:目录’一张张去寻找,去区分,就不容易分别清楚。这并不能因为  :自序’和:目录’  已有说明,就可以乱编在一起。这是我对此书的意见。书是郑景康同志送我的。”这是1 958年4月25日康生对《景康摄影集》的批语。康生指出了摄影集编排上的“政治”问题:把国统区、解放区、新中国三个时代的照片编在同一本书里,又没在每张图片下面注明拍摄时间和地点——虽然已经在“自序”和“目录”中一一注明。书是郑景康作为私人来往送给康生的,但康生却把他的个人意见公开了。此批语一公开,郑景康和摄影集的出版单位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立即检讨。虽然此事发生于1958年.但故事的开端却在1957年。这一年,郑景康53岁,在中国摄影界已经素事盛誉。这年2月,郑景康先是办了自己的个人影展,继而开始编自己的摄影集,这两项都是新中国摄影史上的“第一”。通过展览和摄影集,郑景康回顾了自己近30年的摄影生涯,并在1 957年s月20日完成的《景康摄影集’自序》中,相当深刻地总结了自己的工作方法和摄影经验(详见下文)。这是对中国摄影的一个贡献。
  但无疑,这一切都太“个人”了。以《景康摄影集》为例,编者是想借此反映出个人摄影发展的轨迹,所以把国统区、延安根据地、解放战争再到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照片,按拍摄时间先后进行编排,从中恰可看出郑景康的摄影生涯是与中国革命斗争历史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但后面较大份量的人像摄影肯定冲淡了革命年代的阶级斗争气氛,而且景康拍人像时对造型用光、个人神态和温馨感的追求,正与“资产阶级唯美主义”暗通款曲,与当时强调阶级斗争的主流文艺观点颇异。郑景康在《我的检讨》中写道;“自己致力于表现技巧而忽视内容,忘记了技巧应该为什么服务,摄影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人民群众对摄影的要是什么。”  并表示要“在大家的监督和帮助下,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努力做一个新时代的摄影工作者。”
  摄影集引起的风波虽然只是一个插曲,但对郑景康的影响是巨大的:从此之后,他几乎放弃了《画家齐白石》式的创作,一  2006年12月,中国摄影家协会成立50周年纪念表彰大会暨中国摄影界迎新联谊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会I:表彰厂为我国摄影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摄影大师、摄影家各10名,做出突出贡献的摄影家30名。在摄影大师的席位中,列有郑景康的名字。获此殊荣,他是当之无愧的。
  郑景康是我国老一辈的著名摄影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即享有盛名,抗战时期奔赴延安,参加过延安文艺座谈会并举力、个人影展。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摄影学会常务理事兼创作辅导部主任。他的摄影生涯横跨新旧两个时代,拍摄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和革命斗牛活动的优秀作品,题材多样,艺术精湛,受到广泛赞誉,其中不少已成为我国摄影艺术画廊的精品。
    曲折的摄影之路
    郑景康,原名郑润鑫,原籍广东省香山县(现中山县),1904年生于—亡海。其父郑观应,曾任上海轮船招商局会力、汉阳铁厂和粤汉铁路公司总办等职,创办过贸易、航运等企业,是清末民初的著名实业家和改良主义者。所著《盛世危言》一书,风行一的。
    郑景康中学毕业后,家里把他送进商业专科学校就读,希望他走仕途经济之路,但他对此不感兴趣。1923年转入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在这里,他系统地学习了绘画的基本理论和技法知识,同时对摄影这门新兴的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买了一架照相机,成天迷恋于拍摄人像、风光和静物。从美专毕业后,他画过一阵商业告,1927年秋进入上海柯达洋行的服务处工作,有机会与各种摄影器材打交道,逐步掌握了各类照相机、胶卷的性能和暗室冲洗技术。 [FS:PAGE]
    1930年春,他跑到香港,开设“景康摄影室”,从事人像摄影活动。在这段时间里,他不但仅在实践上积累了丰富经验,而且有机会广泛接触到外国的摄影画报和艺术年鉴,,观摩到许多绘画和摄影展览,开阔了眼界,加上他勤奋学习,努力钻研,因而摄影技艺大进,初露头角。
    1932年春,他离开香港,回到内地,以相机走遍大江南北,进行摄影创作。他结识了影艺界的许多朋友,拍摄了不少戏剧人物和演出活动的照片。同时,他还拍摄了不少反映社会民俗和下层人民生活以及风光、花卉等作品。他的名字和摄影作品频频出现在各地报端和摄影画报上,声誉鹊起,成为国内引人瞩目的摄影家。1934年11月,他在北平首次举办个人影展,1935年4月又发起组织北平联合影展。这两次影展,是他几年来摄影艺术活动成绩的检阅,受到社会舆论的好评。1936年秋,郑景康再度去香港,从事摄影活动。
    1937年7月,抗战爆发。神圣的反侵略的炮火,震撼了全中国,也震荡着郑景康的心。他在香港再也呆不住了,决心回到内地参加抗战,贡献自己的力量。1938年初他离开香港时,一位友人为他题词壮行:“烽火连天,国无净土,景康又携镜箱上前线去,风云人物,当无惊心烽火感也!”
