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四川美院影视艺术学院副院长吴时敏 时间:2007年8月2日~5日 地点:北京—重庆(网络书面采访) 采访人:李笑天,本刊记者。 被访人:吴时敏,1982年本科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设计专业,1986年获中央工艺美院同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摄影专业创建者和学科带头人,任并中国摄影家协会教育委员会理事、中国摄影家协会高教部副部长、中国高教协会摄影专委会理事、重庆市高校摄影协会主席等职。2000年10月举办《远离尘嚣——吴时敏自然风光摄影展》;作品曾入选第十九届国展,组照《最后的居民》多次参展国内影展,后应邀赴纽约第一银行画廊展出并被收藏。
记者(以下简称记):四川美术学院(以下简称川美)2000年开始招收摄影本科班,这些年来摄影专业的发展情况怎样? 吴时敏(以下简称吴):摄影专业在川美是一个新专业,学院很重视本专业的学科建设,发展很快。去年9月,已在原摄影专业基础之上成立二级学院,名为“影视艺术学院”,现下设包括图片摄影、影视摄影.影视舞台美术、动画等在内的7个专业方向。到今年图片摄影专业已有在校本科生120人。我们从2003年起开始招收摄影艺术专业硕士研究生(有在校生13人),两届毕业生(3人)现均在国内高校担任专业教师。 记:摄影专业(本科)的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情况是怎样的?学生一般在读几年级时确定各自的专业方向? 吴:川美的教学理念是重素质。厚基础,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社会实践能力的训练;同时,也非常尊重和鼓励每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我发展,给他们以空间,满足他们的需求;再因为,摄影既是社会应用性非常强、也是很能直接体现当代多元文化艺术观念形态的一种媒体。所以,我们的课程设置,就尽量从较宽泛的角度来考量。以图片摄影为主兼以视频摄影;涵盖商业摄影、新闻摄影和艺术摄影等不同应用领域;在技术层面,低年级时提倡以传统胶片为主,高年级则不受限制。让学生有较全面的基础学习,也有自己侧重选择的余地。当然这与社会需求和就业形势有关系。学生进入三年级后就显示出自己的个性化发展方向,教师会根据每位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予引导,帮助他们完善自己的专业发展。四年级时,我们按照不同学生的发展方向进行分组辅导教学。毕业创作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用图片或视频形式来完成。

记:摄影专业的师资情况怎样? 吴;我们的教师有来自国内高校摄影学科的,有在本校多年从事摄影创作和教学的教师,也有从欧洲留学归国的优秀人才。同时我们还经常聘请本校其他学科在视觉艺术创作、设计和理论研究方面卓有成就的教师担任课程教学;还有为数众多的来自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作为外聘客座教师,他们来自广电界、新闻出版界.商业摄影界。广告界、摄影理论界,包括国内外知名学者如顾铮、杨绍明,杨小彦、王南溟、赵树林、杨子等等一批当今非常活跃的摄影家.理论家和艺术策展人。 记:您认为摄影专业的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 吴:首先是热爱摄影、热爱教师这个职业、爱学生,有敬业精神!当然,较深厚的专业修养和独到的专业长处是必须具备的。