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日下午,中国新闻社图片中心总编辑、第五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获得者王瑶做客中华新闻传媒网,畅谈她的美丽新闻人生。图为访谈现场。(中华新闻传媒网 李非 摄)
8月2日下午14:30,中国新闻社图片中心总编辑、第五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获得者王瑶女士做客中华新闻传媒网,与网友对话新闻摄影的苦与乐,畅谈她的美丽新闻人生。
拍摄一个真实的舞蹈家陈爱莲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做客中华新闻传媒网和新华网联合访谈。我们说到摄影记者不禁心中会油然而生一种敬佩,因为我们无法忘记伟大的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给世人留下的那一幅幅绝世的经典的历史瞬间。今天我们同样请来了一位记者,她是中国女记者第一次在荷赛上荣获金奖的得主, 她就是中国新闻社记者、长江韬奋奖获得者王瑶。首先,我们要欢迎王瑶能够做客中华新闻传媒网和新华网,先和我们网友打个招呼吧。
王瑶风采
[王瑶]网友们好,主持人好,我非常高兴能够今天和大家一起在线聊天。
[主持人]您获得了很多奖,特别是国际国内最高标准的大奖“荷赛”大奖艺术类一等奖。这些荣誉对您的生活有没有什么影响?您怎么看待这些荣誉?
[王瑶] 这些荣誉都是记载着过去,并不代表着未来,我们还是应该向前看。所以我不觉得这些荣誉对我有什么特别重要的改变。
[主持人] 通过跟拍著名女舞蹈家陈爱莲女士,用镜头表现出来一个真实陈爱莲, 您是出于怎样的创作想法呢?
[王瑶]拍摄陈爱莲是个非常偶然的机会,我从《北京都市报》上豆腐块一样大的板块看到了关于陈爱莲的故事,因为可能会从整个人物的身上折射出一个社会变化。陈爱莲在文革当中很不幸,她被迫离开舞台,到文革结束,改革开放以后她又重新焕发了自己艺术的青春,在北京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私人的舞蹈学校。现在陈爱莲女士又决定出演16岁的林黛玉。所以我感觉应该有非常丰富、非常有意思的故事展示给大家,所以我就找到了陈爱莲,并且在她的舞蹈学校先后两次跟踪拍摄她。
[主持人] 今天王瑶也带来了很多拍摄陈爱莲女士的作品,现在给各位网友看一下。您大概拍了多长时间?
日常排练生活
[王瑶] 我们当时有一个君子协定,就是她进行她的排练和日常生活,我只是默默的观察和抓拍但是并且不干涉她的生活。我观察到,陈爱莲女士每天早晨都会闻鸡起舞,每天还要亲自给学生上课。这张照片就是陈爱莲女士在巡演的时候跟拍的,陈爱莲为什么要带着自己的学生去广州芭蕾舞团观看他们的排练呢?其实她是希望从这个窗口看到西方的舞蹈艺术,让我国的艺术有一个中西的结合。
陈爱莲带着学生上课时汗湿衣襟
这张照片是她带着学生上课的时候我拍摄的,因为陈爱莲毕竟是一个60岁的舞蹈家,她不可能精力充沛,所以教课的时候也会休息一下,这张照片可以看到她是汗湿衣襟的,她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另外一面,可以看出陈爱莲内心很坚强,但是外表看上去非常的柔弱。
陈爱莲祈祷演出成功
下边一张照片是在南方第一场巡演的时候拍摄的。当时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深圳是市场化走得很靠前的城市,观众们都是自愿的去买票进行观看的,所以陈爱莲感觉到中国传统的舞蹈艺术在深圳能否得到肯定呢,她自己心里其实也是很矛盾的。这张就是陈爱莲女士默默的在观众席上进行祈祷,希望当晚的演出能够获得成功。从侧面射进来的光照在座位上感觉像大海里面的光,而陈爱莲女士就像在大海里面的一个小帆一样,她当时在在祈祷演出成功。
再下一张是陈爱莲女士化好妆后即将登场;这张是陈爱莲女士即将演出的时候照片,确实很像一个少女,确实和台下的陈爱莲形成了一个比较强烈的对比。这张是陈爱莲首场演出获得了很大成功,观众们请她签名。下一张是获得演出成功以后的陈爱莲,陈爱莲非常顺利的赢得了下一场演出的机会。 [FS:PAGE]
在海滩上舞蹈
后来到了珠海她就跟我说:你能否拍一点我美丽的照片啊。这张就是她在海滩上舞蹈时拍摄的,大家可以看到这个地平线是倾斜的,给人一种动感,而且准确的传达了陈爱莲自己内心的青春动感。下边一张是陈爱莲在旅途当中得病,大家可以看到她的头上戴着湿毛巾还在继续演出。
图为王瑶展示自己拍摄的作品。(中华新闻传媒网 李非 摄)
新闻摄影也需要心与心的碰撞
摄影:在情感与客观之间平衡
[主持人]看了陈爱莲这么多的作品,我特别想问摄影记者和被拍摄的人物是经过怎样一种心灵碰撞的?在前期的准备过程中你是如何在第一时间清楚地去解读陈爱莲女士的心理状态的呢?听你在讲解的时候,我感觉你特别了解陈爱莲女士。