    离开香港时,他与漫画家廖冰兄同行,到武汉后参加叶浅予率领的漫画宣传队,做抗日宣传工作。不久,因国民政府隶属的国际宣传处急需人才,经朋友介绍,郑景康去那里工作,任摄影室主任。国际宣传处是负责对外宣传的机构,经常组织中外记者进行采访活动。郑景康在那里呆丁一年,虽然拍摄了《国破家亡,流离失所》、《妈妈》、《待赈》等揭露日寇侵略、轰炸等暴行的照片,但国民党的黑暗腐败使他失望,特别是他想上前线去拍摄抗战的抱负得不到实现,摄影活动处处受到艰制,他苦闷异常。1939年4月,他在重庆辞去国际宣传处的职务,寄住在文艺界进步朋友的宿舍里。
    1940年12月,经过徐冰、张颖同志的安排,郑景康秘密来到位于曾家岩的周公馆(中共南方局驻地),见到了周恩来和叶剑英同志。经过谈话和考察,在周恩来的安排—卜,郑景康迅即秘密离开重庆,转赴西安,踏上了去革命圣地延安之路。
    “郑君摄影索负盛名”
    郑景康二十年代即研习摄影,三十年代饮誉影坛,成为著名摄影家。这里举他在北平古都的两次影展及其评论为例。
    1934年春,郑景康从上海到北平。11月1日在北平首次举办个人影展,展出作品一百余幅,内容分为风光、花卉、戏剧、民俗四个部分。这次展览受到热烈欢迎,原计划展出一周,后来应观众要求,延长一周。北平各报连续作了报道,好评如潮。如11月3日出版的《北晨画刊》登载消息:“郑君摄影素负盛名,闻由一日起,在王府井大街仁立美术公司公开展览一个星期”。
    11月6日《北平晨报》发表评论文章,题为《介绍闻名南国的摄影家——郑景康圹,内称:“几年前中国摄影犹在萌芽的时候,已闻得郑景康君的名字,江南的友好们,交相赞扬郑君的作品,取景、立意与黑房技术己登峰造极,且誉为不可多得之材。”赞其作品“对于用光,布局极有心得,尤以取材之佳,为难能可贵。”11月14日,该报在“畸人传”的栏目内,刊出一篇专访文章,题为《一个可爱的摄影家》,介绍郑景康的事迹和艺术,再次称他为“名闻南国的大摄影家。”这次影展还受到美术界人士的赞许,据报纸介绍,他们指出花卉作品如《虢国淡妆》、《幽兰》等,“有其容而得其神之妙”;风光作品如《白松山径》等,“尽是国画的布局,国画的韵味”;戏剧作品如《醉酒》、《法门寺》等,“最足传神”;民俗作品如《残废者之挣扎》、《力的微笑》等,“表现出劳动者之生涯”。 [FS:PAGE]
    第一次影展的成功,使郑景康深受鼓舞,并结识了一批艺术界朋友。1935年4月,由他发起,联合北平摄影界人士共同举办了《北平联合影展》。参展作者有18人之多,展出作品共238幅,其中郑景康作品有一百余幅,约占总数的一半。这次影展规模空前,题构内容奉富多彩,轰动一时。《北平晨报》在25日、2z日作了连续报道,指出:“郑景康君发起的北平联合影展,……前往参观者极众,参观者又多为艺术界人士,因之此举对于故都摄影同行,充分地给了一付兴奋剂。”而对于郑景康的作品尤多赞词,指出“颇多惊人之作”,“最博得一般之赞许”,称“平津各大报大致对郑景康氏之作品最称满意”。
    1936年5月,上海《良友》画报发表了郑景康拍摄的一组照片,题为《艺人剪影》,内容有画家齐白石、鼓界大王刘宝全、京剧名伶郝寿臣,以及诗人陈三立(陈寅恪之父)等,皆是古都北平文艺界的知名人物。编者马国亮在后面的“编辑室杂记”一栏中,特别写下了一段文字,题为《摄影一家》,记述了事情的经过:“郑景康先生来访。郑君的摄影盛誉心慕已久,今天虽是第一次见面,却一见如故。他还给我们许多佳作,本期的‘艺人剪影’,即其一部。月中田汉先生等在京公映舞台剧《复活》,他得赶去给他们拍摄剧照,我们特约他拍好即寄给我们,以飨读者。”
    郑景康曾告诉笔者:当年,上海中华书局编辑所长、出版家舒新城,十分赏识他的摄影技艺,曾主动提出愿意为他出版一本影集,用珂罗版道林纸精印。他虽然答应下来,但由于四处奔忙,无暇安静下来整理作品,也由于对旧作不够满意,总想补充一些新作,以至延宕下来。后来由于环境变化(抗战爆发),此事未能实现。他一直感到有负舒氏的好意,并对失去这次出版机会,致使那个时期的摄影作品未能保存下来而惋惜。
