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摄影家的眼睛》丛书简介 主编:陈小波 本系列丛书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于 《中国摄影家的眼睛》选取了当代中国十位杰出的纪实摄影家。他们不仅组成了中国当代摄影史中相当重要的一个阶段,同时他们每个人都可以带出一段历史,一个人群,一种社会存在的状态。朱宪民、吴家林、胡武功、侯登科、贺延光、王文澜、于德水、姜健、王征、黑明,他们以各自特有的方式记录着当代中国社会的变迁,记录着当代中国人的生存;他们用图像唤起人们的思考,也深深地吸引了国外摄影界同行和海外读者对中国的关注。 本套丛书是国内第一次系统整理出版的当代重要纪实摄影家研究丛书。书中荟萃了国内外学术界、摄影界的专家学者的精彩文字,每个摄影家提供了150幅左右的经典作品以及几十幅生活照、工作照,全面梳理了摄影家的成长历程。本书试图通过中国摄影家的眼睛看中国社会的发展,通过摄影作品看中国摄影家的记录中国的独特视角。 中国摄影家的眼睛 • 朱宪民《黄河等你来》 从黄河源头到黄河入海口,朱宪民用三十年的时间为这条大河留下了影像足迹。无论是《黄河渡口》,还是《打麦场上的母女》,朱宪民用朴实的图像传递着黄河流域百姓的喜怒哀乐。与其说朱宪民的黄河情结是对自己故乡故土的眷恋,不如说是对劳动者永远无法释怀的牵挂。即便是在“文革”时代,他的图像依然散发着关注普通人的温情;即便来到北京、广东、香港,在他影像中洋溢的仍然是普通人的普通快乐。朱宪民已经进入了一种自由的状态,他的作品自然、质朴、随意和归真,“他像匍匐于大地的草一样,将根深深扎入土地,又将茎叶向四处延伸,由此变得更加繁茂。”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曾经赠言给朱宪民“真理之眼,永远向着生活!” 中国摄影家的眼睛 • 吴家林《边地行走》 吴家林眼中的中国,是一个因平常而非常的世界。我们随着独往独来的吴家林边地行走四十年,在中国云南百姓的生产、生活影像中,体验山里人生活的宁静与忧伤,感受传统与现代的冲撞。吴家林的作品有着强烈的个人风格,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极端的中国化,也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和文化感;而他道地南方的、日记式的素描又使他的见证有了人类学和社会学意味。1993年以后,吴家林的作品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国际亮相并引起世界影像大师的关注。马克•吕布称吴家林的作品为“治疗淫意无度的城市病的良药”。2006年,他的作品被列入世界摄影大师系列作品集,袖珍摄影黑皮书《吴家林•中国边陲》在英国出版。 中国摄影家的眼睛 • 胡武功《民间记忆》 如果说胡武功在影像上追求的是“润物细无声”的平和朴实,那么他在摄影思想理论上的探索则像一位执著热情的战士,他以不懈追求推动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的影像革命。20年前,他和他的同道回顾和梳理了新中国四十年来的《艰巨历程》,20年后他又为呼唤《中国人本》而殚精竭虑。胡武功从未停止过对中国摄影文化的反思与呐喊。这一切与他的影像一起奠定了他在摄影界的地位。三十多年来,胡武功用诚实的方式专心致志于记录关中乡村的生活演变,记录堪称历史性告别的生活画面。这些画面为社会学家、史学家、民俗学家、艺术家了解两个世纪更迭之时的民间关中提供了一幅幅最可信赖的原生资料。在他那些朴实无华的画面后面,寄托着他对现实状态入木三分地揭示,饱含着强烈的人文主义的关怀。 中国摄影家的眼睛 • 侯登科《飞去的候鸟》 侯登科,一个在当代中国摄影史上无法绕开的名字。他的影像、经历和思考代表了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一批有良知的中国摄影家的影像、经历和思考;他的思想常常在摄影界内外引起震动。