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雨果摄影艺术学院院长柏雨果答本刊记者问 时间:2007年7月1日 地点:西安,陕西雨果摄影艺术学院 答问人:柏雨果,陕西雨果摄影艺术学院院长,摄影家。 1948年2月生,曾插队,1977年考上大学,后曾任西影厂宣传发行处处长等职。1998年创办雨果摄影学校(2001年升格为学院)。著作有《西影三十年》、《拜见非洲大莤长》及自选摄影作品集《活着》等近十种;1997年举办个展“天·地·人”。 采访(书面)并整理:李笑天,本刊记者。
记:您在“西影厂”工作过,为什么后来选择自己创办“雨果摄影学校”?想要培养怎样的摄影人才? 柏:从1992年开始,我以自由文化人身份赴欧、美、非洲十几个国家考察创作,1998年初.我浪迹天涯的生活总算告—段落。电影当时已很不景气,吴天明.张艺谋。黄建新等“哥们儿”都离开西影厂了。这时,曾担任过西影厂教育科科长的太太说,何不办一所学校呢?传道授业比你自己去跑、去拍更好——你跑不动了还有你的学生接着替你继续跑继续拍呢I我想也有道理。办学的主意一定,先”拉大旗当虎皮”,春节前后,我便写信给吴天明。张艺谋,请他们担任我要办的这所学校的名誉校长与艺术总监,得到慨然应允。 紧接着我们便开始紧张筹备:手续报批,校舍租赁、装修、设备安装调试、招生宣传……我还请好友、作家贾平凹题写了校名。《中国摄影报》1998年8月4日头版头条刊登了《全国第一所由摄影家创建的全日制摄影学校——雨果摄影艺术学校在西安挂牌》的新闻。9月1日,来自全国18个省的近百名学生齐刷刷地坐在我面前…… 我想把我的学生培养成像我本人一样出色的综合型摄影人才,即有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且摄影基本功比较扎实、有开拓创新精神、能为社会做一定事情的摄影人。当然,社会培养我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我希望学生离开校门时起码能成为社会适用 (即能找着工作的)的、并且不断奋发向上的摄影新苗。 记:个人办学起步时有什么困难?近十年来的发展情况怎样?2001年成立“雨果摄影艺术传播学院”后有没有增设专业? 柏:首先是资金不足,全靠个人筹措。用陕西省教委前主任,我的好友刘炳琦的话说:柏雨杲为办他那个摄影学校,真是举全家主人力,物力、财力l学校办起来时我已一贫如洗——除了倾尽不多的一点积蓄外,家中许多家具都挪到了学校办公室。幸有一些企业家好友的帮助,让我屡过难关,我永远感激他们! 近十年,我们本着“边办学边发展”的原则,已从1998年建校时的中专成为学历齐全(大专、专升本科与四年制本科)的摄影专业院校。我尽有限资金,使学校在教学设备.设施、校园环境建设等方面,即使和公立院校的同一专业相比,在西安都是一流的。不少人一进雨果校园,会先“哇”一声: “好像是一座公园啊!” 我是一心想办成单一摄影专业的学校的,这是我的长项。2000年报批“校升院”时,在朋友建议下改成了“雨果摄影艺术传播学院”,本想增设如”影视摄影”、“电视专题拍摄与制作”专业,但开设这类专业,设备投入太大,非我辈之能力可为,再加上较固定的师资队伍也难于建立,所以便放弃了。到目前为止,“雨果”仍以摄影艺术作为主要专业,不过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将以前重新闻纪实轻商业摄影调整为“两头都抓”,加大了广告摄影、设计以及艺术人像婚纱摄影及数码设计等 (课程的授课力度),这也是从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来考虑的。 记:目前学校简要的运营模式,以及学生的学费和住宿费、住宿条件怎样? 