一个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是一个学科教师队伍群,就应该是能涵盖从各类实践应用到理论研究都全面和完善的学术组合,才能支撑这个学科。 记:摄影专业的招生情况怎样?学生学习中主要存在哪些问题或误区,老师怎样引导他们? 吴:我们的生源非常好,他们来自全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还有来自美国西雅图的留学生。单就摄影专业方向来说,每年招收图片摄影和影视摄影本科生各30人,研究生5到10人。按艺术类招生,专业方面考试题是素描、色彩、速写;文化课参加全国统考,文理兼收。学生具有起码的美术基础,在以后的摄影图像创作中,对视觉审美的把握就显出了优势。 [FS:PAGE]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两种倾向:一是他们在尚未接触了解不同摄影类型、不同风格流派、不同创作表达方式之前,过早地把自己局限在一个很窄的视野范围内,过早把自己的专业定位,只做自己熟悉的、顺手的,简单拒绝陌生的、未知的,不敢超越自己。对这类学生,我们鼓励其放开眼界,敞开胸怀,突破和挑战自己,勇于探索,发展自己的潜能。另一种学生则相反,一直犹豫不定,找不到自己的感觉,认识不到自我价值,感到迷茫。对他们,教师需要帮助分析其知识、性格、能力中的优与劣,扬长避短,批准努力方向。所以说,艺术教育的基本特点就是要”因材施教”。 记:学校提供怎样的硬件条件?学生之间会不会有攀比器材的情况? 吴:学生使用的摄影器材如相机和耗材需要自己购买,学校提供其他如暗室设备,摄影场设备、电脑系统。音视频采编室等硬件设备部分。这些设备非常完善,并且学校每年都会投入巨资添置设备、更新器材。 学生入学时难免有暗自攀比的情况,但到了高年级后,知道自己的经济实力、艺术风格、创作方式,知道自己的优势和真正需要的和缺乏的是什么,就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艺术风格的探索和独立艺术个性的完善上面。有学生用自制的针孔相机拍摄毕业创作,获得了优秀毕业创作一等奖;也有学生购买几十元的旧机器或LOMO相机,拍出很有艺术创意的作品,这是我们提倡和鼓励的。相反,有学生家庭情况很好,用徕卡、哈苏,但作品平庸的,也会因为被人嗤之以鼻而感到羞愧。 记:川美的摄影专业教学的特色是什么?您怎样看当代艺术领域的摄影? 吴:在四川美术学院这个具有60多年视觉艺术教育深厚学统环境中,已形成一种张扬个性、鼓励探索创新的浓厚氛围。我们非常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极力帮助他们完善各自的独立人格和艺术风格。至于他是走艺术方向、商业方向还是新闻纪实方向,都主要由自己决定,我们都会小心呵护,让他·(她)健康成长。在教学中,教师会花很多精力来针对每个学生的作业进行分析评讲,主要方式是“引导”,而不是“灌输”。每一门课结束时,也会把全部学生集中,鼓励学生自己发表评述,对作品.对学习过程,谈自己的认识、体会、困惑和思考……我们鼓励辩论,促进学生的自主力、自信力以及交流沟通能力的形成。 同时四年中有四次自由选修课(各为期四周) ,学生可在全校所有专业中选学课程,这使川美视觉艺术教育深厚的学统资源得到充分共享。每年影视学院分两次审批教师和学生报上来的创作作品展览申请,从中选择最具价值或最值得鼓励的一两名,资助其举办校内展览;同时校内还不断举办各类艺术作品展和学术讲座,形成了很好的艺术氛围。学生在川美学习四年,最主要的还不在于学到了扎实的专业知识,而是学会了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艺术教育的根本核心。可能这也是我们不同于其他非美术院校摄影专业教育的地方。 记:您认为和一些商业摄影培训班相比,大学教育的优势和劣势各是什么?摄影师的文化修养是否重要?