侯登科用自然、平朴和踏实的影像,对生活在自己周围劳动者的生存、劳动和命运的具体观察和追踪,他以一个中国农民的视角为历史留下了20世纪最后20年即将消逝的农村生活影像。摄影成了侯登科最后见证自己存在、了解和思考社会生活的方式,他拍摄西北地区候鸟一般的麦客,自己也像候鸟一样永远追逐着炙热的阳光。2003年他因病逝世,离我们而去。 此书是我们在侯登科逝世5周年之际献上的一份纪念。 中国摄影家的眼睛 • 贺延光《为遗忘留下的记忆》 对贺延光来讲,摄影是一件充满人性和高度理想主义的事情。藉着相机,他一直有力地叙述事实,并透过客观的事物表达主观的信念和感情。藉着相机,他走近中国百姓,传递他们的苦乐与悲欢、劳作与收获。贺延光认为:摄影是为了防止遗忘,为了记住即将遗忘的重大事件他拍摄:老山自卫反击战,华东水灾、广西边境大排雷、北京SARS……;他还用镜头对准身边的琐事,记录下社会的成长。贺延光一直坚持:“在事实面前,记录比技巧重要,影像背后的问题比影像表面的情趣重要,新闻比自己的名字重要。”站在事件的前沿,贺延光陈述着自己的责任感,也陈述着用图像自身言说的基本常识。 中国摄影家的眼睛 • 王文澜《波•澜》 作为《中国日报》记者,王文澜认为摄影记者最重要的使命就是纪录中国的变革,他把每一次聚焦化作一个音符,演化出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的交响曲。三十年波澜涌起,三十年大浪淘沙,三十年峰回路转,在历史的时空中,做一个忠实的记录者,选取与众不同的视角,永远波澜不惊。王文澜已经从中国的各个阶层的日常生活中积累了无尽的影像宝藏。他有点像魔术师,又像一位诗人。他的照片中有一种不平凡的清白、厚度和复杂,这是他对自己的同胞和他自己有着深刻的理解的结果。他希望历史记住的不是他自己,而是他的作品,记住他作品里弹奏的乐章。在历史的波澜中,他愿意将自己的作品命名为《未完成》。 中国摄影家的眼睛 • 于德水《大地耕诗》 1985年起,于德水开始把目光锁定在中原土地。黄泛区的人们在这广袤的大地上休养生息,他们融入泥土,享受着自己的文化和生命。大空间中的人地关系与河南性格,构成了于德水的影像现实,也构成了于德水的生命现实。关于河南、关于黄河、关于土地、关于那里的人民……于德水用淳厚的影像语言谱写着他自己心中的诗篇和中原大地的诗篇。30个春秋,于德水一路走来。他从不张扬,却在每一个时期都被人关注、被人牵挂,也让人迷惑、让人惊诧。 温和深厚的于德水是“河南群体”的领军人物之一,他坚守正道的善行招来了更多盟友——他的周围,聚集着数以千计的中原摄影者。 中国摄影家的眼睛 • 姜健《档案的肖像》 姜健在他的影像之路上独行,他用最直截了当的肖像手段去记录人、记录时代,而他做的事不止于写实。姜健对在旁人看来没有意义的农村生活景观——《场景》中注入了自己的温情与思索,并以极大的耐心细细刻画;在《主人》中,他以环境肖像摄影的形式辅以大景深的环境细节描写,为生活在中原大地上的农民造像,展示了当代大众文化与传统文化并存、对峙与胶着在农民生活空间中的现实景观。图像只有变成公共记忆才有价值,姜健一直为自己的图像能变成公共记忆而工作着。他用《场景》《主人》《马街说书人》《孤儿档案》……建立了中国的民间社会和传统文化的珍贵档案,是一份可以据此解读中国普通人生存状态的视觉文献。 中国摄影家的眼睛 • 王征《寂寞的生灵》 王征的摄影《西海固》,事关一个族群在那个荒凉之地的生存状态。回族摄影人王征在宁夏南部山区回民聚居之地——一个相对狭小的区域里集中地做长达7年之久的大规模图像采集,他记录了自己的民族的自然生态及人文生态,记录了他们生命的顽强与容忍。任何族群丰富的细节描述和接近真实的表达,对于这个族群内外都是极有意义的。王征在西海固收敛起自己奔放的情怀,力图冷静客观地记录,用这些数量巨大的图像和丰富的文献,书写关于宁夏西海固的人文生态的图像志。“王征的影像,是从自然界中自己蹦出来的,是从那一片浩瀚而严酷的荒漠中缓缓升腾起来的。” 中国摄影家的眼睛 • 黑明《与1000个人对话 》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8 12:58 , Processed in 0.071046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