    从延安步人辉煌人生奔赴延安,是郑景康政治生活和艺术生涯的重大转折。从此,他投入了革命的洪流,艺术道路开始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1941年1月,郑景康搭乘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的汽车,抵达向往已久的延安。他被分配到八路军总政治部宣传部,担任摄影记者。当时,摄影记者仅他一人,由总政宣传部长萧向荣直接领导。党对他是重视的,作为专家看待,伙食吃小灶。郑景康在延安生活、战斗了5年,他的摄影活动是大量的,多方面的,对革命摄影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举办培训班,指导学员。1942年2月16日,延安《解放日报刊登了一条消息,标题是:摄影小组将扩大组织。内容称:“廷市文化俱乐部主办之摄影小组,在郑景康同志指导之下,己试摄二次,据称成绩颇好。该组同志,拟于最近毕业后,将扩‘大组织,进行摄影研究。”这里所说的摄影小组,实际就是摄影训练班。它是在郑景康的建议和指导下办起来的,第一期于1941年12月8日开始,时间两个半月,中间讲课和实习相结合。结业时举行学员摄影作品展览,互相观摩,总结提高。3月份举办了第二期。这两期摄影训练班,对于推动延安的摄影活动,普及摄影知识,培养和提高摄影爱好者的技术水平,起到了一定作用。
    二、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并举力、个人影展。1942年5月,党中央在延安召开文艺座谈会,毛泽东主席发表了重要讲话。郑景康作为摄影界代表参加了大会,聆听了主席的讲话,深受教育和鼓舞。他在会上积极发言,就如何开展摄影工作提出了三条建议:一是举办摄影训练班,培训人才;二是建立摄影通讯网;三是成立图片资料室。可是,由于敌人的封锁和条件的限制,他的这些建议还不可能全部实现。
    在座谈会期间,郑景康举办了个人影展。总政宣传部长萧向荣大力支持,帮助策划和选择照片,并为影展题名《抗日初期之一角》。影展作品全部是郑景康在暗房制作放大的。5月7日的《解放日报》报道了影展的消息,标题是:景康影展将在作家俱乐部举行。全文为:“文抗作家俱乐部,定于奉月九日至十日举行景康照相展览会。据云,内容包括:人像,摄影报道。第一辑分两部,前部纯系艺术作品,后部系抗战初期新闻摄影,包括前线、后方各种动态。于规定日期内上午九时至下午五时,为全部开放时间云。”这次影展最初是在军人俱乐部展出,后来先后移到作家俱乐部、杨家岭展出。在作家俱乐部展出时,毛主席在一个晚上由警 [FS:PAGE]
卫员提着马灯陪同,前来观看。可惜那天夜里郑景康不在,据当时在场的美术家张仃后来转告郑,毛主席认为这些照片的最大特点,是能抓住动态。中央和部队的许多领导同志参观了影展,给予鼓励和好评。李富春同志还写信绐郑,希望他继续努力,深入实际,拍出更多更好的反映边区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和实际斗争生活的摄影作品。
  三、组织《摄影新闻》展览,使摄影走向街头。当时在延安北门外大砭沟,有一个“街头艺术台”,是1942年春兴起的工农兵学商集体活动的文化广场,由边区文委文化俱乐部主持。延安文艺座谈会后,这里更加活跃。鲁艺经常在这里举行演出。郑景康联合一些同志在这里举办《摄影新闻》展览,将新闻照片放大后陈列在长幅幕布[:,悬挂于街头,面向人民大众进行宣传。如1942年12月2日,《解放日报》刊登一条简讯,说:“《摄影新闻》第二期已出版,同时摄影新闻社所拍摄之杨松同志(笔者注:杨松原为《解放日报》总编辑,积劳成疾,刁;幸逝世)出殡专号亦与第二期一并悬挂在:街头艺术台’,内有公祭、送葬时的新闻照片十余…鬲。第二期《摄影新闻》的内容有:(一)文艺到街头去;(二)向赵占魁学习两项,前者为十月革命节街头艺术活动,后者系各工厂劳作状况。”第二期新闻照片多为郑景康所摄,他亲自到街头布置陈列,并在展台前听取群众意见。