吴:大学教育主要是从一个学科知识面出发,较全面地为学生设计一个课程框架,建构较系统完善的知识结构,并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这是素质和修养方面的培养,这是让人能单一反三的深厚基本功,是可以受用终身的深厚文化底蕴。而一些商业摄影培训班,直接教你最有用的几套技术,立竿见影,但几招之后便捉襟见肘。 说到摄影师的文化修养,当然是很重要的啦。摄影是你看世界的方式,你把想看(思想和文化修养支配你的选择)并看到的(你的情感取向和审美判断的结果)记录下来,就是你的作品。孚庸作品与划时代的大作的差别,主要就在于其文化含量、在于其思想深度。伟大作品在于对人类精神文化领域的探索,能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我非常同意一个说法:小摄影家应该是个小杂家(各方面的东西都懂一点)、中摄影家应该是个中杂家(具有很宽的知识面),而大摄影家应该是个思想家!怎样才算是思想家?一个时代能出几个思想家?他们应该是人类文化精英,是一个时代思想文化进步的最高体现。他们的作品才具有永恒的魅力。一个国家的摄影发达与否,不是看有多大规模的摄影群体,而是出了多少大摄影家。没有文化的摄影队伍永远出不了大摄影家。 [FS:PAGE] 记:能否谈谈您的摄影创作经历和感悟?您本人参与教学吗?讲哪些课程? 吴:我追求的境界是作品的精神内涵和画面形式的视觉美感完美统一。摄影促使我更敏锐、更细腻、更有心、更充满感情地面对周围的世界。摄影是我的思想轨迹、是我不能或缺的精神生活。我的摄影题材主要是两类: 自然风光和社会人文。面对大自然,使我能从另一面思考人类社会文明。我非常喜欢旅行, 自驾车跑遍了中国西部甚至东南亚国,也到过欧洲。去年暑假在美国两月,先在纽约举办展览,然后驾车横跨美洲大陆,历经18个州,依次造访西部们个国家公园,拍了8000多张照片和15小时录相。回来后给学生和重庆摄影界举办了十多场幻灯讲座。多年来,我一直在拍摄重庆周边正在消失的人文景观,并把作品用于课堂教学示范并举办展览。我教授本科生摄影基础,黑白摄影、暗室技术、彩色反转片摄影、风光摄影和纪实摄影课程,同时还指导硕士研究生。 记:摄影专业老师都要同时带这么多门课吗? 吴:我们要求每位专业教师应该担任至少两门基础课、两门专业课的教学。黑白摄影和暗室技术是合在一起上的,彩色反转片摄影和风光摄影也是如此。当然,我的教学工作量算是比较大的,每年都超额一半以上。所以我多次被学校为优秀教师,这不是轻而易举能得到的啊。 记:四届摄影专业毕业生的去向怎样?他们在摄影上的特点和优势有哪些?

吴;毕业生的去向主要是高校(约1/4)、新闻媒体(约1/4)、其他是商业摄影,广告业、电脑图象公司、考研、出国、自主创业,也有一部分成为自由艺术家。我们的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后,很快就能显示出雄厚的专业后劲。2000级毕业生中,刘自强、王小村等6人现在已经是重庆几大报社的主力记者。2001级女学生许稚敏毕业后自主创业,在重庆开了一家时尚艺术人像摄影公司,把握现代时尚,风格新锐大胆,业务不断,已吸收了后来的同学和社会人才为员工。我们学生的主要特点是具有较全面深厚的专业素质、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探索未知的精神,不满足于重复自己,敢于超越。所以在不同岗位都能突现出明显的专业优势和素质优势。 记:您鼓励学生参加怎样的校外活动?为什么? 吴:我们教学体系的不足之处,就是与社会实践应用的结合不够,学生刚进入社会时会感到有些无所适从。所以我非常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术交流活动和影展,以便开阔视野。比如我们每年都会带作品并带一个班学生参加平遥国际摄影展。 我们还努力联系建立了教学实习基地(如报社、电视台、商业摄影公司等),每年都分期分批送学生去实习。我们也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到社会上打工,还经常聘请社会各相关行业的业务精英到课堂,让学生参与完成具体的实际课题,这些都有利于学生认识社会,为就业积累经验.奠定基础,同时也检验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更清楚地认识自我,完成独立人格和艺术个性的设计塑造,确定专业目标定位。 记:摄影专业和国外的交流情况怎样? 吴:从2002年起,法国尼斯美术学院、德国卡塞尔艺术学院、法国图卢兹美术学院、英国威尔士卡迪夫艺术学院、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美术学院陆续与我校建立了校际联系。每年我们会多次接待来自这些学校摄影系的师生,安排学术交流活动,并选派师生出国交流或选送摄影作品出国展出.也选派学生做中短期留学。 记:这个交流范围似乎比北京一些高校还要广,都涉及摄影专业吗?具体如何运作,您认为留学对摄影专业学生有哪些益处? [FS:PAGE]