[王瑶]我们大家都非常了解罗伯特·卡帕的名言:如果你拍摄的不够好,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我感觉不仅是距离的问题,而且也包括记者和被摄者心灵世界的距离。比如说一开始我观察陈爱莲的时候,我发现她虽然每天那么的忙,连吃饭的时间都是匆匆忙忙的。但是我感觉陈爱莲女士的内心还是非常孤独的,很少的人能够真正的有人理解陈爱莲的内心。很多的想法都让她感觉非常的痛苦,所以从此陈爱莲女士就向我展开了心扉,讲了很多自己的经历。所以我才能真正的用图片完整的去展示她内心世界的东西以及情感世界的东西。所以我感觉作为摄影者应该和所有的被摄者进行这种心与心的交流。
[主持人]新闻的照片,可能更多的要求以一个客观的、很公正的一个角度,去用图片来反映当时的新闻现实。但是在拍照片的时候可能会投入一些个人的情感?你觉的这样的感触会不会影响新闻的照片的真实性?你怎样决定拍或不拍?
[王瑶]实际上,我们一直都会面临着这种矛盾的抉择,每天工作中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如何去面对它,如何去解决它呢,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不同的处理方式和评价标准。作为一个摄影记者,他并不是一个机器,纯粹的真实我可能很难做到。在我第一次拿到摄影记者证十天的时候,就面临一个非常痛苦的采访,那就是“11·24”空难。当时我印象非常的深刻,我们用的是手动聚焦的照相机,如果我流泪就会一直哭,肯定看不清楚屏幕。当时有一个老记者就说作为一个摄影记者一定要客观、公正。
[王瑶]其实我需要表达自己的情感,当时有一些海内外的记者都比较多,其中有个别的记者拍摄完了这些照片以后就会到旁边说笑,当时有很多遇难者的家属就非常气愤。而我是完全和这些家属站在同一个情景之下对待这件事情的,反而他们对于我更多的是一种接受,所以我拍摄的“11·24”空难的照片后来就获得了新闻奖,我把镜头更多的投向了遇难者的亲属有一种比较主观的东西。
7月份我受邀去做尤金·史密斯奖的评委,在世界选出获奖者。前不久也就是七月份,世界上所有的评委聚在一起,选出十名进入决赛的决赛选手,这些选手再重新补充自己的文字、图片、资料。到8月13日的时候,我们在从这十个人当中选出最终的胜利者。
[主持人] 你的一个最新的作品集,以一个中国女性眼中的美国回忆,这部《后911》在美国拍了多长时间?
[王瑶] 2002年到2003年我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期间拍摄了《后911》,当时我不是摄影记者的身份,但是我还是感觉既然911给美国带来了那么大的变化,甚至引起了全世界的变化,正好那段时间我恰恰在美国作为一个目击者,还是应该把美国人的日常生活用自己的镜头表现和记录下来。所以我就拍摄了这本书《后911》,这些图片传递出来的东西也是和911这种历史背景事件相关的。大家可以看一下。
这张照片是在美国世贸中心遗址前拍摄的,这部分人展现出了和国家之间的关系。照片的右半边元素展现出了911之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更加亲密的一种回归。 [FS:PAGE]
手的局部特写
《后911》里面比较多的展现人与人之间的照片也有很多,比如说这张就是手的局部特写,也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的关系。
脚的特写
下边这一张照片是脚的特写,黑人和白人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的人在美国经历了一个这样的历史事件之后他们之间的这种状态。
[主持人]每一部作品可能都有一个主题,这个主题是事先想好的,还是在拍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呢?
[王瑶]我感觉是不断的形成的,比如说陈爱莲女士,我在跟踪采访她第一个星期以后,我也做了一个报道,当时发表的是《中国舞台常青树陈爱莲》,后来我又看到了陈爱莲女士坚强的一面和一些她内心的东西,后来拍摄得越来越有血有肉了。
[主持人] 在您拍的这些照片里,可以感受到镜头后摄影者的激情,给人的印像很深,您是怎样寻找这种摄影的激情?随着工作的日复一日,这种激情会不会削弱或淡化,或模式化? [王瑶]其实我觉得激情对于一个摄影者来说是一件太重要太重要的事情,摄影记者不是一个机器,你要想感染自己的读者,首先要感染自己,如果连自己都没有感染到,如何让读者感受到这种气息呢。所以好的摄影作品应该既有深度,同时也要有温度。
[主持人]摄影记者就像是幕后英雄,很多时候,为了抓拍一个珍贵镜头,可能会要冒着生命危险,用生命代价去拍摄一个镜头,您认为值不值?