柏:学校的运作经费主要来源于学费。除建校投资及多年积累投资不断购置教学设备之外,学费不足的部分便靠我的朋友借垫以及我个人出去为一些单位“拍活儿”以补之。科生、专科生和本科生(含专升本)每学期的学费和公寓住宿费都低于物价部门审批给我们学校的收费标准。学生公寓平均5—6人一间,每间都有独立卫生间,供热水,楼前便是花园。 [FS:PAGE] 记:您认为摄影专业的老师应具备怎样的素质? 柏:我认为摄影专业的老师应该有较好的文化基础与艺术修养,这不是单纯读个“学历”所能替代的。我认为就摄影本身而言,若抽去真正属于摄影独有的如镜头、光圈、速度之间与影像的关系及后期加工工艺对影像的干涉(如影调、色调及数字视觉形式等等)之外,”摄影理论”便成了一副空皮囊。摄影艺术只不过100多年历史,它还未形成自己的一套较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许多“理论”如图形关系、画面结构及色调等等都是借鉴甚至照搬绘画的。 摄影教育千年来发展迅速,但师资队伍的贫弱一直是阻碍摄影教育水准提高的瓶颈,真正能胜任摄影高等教育的老师如凤毛麟角。这种矛盾在我们”民办”院校便更显突出。我期望有专门培养高校摄影师资的专业院校,培养的学生出来后不一定自己照片拍得好,而应该能从根本上去理解,感悟影像的本质,并能以奸的方式传授给摄影专业学生,让学生把片子拍好。 记:“雨果”招收什么样的学生?入学后会帮他们选定发展方向吗? 柏:可以说,只要热爱摄影且身体健康.面对全国,什么样的学生我都招。就学历教育而言,我们与西安美院达成(成教)学历文凭联合办学协议。想要取得学历的学生,除参加全国成人(艺术类)文化课考试外,还须在西安美院参加专业(素描、色彩等)考试,两类成绩均过线,即由西安美院招生入学,毕业持西美(成教)文凭。对此,我有时觉得荒唐可笑:艺术类学生之水准究竟与“文凭”有多大关系?没有真本事纵有真文凭又有何用?我的朋友中,朱宪民、侯登科、解海龙、卢广等都没有文凭,可谁能否认他们是出色的摄影家呢? 同时,如果学生没有学历主要求,经学校面试并基本测试后便可入学。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不管是哪一类情形入学,我都是一样对待,毫无轻厚之分。更何况,后一类中每届都有公立大学本科毕业生来我校学摄影的。 也正因为资源的不公平,入校生参差不齐,给民办学校的“教”与“学”均带来问题,这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只有“扶老携幼”共同前行。 学校并不刻意引导、规定学生往哪方面发展,而是因材施教。我相信“有兴趣才能做好”。学校的教学格言是;“雨果为你创造条件,你为自己铸就辉煌。” 记:您本人参与教学吗?讲哪些课程? 柏:我从一建校就坚持为学生讲课直到现在,许多家长也是因为我授课才把学生送来的。除了《摄影画面结构》,我还兼讲摄影作品鉴赏并带外出实习创作课。我认为画面结构是最重要的一门基础课,是认识影像与画面关系的开始。讲义都是我自己参照国内外许多教材编写的,我也反对其他任课教师拿一些印刷教材照本宣科。我们专门印有“专业课教案本”供他们编写教案,扉页上,我恭恭敬敬写了如下的话:我代表学院以及听您讲课的每一位学生向您表示谢意!我期望并要求您认真备课并认真讲好每一节课。因为你是否认真,将决定学生走向社会之后的工作态度。他们的前程系于你今日的劳动。拜托! 记:您鼓励学生参加什么样的校外活动? 柏:摄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它的教学应该将实践.实习等活动贯穿始终。近十年中,结合课堂教学我们不知组织了多少次摄影实践与交流,对一些好的影展.讲座,我们甚至“倾巢而出” (比如三次组织学生专程去观摩平遥国际摄影展;课落下了可以择时再补,也算是“民办”的灵活性)。 