吴:为什么不能(比他们的交流广)?四川美院在国际国内的影响远比北京一些高校强。摄影学科是这些学院派人来交流访问的主要学科。他们每年都派摄影专业师生来交流(10~60天),我们摄影专业也先后选派了8位学生(尼斯1人次、图卢兹5人次、卡塞尔2人次)去留学(1年)或短期学习(1月),现在有一个学生正在卡塞尔。2005年1月我应邀赴欧洲就是去这几所大学访问。去年底威斯康辛大学美术学院摄影系主任到我院访问,表示我们的摄影教学和作品质量超过他的期望,兴奋地选了我们师生的60幅作品回去办了专题展览,并希望有进一步的交流合作。 我们选派学生出国的条件是:专业能力较强、有独立思考能力、有一定的艺术个性,在外国学者来交流期间积极参与。有沟通能力(外语只需懂英语) ,并有一定经济能力的三年级以上学生。 欧洲的摄影教育比较成熟,并且其文化体系与艺术观念与中国不同。我们的态度是既不盲目崇拜亦不全盘否定。我们的学生去学习,主要是从一个角度来审视两种不同教育体系和艺术体系的长短与优劣。因为他们的东西有很多不适合我们而不能接受, 同时有很多优秀的方面给我们很大的启迪;对自己的文化艺术和教育体系也是如此。出去学习过的人(包括老师学生),都对自己(包括国家和个人)有更清楚的认识,知道自己的长与短,能够更明确地把握、确立自己的艺术人格和努力方向;更具体地说,他们能从创作态度、思维方式、对图像的理解.控制、运用,以及图片的制作方式、展览形式和面对市场等等多方面学到有用的东西。我们的教学大纲包括教学理念、内容、方法,每年都会调整修订,以期不断完善合理,更适应中国当代文化和文化全球化发展趋势的需要,其依据之一也来自师生出国回来后的各种反馈信息(不管教师还是学生,回国后都要办展或作幻灯讲座。) 记:您有没有值得现在新创办摄影专业的学校分享的经验教训? 吴:摄影在中国高等教育中是一个新兴学科,很多高校都纷纷登场。目前困扰大多数高校的问题主要是师资。完善的学科建设,除了师资.还需要完整的课程教学体系、完善的专业教学实验实习设备和场地、丰富的专业图书资料、对口的社会实践实习基地、浓郁的文化艺术环境氛围,还应该具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如果具备这些条件,办好一个摄影专业才有了基本保障。但是现在很多高校根本不具备这些基本条件,就大干快上,重数量轻质量,无疑是误人子弟。

记:重庆的环境对于学生的摄影学习有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影响? 吴:四川美院位于西部城市重庆,相对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来说,肯定有诸多不利,如对外交流、对当代文化艺术发展的最新动向的敏锐度、社会环境文化艺术氛围、普遍大众的文化教养和艺术素质、机会.文化影响覆盖面……但也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直辖后的重庆,十年来经历了巨大的发展变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在快速进步,城市变迁尤其巨大,从全世界范围来看都可算是最具活力的城市,机会无处不在。相对北京来说的那些不利因素,也正在逐步得到改善。发展与问题共存,这就是摄影文化生存的沃土!还有地处西部,丰厚的人文地理资源优势,也是有利的方面。 记:您认为在这样发展与问题共存的沃土上,年轻摄影师应该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吴:摄影师应该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抓住机遇,充分利用。比如说商业摄影在重庆,市场需求量很大,但很缺乏,这就是商业摄影的机遇。所以我们将加大商业摄影方向的教学投入。社会的大发展,不也提供了新闻纪实摄影非常大的大展拳脚的舞台吗?[FS:P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