[王瑶] 我曾经说过如果获奖和摄影比的话,摄影更重要。如果生活和摄影比的话,生活更重要。摄影记者如果在一个突发的事件面前他会一无反顾的冲过去,这是他的职业素质决定的。
[主持人] 图片有时很直观,给人的冲击力很强;但有的时候,一些内在的东西譬如人物内心世界等,可能用文字更好表达一些,用镜头告诉人们眼睛没法直观看到的东西,这方面您是如何处理和把握的?
[王瑶]其实新闻摄影总是由形象和文字两部分组成的,用形象的、摄影的语言尽量多的传达你所能传达的东西,因为这是“一图胜千言”,这种形象的画面还难用文字去表现。当你有了一张很好的新闻图片以后,很多历史的元素你又无法用摄影去准确的告诉读者时,这个时候就需要用文字去补充,所以文字说明也非常的重要,所以摄影记者也应该掌握好这方面,给读者更多的信息。
图为王瑶在浏览网友的提问和留言。(中华新闻传媒网 李非 摄)
王瑶与网友对话“新闻摄影”
[网友] 一个摄影记者需要具有什么样的素养?有人说目前新闻摄影的一个严重问题是新闻照片的文字说明实在太差了。比如眼下写得好文字说明的人比拍得好照片的人少,你怎么看这个问题呢?
[王瑶] 这次我们在评尤金?史密斯奖的时候也发现了有一些很遗憾的事情发生,其中之一就是这次尤金?史密斯奖要求所有的申报者在交给评委会50张摄影作品的同时,要有一个很详细的采访构思和采访经历,以及以后你如何去继续完成这个选题。因为尤金?史密斯奖是很多人用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跟踪报道一个选题,所以要很详尽的报道。当我们去看这个文字的时候很容易被感动,但是看影像的时候也会存在一定的遗憾。
[网友]互联网时代的新闻摄影记者和过去的新闻摄影记者相比,有什么不同,面对的挑战是不是更大?新闻摄影记者在互联网运用方面有没有什么讲究呢?
[王瑶]确实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于摄影记者产生了一些非常大的变化。同时,我感觉摄影记者既面临一个非常严峻的挑战,也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因为互联网给记者提供了很多便捷的工作方式和工具,同时也使新闻摄影记者的门槛降低了。因为很多人用傻瓜相机或者手机,他正好处于新闻现场,那么他就很有可能拍摄出一个很专业的照片,当然这也有一些巧合和机遇在里面。比如说伦敦地铁的爆炸案,现场目击者就用手机拍摄下来并且报案了。 [FS:PAGE]
这次我们在美国也和很多专业的摄影家谈到了此问题,他们也感到了压力和危机感。我感觉摄影记者要适应这种挑战,比如要让自己更多能,你要继续掌握照相机、摄像机、高科技等最新的技术。在变化中我们也要坚守对真善美的追求,坚守我们对新闻摄影的责任感和对被摄者的关爱。最后我感觉实际上对于新闻摄影记者来说,他需要把自己从专业化变成专家化,你以前不仅是一个摄影专业人才,以后也许你要做某一个领域的专家,你才能对这个事件有更深切的认识,有更独到的解读!
[网友] 在我国,新闻照片的形象表现力不强是个顽疾。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我们的新闻照片的形象表现力不佳呢?
[王瑶] 我感觉我国的摄影记者这几年在形象表现力上进步得非常快,涌现出一大批有非常强的影响表现能力和控制能力的这种新闻摄影人,这些成绩是举世瞩目而且是让人感到吃惊的。影响表现力不仅是全世界这个行当的人所面临的问题。大家最多的问题就是如何创新,因为今天是一个读图时代,如何能够吸引别人的眼球,也需要我们更多、更大胆的去创新。
[网友]作为一个职业新闻记者,你可否将自己的亲身经历讲给一些想从事新闻摄影的朋友呢?希望能和大家分享一下。
[王瑶]我是比较幸运的,出身在一个摄影家庭,我父亲是一个超级的摄影发烧友。在我童年时期,我的同龄人很少接触照相机的时候,我就开始受到熏陶了,五六岁开始拿像机,后来又获得了好新闻奖。照相机会给我带来很多的快乐,让我发现很多平时用眼睛看不到的东西,这个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到后来自己十一岁开始获奖的时候,就发现摄影实际上给了我很多的看的机会和看的权利。后来获得了“荷赛”大奖,我就感觉从自己拍摄的这些人的经历中,每个人都像一本书,在和他们接触,随着相机走入他们生活的时候,我从他们身上获得了很多的支持和鼓励。
[主持人]当摄影记者要拿很多的设备,您感觉辛苦吗?