每届毕业班的大实习创作也是我们一大特色。十年来,我们实习的足迹几乎遍布西部。实习创作是检验书本教育的尺子,也是培养学生亲近自然、以苦为乐、团队精神的最好课堂。2000届学生到海拔近4000米的藏区实习,赶到时已是暮时,雪花飘落,气温近O摄氏度,四处联系到的床位不够,学生们纷纷抢着要睡在学校的车上,带队老师只好黑着脸把学生从车上“骂”下去住宿,临了,被安排2人一床挤住在房间里的学生还纷纷把大衣脱下来塞给在车上过夜的学生。看着这些十几二十岁的娃娃在高原风雪中泛红的稚气未脱的脸庞.我想:学摄影的学生就应该是这样的! [FS:PAGE] 当然,雨果学生的许多优秀作品也都是在大实习中创作出来的。近年来,学校办了近十次展览,将雨果学生的作品推向社会,反响也还不错。我起初坚决反对学生参加影赛等活动,因为担心他们因一张“偶得” (有好一点的器材又适遇良机)之作拿个奖(这在西安很容易)便开始心浮气躁,认为摄影没什么好学的。可后来一看,每次奖品奖杯都让兄弟院校的学生拿去了,好像雨果学生真的不行,不免不服气,便开始鼓励他们参加一些大型摄影赛事。学生得奖找回自信洋洋得意时,我便告诫他们:别把得个奖当回事,今后的路还长着呢! 记:学生有没有参与国际交流的机会? 柏:与国外交流,像我们这样的民办小型摄影学院没有充足的条件,但我还是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请国外摄影家来校作讲座.让学生与他们(如日本摄影家河田大作、英国摄影家罗·琼斯、美国爱德华大学摄影系教授约瑟夫等)接触交流。 我设立的两项“雨果学院奖”中有一项“人才奖”,凡在校学习优秀,毕业后成绩突出者,学校出资送其出国创作一次(20天左右)并举办展览。第二批获”人才奖”的学生今年内即可成行。 记:您认为和普通学校的摄影专业相比,“雨果”有哪些优势? 柏:雨果学院在课程设置上立足于深入浅出、实用为主的“少而精”原则,强调在摄影基础指导下的实用技能的训练,一切立足于就业。我们虽比不上公立院校的招牌与气势,但就摄影专业教育而言,也有公立学校缺少的长处,比如可根据教学安排的需要,遍请国内名家(文化界、文学界、电影电视界及摄影界名流)来校授课。再如,我们可将有限的资金尽可能地投入到改善专业教学条件及更新专业教学设备之中去,我们学校多媒体教室就有四间,摄影棚、暗房、电脑厅等都向学生免费开放.节假日也是如此,我认为学生有专业积极性总比钻进网吧强!此外,自建校到现在我每周安排一晚上,让学生看一些在视觉造型上有特点的影片,比如张艺谋的影片。 另外,除了“人才奖”,“雨果学院奖”还设有”创作奖”,雨果学生凡在毕业5年内获中国摄影举办的“国展”与“国际展”奖牌的,学校奖其哈苏相机一套并镌刻其名于机身之上。管理严格、施教认真、生活关心(我和学生之间除了师生情还有一份父子、母子情份,这在公立院校也是不多有的),使得我们十年中没有发生一起校园不安全事件,没有接到一起来自学生家长的投诉。 记:学生毕业可取得的学位/学历,去向如何?他们在摄影上有哪些特点、优势? 柏:学生毕业时,如各门功课考核合格,将由学校发给其国家认可学历(专科、专升本科及本科)的成教毕业证书。需考“学士”学位者,毕业后再加试英语。 从已毕业的八届毕业生看,学生去向还是不错的,新闻媒体居多,也有个人建立影像工作室的。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20多个省(市)的数百家新闻媒体、刊物、广告公司及婚纱影楼的摄影岗位上都活跃着雨果学子的身影,许多已在业界崭露头角。如2003届学生张健工作后的作品已数次荣获”华赛”、”全国新闻大赛”等重要赛事的奖项;2003届的黎明现为《三峡工程报》编辑、视觉总监;姚磊、丁根分别进入广州、上海的广告公司,个人创业较成功的有刘柳、赵伟、李永强、唐嘉.