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粹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的客厅在德国历史上臭名昭著,这是希特勒举行第一届内阁秘密筹备会议的地点,与会的不少人后来都飞黄腾达。德国观念摄影师卡鲁扎套用这个历史典故,创作了摄影装置作品“Ribbentrop的客厅”,8月10日至28日在证大现代艺术馆展出。 长方形的展厅里,只有一件作品。那是一幅“超长”的照片—宽仅24厘米,长度却达66米。照片像腰带一样绕墙一周,连绵不断,循环不止。德国摄影家史蒂芬·卡鲁扎(StephanKaluza)把这个摄影装置作品命名为“Ribbentrop的客厅”,强烈地影射着德国历史上那段最黑暗的时期。 Ribbentrop,即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是二战时期纳粹德国的外交部长,以强硬的外交政策著称,深受希特勒信任,人称“俾斯麦第二”。1933年1月,希特勒被正式任命为德国总理前,里宾特洛甫在柏林郊外的豪华别墅,是希特勒举行第一届内阁秘密筹备会议的地点。与会的一些人后来飞黄腾达,包括后来成为副总理的弗朗兹·冯·巴本、成为内务部长的威廉·弗里克、成为空军司令的赫尔曼·戈林及当时德国总统兴登堡的儿子奥斯卡·冯·兴登堡等。 这个臭名昭著的“客厅”,在公众的心目中,后来成为一个充斥了阴谋、冲突、残杀的极具象征性的地方。德国观念摄影家卡鲁扎套用这个历史典故,创作了摄影装置作品“Ribbentrop的客厅”。他写了剧本,请来临时演员根据剧本演绎,再拍下演绎的场景,最后通过电脑处理,把100多幅照片拼接在一起,形成66米的摄影“长卷”。照片并不是很“现实主义”地反映当时客厅中的情景,而是采用戏剧化的手法,每幅照片都像是一出先锋戏剧的剧照。照片上有十几个穿着短裤、光头赤膊的男人,代表普通民众,他们走动、变换位置、相互残杀,象征社会的种种冲突和变革;身穿白衣、金发碧眼的女子,代表极端种族主义所谓的优秀人种;一只巨型公鹿头骨代表自然的力量,女子坐在头骨上,手扶两只鹿角,仿佛要凌驾于自然之上。故事的结尾处,白衣女子不见了,人群也渐渐走散,一切归于平静,仿佛等待着下一次历史的轮回。 卡鲁扎认为,从希特勒被任命为总理,到1945年二战结束、德国投降,历史的发展经历了“从平静到高潮最后归于平静”的过程,而历史中出现的人物也“从分散到聚合最后分散”。卡鲁扎说:“不仅是1933年的德国,世界上的很多地方,很多时刻都是在重复这种规律。”因此他想用一种抽象的方式重现“Ribbentrop的客厅”,表达“历史不停地重复自身”的历史观。“我觉得无论是希特勒时期,还是法国革命,很多历史事件在其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平等到冲突,然后再一切归于平静,从头开始的过程。我想把这种相同的部分提炼并呈现出来。” 卡鲁扎大学读的是历史和哲学专业,他喜欢讲故事,最看重的也是故事:“我可以用文字表达这件作品的观点,但是装置的形式感更强,更引人入胜。比如我之所以选择光头演员,让他们赤裸上身,为的是去除这些人身上的地域和种族痕迹,我希望这件作品表达的内容,能适用于任何地方。” 几年前,卡鲁扎就开始尝试用“线性的图片”讲故事,以1997年的作品《河》为开端。他用几个月的时间顺着莱茵河旅行,拍下了数千张河岸的照片,然后将每张照片缩小至指甲大小,按照从上游到下游的顺序,把照片拼接起来,然后再将它们一行一行地排在海报大小的纸上,远看就像一张写满了文字的纸,近看则仿佛在“阅读”一条河。 “Ribbentrop的客厅”之前曾在北京现在画廊展出,中国观众面对这件作品时与德国观众迥然不同的反应,让卡鲁扎颇费思量:“德国观众对这种新颖的形式更感兴趣,因为之前没人用过,但是中国观众则更关心其中与政治相关的话题。”很多中国观众认为,卡鲁扎在对历史提出假设,探讨历史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关系。卡鲁扎则说,他无意提出任何假设,只是想用艺术的方式,呈现自己对历史的某种感悟,但他同时也认为,这种误读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FS:PAGE] 来源:外滩画报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6 21:11 , Processed in 0.096936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