[王瑶]摄影确实是一项半体力、半脑力的动作,女性在这个行业里先天就是不能和男性抗争的。我也遇到了很多女性摄影记者的尴尬和难题,我们有一次去采访三峡截留,当时和很多男记者住在了一个独岛上,这个岛上只有工棚和民工,外面又是天寒地冻的。男记者要想和民工一起住的时候很方便,我就不行了。之后在我的再三恳求下,他们就腾出了一块很小的地方,铺了一点稻草,我就在稻草上坐了整整一个晚上。当时也没有抱怨,就是希望天赶紧亮,我好第二天拍摄照片。
现在我回想1996年采访亚特兰大奥运会的时候,真是不堪回首。每天只吃一盒方便面,只睡三个小时,30天每天如此。
[网友]新闻照片是不是有特定的像素的设定?
[王瑶]目前网络时代对像素也没有特别强的设定,现在只要让读者能够辨认出影像的话,实际上现场的记录是非常重要的。
[网友]您感觉如何防止假新闻呢?
[王瑶]这个是记者的道德底线,是记者职业操守的问题。在现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你很难拍摄到一些独家的东西,有的人就想我既然拍摄不到独家,我能否可以自己制作这些独家的新闻,那么这个时候就很危险了,他是出于为自己个人的名利。这个时候记者就会制造假新闻了,拿回以后再通过后期修改新闻元素,再把假的新闻刊发读者,这是绝对不允许的事情。当你想做独家新闻,必须要做某个领域的专家,你对这个领域有一个深切的认识,而且对这个新闻事件甚至会有一个预感,那么这个时候你才能做出一个独家的东西。
《看不见的京剧》:展示中国民族文化
[主持人]下面请王瑶展示一下她拍摄的独家作品吧。 [FS:PAGE]
中国京剧的组照
[王瑶]这个是我去年用一年的时间拍摄的关于中国京剧的一组照片,我感觉2008年是一个向世界介绍中国的非常好的机会,除了体育赛场窗口向大家展示,实际上也可以通过中国的传统文化向世界展示中国。所以我就选择了京剧,京剧作为中国的国粹有自己的魅力,我希望2008年的时候可以出版这本《看不见的京剧》。这个名字是因为作为普通的观众可以看到整个的赛场,但是幕後工作人员的辛苦观众是看不到的,那么就由我来展示给大家。
[主持人]这边好象有一个穿得很时尚的女孩子,和京剧放在一起想表达什么精神呢?
一台综合晚会的后台

脸的下半部分以及嘴巴的特写
[王瑶]这是一台综合晚会的后台,可以体现出一种文化的交流和撞击。下面这张只是一张脸的下半部分以及嘴巴的特写。每一个读这张照片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我感觉外国人看到了这张照片会体会到东方的含蓄和东方女性的温柔。
[主持人]拍摄这些照片是否要花很多的心思呢?
[王瑶]是的,摄影记者一定要全部的投入,我一般晚上很难入睡,在脑子里面一边一边的过电影。我觉得这些都是我们职业记者认真对待自己这个行业所需要的精神。
[网友]您感觉摄影师和摄影记者的差别在哪里,摄影的技术和技巧是否重要?
[王瑶] 我前几天接受过一个媒体的采访,他们提了一个问题就是摄影记者的素质、技术、器材在摄影拍摄中占的比例如何分配。当时我就说摄影记者本身的素质和想法是最重要的,摄影器材和摄影技术相比,我认为技术可能再占多一点点,当然器材也很重要。我现在还是认为摄影记者的素质可以占到60%,摄影技术可以占到21%,器材占到19%。
[网友]王瑶您好,这几天正好是建军节,不知道您捕捉到了什么有意思的新闻呢?
[王瑶]呵呵。作为新闻人,我每天都希望能够把最新的新闻展示给大家。
[主持人]谢谢!非常感谢王瑶能够做客中华新闻传媒网和新华网,通过访谈我发现王瑶是一个内心非常炽热的人,她真的是用心去拍摄,这么好的摄影记者是值得我们很多人敬仰的,因为能够记录新闻历史的瞬间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在此也祝愿王瑶的画册《看不见的京剧》可以得到更多读者的喜爱。今天访谈到此结束,再次感谢王瑶,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