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应该是什么样的?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以来,随着电脑设计制作的普及和图书市场竞争的恶化,一股书籍装帧设计的风气兴起。出版商越来越重视书籍的包装效果,封面也越来越艺术化。封面雅称“书影”,方寸咫尺之间确实为读者可以留下理解该书内容先期想象的空间,起到导购和导读的作用。它同时也是人们培养自己视觉想象力的一块园地。但这个风潮紧跟着之后,就是书籍装帧奢靡化开始。我们看到在印刷商和设计商的推动下,在出版商的竞争中,书籍越来越花哨,以至于许多出版社编辑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心思花在书籍的后期设计上。直道去年某重要报纸居然开展了“中国最美的书”的评选活动。在这次活动中,各设计商和出版商拿出了各自的看家本领,各种各样的稀奇古怪的书籍琳琅满目。这样的书成本陡然升高,各种复杂的包装不但笨重,而且极端华而不实,内页的版式设计也越来越复杂凌乱。书籍越来越背离它的本体,成为一种花里胡哨的商品。这种书籍,已经干扰人们阅读它的内容,其浮躁的外表和内容都是表里如一。去年,一位朋友请我吃饭,拿出手工版的,据说纸张都是罕见的手工制作的,得到某摄影节图书大奖的画册请我写文章吹捧,里面的内容不过是一些满世界都可看见的风光照片。我问这位朋友,你知道什么叫书吗?这位朋友哑然。我告诉他我的观点:书,是人类思想精神的载体,是这些珍贵的精神产品的传播工具。它永恒的价值是它的内涵,而不是外面的衣裳。所以我只能评论它的内容,而不会去赞美它的外衣。如果提到它外在的形式,那么它也必须是符合它内在思想的表达,而不是喧宾夺主的华丽。 近日得到老友曾力新出版的画册《愚公的时代》,简洁、大气,能让我阅读的是里面一张张震憾我的影像,直接,不受干扰。当掩卷回味时,才看到这书的装帧,居然简单到朴实,可实际上却精心得别致。我以为这才是最好的书籍装帧设计。曾力是北京人艺的舞台美术设计,参与过许多著名的戏剧设计,包括桂林自然景观的刘三姐演出装置设计。他独到的设计,其实是知道什么是书。 本文缘自和吴燕子朋友关于什么是好书的交流 以下是他作品的电子文件: 1页 天安门广场.北京 2006 2-3页 天安门.北京 2006 5页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北京 2001 6-7页 雍和宫.北京 2005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8-4 03:31 , Processed in 0.01601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