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全国摄影艺术展首展日前在长春结束。本届全国影展采取了设立技术评委进行影像鉴定,评选后进行网上公示等多项措施,对记录类作品加大了“打假”力度。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著名摄影家、本届全国影展记录类作品评委解海龙。 记者:这次展览共收到来稿近10万幅,数量创全国影展历史之最。其中记录类作品比例明显上升,由往届的二三成提高到了四成以上。要在这么多的作品中评选出优秀作品的标准是什么? 解海龙:评选标准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字:真,一定要是真实记录;新,内容和形式上要尽量出新;美,要讲究一定的形式感,具有一定的感染力;深,不单纯讲究作品表面的美,让人喜不如让人思,好作品要让人看了就不想走,越看想得越多;难,瞬间抓取的难度也要考虑在内。这其中“真”是首要的标准。 记者:这次全国影展首设了评委推荐奖,您推荐了作品《山村学童》,理由是这幅作品“没有刻意摆弄,给人以朴实之感,没有矫揉造作之嫌。”这就是您说的真实记录吧。 解海龙:是的。《山村学童》是一幅组照,我推荐的是其中一张升旗的,我觉得有学校就有国旗,而有国旗就有希望,这幅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然,没有摆拍。 记者:摆拍算是一种造假吗? 解海龙:摆拍就是一种造假。有些摆拍的照片看着很别扭,很容易被发现,但也有些不容易被发现。曾经有一幅很著名的摄影作品《同是下海人》,画面上一个下岗工人正为一个手拿“大哥大”打电话的时尚女子擦皮鞋,它运用了对比手法,很有冲击力,下岗工人、“大哥大”等元素也是一个时代的符号,是对一个时代的记录,因此这幅照片获了很多奖。但后来这幅照片被人举报是摆拍的。这样的照片有思想、有内容、有形式,可以作为艺术类作品,但因为是摆拍,就不属于记录范畴。现在有些人为了掩饰摆拍痕迹,还专门弄出一些“残缺美”,如画面上忽然跑过的一个行人,边角处伸过来的一条腿、半张脸等,这种摆拍更不容易被发现了。可以说,目前被发现的摆拍造假还只是很小一部分,只有依靠当事人或者知情者的举报才有可能尽量减少这类造假。 记者:随着photoshop等图像处理软件技术的发展,技术层面上的影像造假问题现在也越来越突出了。这次展览在征稿启事中就特别对记录类作品作了要求:“真实记录,不得改变原始影像”。 解海龙:PS技术目前是遭到了一些质疑的,很难说它对摄影界而言是好还是坏。我们现在对原始影像是否改变的界定是,可以进行适度调色等处理,但绝对不能变换像素。像2006年“华赛”中的那幅《中国农村城市改革第一爆》,因为经过后期拼贴处理,被取消了金奖资格。今年湖南三山摄影展上,一位作者把一幅反映夏天的风光作品中的树叶调红,变成了金秋景色,被查出来后也取消了他的获奖资格,因为他是要记录风光,而不是创作风光。 在这次全国影展中首设的技术评委查出了一些问题,公示时有网友对部分记录类作品的真实性也提出了异议,评委会经过认真审核,拿下了一些作品的奖次。可以说我们的打假措施是有成效的。 记者:为什么摄影界开始重视“打假”问题? 解海龙:造假的实质就是一种功利思想。艺术类作品可以进行数码处理,因为它抒发的是作者的主观情感,而记录类作品的核心是“记录今天,告诉未来”,要求最大限度地进行客观记录,尽可能不掺杂个人意识,所以本着对未来负责的态度,这类作品不管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不容造假。以后摄影界要下大力气“打假”,在这方面也肯定会更加规范。中国摄协现在已经成立了影像审定委员会,我们希望动员专家,特别是造假人站出来“打假”,因为他们更有相关体会和经验。 [FS:PAGE] 对于记录类作品,我们还是提倡一种踏踏实实的创作风气,像这次全国影展中辽宁的姜振庆,获得了一金一银的好成绩,他就是坚持十几年拍摄工人、农民工和赶海人,这种态度值得肯定。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6 21:31 , Processed in 0.252957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