    四、摄影作品丰富多彩。郑景康在延安时期的主要贡献,是用照相机拍摄了党中央领导人的革命活动和风采,记录了边区军民的革命斗争和生活,留下了延安历史的壮丽画卷。1944年他拍摄的毛泽东像,形神兼备,得到毛主席认可,被党中央批准可以公开悬挂的第一张毛主席标准像。在他拍摄的领导人中,还包括周思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张闻天、陈云、林伯渠、徐特立、李富春、叶剑英、贺龙、陈毅、聂荣臻、王震、蔡畅、邓颖超等。他们在延安活动频繁,风采各异,构成了中共领袖人物多彩多姿的闪光画廊,为中国革命历史留下了宝贵的文献资料。延安文艺座谈会后,郑景康遵照毛主席的教导,深入工农兵生活,拍摄了大量反映延安军民劳动生产和建设的作品。如反映学习赵占魁运动的《铁水》、大生产运动的《开荒》、《丰收》、《南泥湾之秋》等。1944年6月起,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和美军观察组先后抵达延安,由于郑略懂英语,他调到叶剑英身边,参加接待和参观,拍摄了有关活动的大量照片。1945年8月,毛泽东主席赴重庆谈判,在延安机场,他拍F了《挥手之间》的著名照片,记录了这一伟大的历史瞬间。
    抗战胜利以后,党派出大批干部奔赴东北和华北各地,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郑景康于1945年11月离开延安,奔波干炮火连天的战场。解放战争时期,他先后在晋察冀画报社、山东画报社和东北画报社工作,深入战地采访,积极开办摄影训练班,为反映和记录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培训和壮大革命摄影的干部队伍,作出了贡献。
    1948年1月,他的著作《摄影讲话》,由大连光华书店出版。此书初稿名《摄影初步》,原是在延安培训班讲课时的讲稿,现加以修订补充后付印。它以马列主义的观点,刘自己的摄影实践进行了理论总结,通俗而简明地回答了革命摄影工作的—‘些基本原则和摄影方法问题。作者在各地解放区的摄影训练班讲课,基本上是用这本书作为教材。在辽沈战役中,长春守敌、国民党东北“剿总”副总司令郑洞国率部投诚,而蒋介石却大肆宣传郑洞国已“壮烈殉国”,还开了追悼会。为了揭穿敌人的谎言,  上级指定郑景康前往拍摄郑洞国抵达哈尔滨的照片(要求带有哈尔滨车站的标志)。郑不辱使命,胜利完成任务。这张照片被解放军印制传单,用宣传弹(装有宣传品的空心炮弹)发射到被我军包围的敌军阵地,有力地揭穿丁国民党的谎言,瓦解了敌军的士气。 [FS:PAGE]
    1949年4月,郑景康离开东北画报社,以四野政治部宣传部摄影记者的身份,随军南—卜。武汉三镇解放后,他转入中南文联工作。新中国成立后的贡献    1950年3月,郑景康凋入北京,参加新闻摄影局的筹建工作,任研究室主任。1952年4月,新闻摄影局撤销后,郑景康调入新华社摄影部,任特派记者兼研究员。1956年12月,他参与筹建中国摄影学会,参加成立大会并被选为常务理事兼创作辅导部主任。
    郑景康是新中国摄影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作为老摄影家,他继承战争年代的做法,继续开办摄影训练班,为新中国培养摄影人材。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摄影工作主要集中在各新闻单位,如报社、通讯社、画报社,而摄影记者奇缺,后继乏人。从1956年起,从北京开始,再辗转到全国各省,他带领助手,几年内先后开办了20余期摄影训练班,亲自撰写讲稿,传授经验,为新华社和各地报社画报社,培养了大批摄影干部。他的门生众多,可谓桃李满天下,这些学员后来都成为各单位的骨干力量。他在摄影学会主持创作辅导部的工作,主要是辅导群众性的摄影创作活动。他与同事们亲密合作,积极组织摄影家讲课,交流摄影创作经验,赏鉴摄影艺术作品,分析作品的成功和不足,促进社会主义摄影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在摄影创作方面,他宝刀未老,艺术上更加成熟。他是人物肖像摄影大师,为人民领袖、科学家、艺术家、劳动模范、战斗英雄和工农兵群众传神写照,为后世留下了不少传世佳作。1957年2月,郑景康在北京帅府园中国美术家协会展览馆举办了个人影展。这是建国后首次举办的摄影家个展,轰动一时。这次影展共60幅作品,人物肖像作品所占比例较大。其中如《齐白石》《张正宇》《张仃》《华罗庚0C吴运铎》等,引入注目,受到好评。其他如《红绸舞》、《观众》、《天坛》、《万尼亚舅舅》系列剧照等都表现了老摄影家的精湛修养和艺术功力,深受观众喜爱。1961年夏,郑景康与老舍、曹禺、叶圣陶、梁思成等知名人士及文艺界一些同志应邀赴内蒙古草原访问,此行使他心旷神怡,收获颇丰,拍摄了《套马》《草原骑手0C草原上的老人》《参天》《安代舞》等优秀作品。返回北京后,1962年2月他和梁思成在民族文化宫联合举行了《内蒙古纪游摄影展览》。这些来自内蒙古草原、反映牧区变化和边塞壮美风光的摄影作品,给首都人民带来了清新的气息,受到各界的欢迎。