汤泉、闫丽娟……正是他们和他们获得的荣誉,使雨果校牌增色,也增强了我们办学的信心。2001届学生离校时一句 ”今日我以雨果学子为荣,明日雨果学院以我为荣!”让我和我的同仁们至今感动,并逐渐品尝到其中滋味。 用人单位普遍反映雨果学生基本技能扎实、勤奋上进、老实。毛病较少、不太张扬,用起来较“顺手”。 [FS:PAGE] 记:您是不是对自己的学生满怀信心? 柏:我对自己的学生充满了信心——尽管他们七长八短不很齐整,但我相信大多数会努力去达到自己条件下的出色。但我更注意教育他们建立起自信心,不要觉得自己是“民办”院校毕业的学生就先矮三分,用自己的工作与业绩来回应社会,你比谁都不差I世界一流的哈佛。耶鲁等等不也是私立学校吗(说这话我咋觉得自己有点阿Q)? 在发给毕业生的《毕业纪念册》上,扉页都印着我给他们的赠言:在你离校之际,我祝福你们,更期待你们, 你的末未是雨果学院的免荣!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在中国摄影人的行列中, 将活跃着一批朝气蓬勃、奋发向上并罩,屈不饶的主力军——那就是你们! 我为此而自豪! 奋斗才有希望! (这句我专门用粗笔亲手一一写下) 记:您有没有值得向现在新创办摄影专业的学校介绍的经验教训? 柏:新开办摄影专业最重要的是师资队伍的准备,有一支相对固定的.文化修养及授课水准能基本胜任你所开办摄影专业教育层次要求的师资队伍是开办的前提。其次我不主张高校摄影教育中过分强调那种脱离社会的所谓“观念作品”。如果将那些让人看了莫名其妙、只求制造恶性视觉刺激的作品视为高校摄影教育的特点。我觉得那样的摄影教育离死亡也不远了。摄影是为社会服务的,摄影的本质特征是记录(纪实),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门艺术。 记:我看到您的肖像摄影作品比较多,您认为怎样的肖像作品算拍得好? 柏:好的肖像摄影作品是摄影家自身修养(对人物的理解及内在气质的挖掘)与摄影技术(光线处理与瞬间抓取稍纵即逝的情绪等等)二者结合的产物,能够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由表及里地启发受众对所摄人物进行文化思考,也就是俗话说的要有“内涵”。如卡什的《丘吉尔》、洛蒂的《周恩来》等。国内的人物肖像作品,我喜欢郑景康先生的《齐白石》。 学校地处陕西,这对于学生的摄影学习有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影响? 西安是文化积淀较深厚的大城市之一,适合艺术家成长,因此才诞生了陈忠实、贾平凹、赵望云,刘文西、张艺谋、吴天明、黄建新、何平、赵季平、侯登科等各领域内的名家。这个文化氛围是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城市所少有的。 另外,西安往北有陕北、黄河;往南是金丝猴、羚羊、朱雀及大熊猫故乡的秦岭;西北有胡杨戈壁大漠;距拉卜、楞寺所在的藏区也只一天车程,给摄影实习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我的许多学生利用双休日都能去藏区跑一趟。 不利的因素当然是与北京、上海、广州相比,西安稍嫌保守传统.新理念的传播便迟缓一步。但现在网络的发展,已弥补了一些不足。 记:学校下一步的发展方向,重点是什么? 柏:还是立足自身建设,进一步规范教育,在原基础上向前迈进一步。当然这需要主管部门在政策上再给予扶持。我和我的同仁有信心把这所小小的学院办成一流的摄影学院——尽管这可能还需要200年的奋斗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