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对石油石化行业实行战略性改组以来,《中国石油报》适应新形势,不断加快了改革发展的步伐。目前,《中国石油报》为周五刊对开八版,期发行量达到13万份,与中国石油集团组建以前的1997年相比,在编采人员没有增加的情况下,报纸规模增长了150%。同时,接办了《中国石油画报》,创办了《石油商报》、《现代司机报》和中油网,形成了“三报四刊一网”的报系格局。 在推进新闻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坚持“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办报理念,大力加强新闻摄影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报摄影作品两次获得中国新闻奖(不含子报),12件摄影作品获得全国新闻摄影年度金、银、铜牌奖项,60多件摄影作品获全国专业报年度金、银、铜牌奖项,要闻版获得全国报纸好照片版面一、二、三等奖各一次,有一名摄影记者获得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称号。 一、认清信息产业革命所带来的新的活力,在设备换装中长硬新闻摄影的翅膀 我们感到,在信息时代的挑战面前,作为全国性产业报一员的《中国石油报》,必须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从改进摄影报道开始,促进办报质量的全面提高。 同时,报社两次发文与各企业协商,要求为所在单位记者站和特约记者、骨干通讯员配备数码相机,其中,记者站必须配备专业数码相机。随着报社网络建设的完善和报纸的增期扩版,数码摄影的优势充分显现,图片新闻稿件的来稿量和刊用量均大幅度增长。无论是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还是西气东输长达八千里的建设工地,乃至万里之遥的海外石油基地,记者在任何采访现场所拍摄的图片都能保证在次日见报。2005年初,本报常驻哈萨克斯坦的记者奉命参加一项重要外事活动的采访任务,在零下50摄氏度的深夜,外国记者携带的相机都冻住了,唯有《中国石油报》记者的相机还能正常拍下大量珍贵的新闻资料照片,受到了我方公司和当地政府的高度评价。 现在,《中国石油报》每年摄影来稿约两万幅,刊用5000幅左右,绝大部分稿件是用数码相机拍摄的;每月刊用整版摄影画刊平均两期;新闻图片刊用量已占到报纸总版面的六分之一强。 二、迎接石油行业改革所带来的新的挑战,在队伍建设中延伸图文并重的要求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摄影队伍建设上坚持了三条原则: 一是坚持“图文并重”的原则,加强新闻宣传队伍重建工作。我们感到,解决好新闻图片的来稿数量和质量问题,不能仅仅依靠摄影部的几个记者。要通过图片新闻资源的整合管理,通过对文字记者配备摄影工具和提出图片新闻采访任务,通过记者站的摄影力量的整合和图片新闻通讯员队伍建设等措施,使图片新闻报道工作上一个较大的台阶。因此,我们在将部分优秀摄影记者选派到子报子刊承担摄影业务领导工作的同时,抽调优秀文字记者到摄影部来,鼓励和要求更多的文字记者学会用相机“说话”,成为文图双全的两栖记者。同时,要求有条件的记者站配备专职摄影记者,并规定了各类记者站不同的摄影稿件指标。目前,各记者站共有专职摄影记者17名、特约摄影记者48名。[FS:PAGE] 三、适应“读图时代”所带来的新的要求,在理顺机制中增强新闻摄影的动力 一是调整版面结构,明确“用靓照擦亮报纸”的硬指标。我们要求一版以单幅大照片为主,四版以组照为主,其他版以两三幅单照为主,每月至少出一块摄影专刊。每季有一个摄影头条报道,让读者的眼球随着图片在报纸上停留更多的时间,让同一张报纸因为图片在更多的读者手中传递。每天编前会上,除了确定头条稿件之外,首先考虑的就是一版的主打图片。在一些重大报道战役的策划中,图片报道和文字报道同时研究、同时组织、同时落实、同时跟踪督查。报社要求编辑以版面上有一张(组)好新闻照片为荣,摄影记者也不要坐等头条,要以高质量的图片报道去争抢头条。如辽河油田红海滩的报道,铁人战友回故乡的报道等等,都是通过精心策划组织而产生的。 2002年9月下旬,我们承办了由集团公司、股份公司和中国记协主办的西气东输万里行新闻采访活动,先后有13家中央和首都媒体、20家地方媒体、3家石油媒体参加。从9月26日出发,到10月30日开始从新疆塔里木返回,整个采访历时35天,行程8000公里。这种中央、省市和行业媒体三方联手对一项国家重点工程进行全程式、长距离、大规模、立体化的报道,在石油新闻史上还是首次。《中国石油报》有三名记者走完了全程,其中两人是摄影记者,共刊发新闻图片162幅。这些图片绝大多数都是当日采访拍摄,当日上网传回编辑部,第二天就登上了报纸。 (作者系《中国石油报》总编辑)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8-4 05:16 , Processed in 0.016687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