    这里提及一个小插曲。1958年4月,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景康摄影集》,内收摄影作品75幅。这是郑景康从历年所拍作品中选出的,年代跨度从1938年至1956年。解放前所拍的作品,集手中只有很少一部分,由于生活动荡,保存不易,大多散失了,十分可惜。延安时期和战争年代的照片,由于当时条件和思想所限,收入较少。故建国后的作品占绝大部分,特别是肖像作品居多。这部影集,在编排上略有微瑕,但它是建国后出版的第一部摄影名家个人作品集,因而颇受读者关注。然而,厄运很快降临。由于当时国内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意识形态领域内正在继续开展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提出人人政治挂帅,插红旗,拔白旗,再加上党内巨奸康生的干预,上纲上线,致使此书被扣上“唯美主义”、“纯艺术观点”、“严重脱离政治”、“迷失方向”、“犯了政治性错误”等帽子。在严重的压力下,郑景康和出版社编辑室被迫作了检查,此书被停止发售。
    郑景康是具有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的摄影家。长期艺术实践,形成了他的摄影作品的艺术特色,那就是真实、自然、生动,具有强烈的时代“代精神和生活气息。他善于抓拍,深入观察和选择,眼疾手快地抓取动人的瞬间。对于摄影艺术,他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论的阐述,这体现在建国后他出版的著作《摄影创作初步》《新闻摄影讲义》和其他文章中。他认为:“摄影的特点是什么?就在于它面对现实生活,直接以生活自身的形式反映现实生活。”“摄影的成败,取决于一瞬间。但这一瞬间,却包含着作者的思想,生活和技巧三方面造就的总和。”在谈到自己的经验时,说:“我从事摄影,是因为摄影能反映真实的现实,通过它,可以表达出作者对事物的理解和感受。”“在我多年来的摄影工作中,我的每一个拍摄过程是这样完成的:我在没有发现对象和未与对象接触之前,可能有想象,但是不作任何肯定意见;去拍摄时,力求使自己的主观愿望切合于客观实际。”“拍摄人像或人物特写,力求做到‘形神兼’和‘表里一致’。拍摄景物和风光,则尽量保存当时环境的气氛。我随时寻找题材,发现对象,尽量不使自己受到任何束缚。在处理题材时,力求简练,使主体鲜明突出。我认为在丰富多彩的生活源泉中,摄影工作者应该是从现实生活中对各种事件加以选择和提炼,抓往最确切的一刹那,把它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来。”他还说:“我喜欢拍人,尤其是人物特写。对单独的人像,我注意表现他的个性和气质。对人物特写像和对风光一样,着重体现人物和环境的关系,表达事物的特征。” [FS:PAGE]
  郑景康性格豪爽健谈,风趣幽默,广交游,熟悉各地方言,热心提携后进。人们都尊敬他,呼为“郑老”。就是这样一‘位慈祥可亲的老人,为我国摄影事业做出过杰出贡献的老摄影家,在“文革”人妖颠倒的年月里,备受迫害和摧残,后来长期瘫痪在床。我去探望他时,他在病床上仍关心摄影事业,愤恨江青的作为,深为不卤。他有幸见到了“四人帮”的覆灭,盼来了新时期的曙光。
    郑景康同志于1978年8月去世,享年74岁。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下级分类

图文热点

热门推荐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7 21:56 , Processed in 0.086095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