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山西网9月20日电 这张牌为何如此靓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启示录之一 2001年9月,中国第一个按照国际规范运作的摄影节——平遥国际摄影节横空出世。她一亮相,即在海内外引起轰动。可是,很少有人能够想到,6届之后,她会如此让世界惊艳——47个国家和地区的作品参展、1万多幅作品展出,作品规模与水准都已与国际接轨。 经过数年的磨砺,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早已不仅是专业摄影人的盛会,更成长为一个杰出的国际文化品牌。当你接近这张仍在不断丰富中的品牌时,其中所包含的深层次内涵引人思考: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的绰约风姿源自何处?她为何能在几年的时间里,持续地带给人们一种文化惊艳?在读图时代,如何解读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带来的丰富效应? 一次完美的联姻 行走在9月的平遥古城,每个人都在这里分享到一种快乐。目之所及,皆是镜头和摄影作品。两平方公里的古城里,棉织厂、柴油机厂、二针厂、土产仓库、县衙、文庙、清虚观和城隍庙等8个展场展出了1万多幅作品。镜头内外,古城与自然、与摄影作品、与人互为风景,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别样的艺术效果。平遥与摄影,契合得异常完美。 大展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国的摄影大师。本届大展上,荷赛获奖者将以群体亮相,国外的20多所艺术院校也来参展。第一次来到中国的世界级摄影大师罗伯特.弗兰克,被平遥呈现出的东方神韵深深打动,仔细地观看着县衙里展出作品,他说:“这里让我激动得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如果说,大师的参与,是对大展艺术性的认同。那么,世界一流摄影品牌云集平遥,则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大展的商业吸引力。每届大展,佳能、索尼、尼康等世界大品牌都会齐聚平遥,精明的商家意识到,这里是最好的推介平台。与此同时,大展更成为发展旅游的最好契机。2006年,平遥的旅游综合收入超过5亿元,在大展创办前,这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天文数字。 可以说,国内的世界文化遗产城市中,平遥准确地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在探讨平遥现象时,国内知名广告摄影人张善夫曾提出一个问题:“平遥与摄影谁更幸运?”他认为,就在像丽江等世界文化遗产城市,苦苦寻求突破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时,平遥却非常幸运地找到了摄影这种表达方式。二者的联姻,可以说是非常完美的。 平遥意味着机会 从2001年16个国家和地区的摄影作品参展,到今天47个国家和地区的摄影作品参展,走过7年风霜之路的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如同一个磁场,紧紧吸引着摄影者的目光。在众多摄影师眼里,来平遥,即意味着一种机遇。 本届大展期间,摄影师王福春的参展作品《地铁里的中国人》前,一直有许多人留连。参加了7届大展的王福春,说起平遥来充满了感情:“这个大展给了我很多机会,让我走向了世界。2002年我在平遥展出的作品《火车上的中国人》,获得了中国优秀摄影师大奖。这组作品不仅让大家认识了我,此外,还得到了2004年去法国参加中法文化年‘平遥在巴黎’展的机会。在法国,《巴黎世界报》的编辑看中了《地铁里的中国人》,发表时,这组图片的稿费是5000欧元,还有另外一组在平遥展出的作品也被这个媒体看中,稿费是1200欧元。算算账,去了一趟法国,仅两组作品的稿费收入就有十几万元人民币。此外,在法国我还与当地的画廊签了约。那次去平遥的十几位摄影师在国外都获得了不同的机会,对平遥,大家都有一份深深的谢意。” 中国时尚摄影界极具盛名的黑冰工作室创始人岩熔黑,携作品《龙凤呈祥》前来参展。在岩熔黑眼里,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吸引他的,就在于其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舞台,各种艺术形式都可以在这里“秀”出个性,进而激发摄影师的创作潜力。而以一幅“大眼睛”闻名于世的摄影师解海龙,则更看中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背后包含的文化品位。 重庆群体、河南群体、辽宁群体等国内众多的摄影群体经由平遥,找到了最初的认同,获得了更好的发展机会。平遥,真正成为一个将摄影师推向市场的平台。 [FS:PAGE] “小摄影”与“大文化” 今天,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早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摄影展,其背后的“大文化”延伸价值让世界为之瞩目。 在本届大展举办期间,首届中国(平遥)漆文化节也精彩亮相。古老的漆文化,令观者为之沉醉。在谈及这一文化节的创办时,平遥文化局局长王桂梅说:“站在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这个高起点上,我们需要有相应的文化姿态和文化勇气。我们是世界级的文化,要有一种文化的自信,首届中国(平遥)漆文化节的创办就是如此。如果说世界文化遗产是给平遥戴上了一顶桂冠的话,那么,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就是给平遥插上了一对翅膀,现在的平遥,就像是一只美丽的振翅而飞的凤凰,还可让相关的文化产品搭上顺风船。”的确,几年来,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精品巡展飞到了联合国、欧盟、美国、意大利、西班牙、印度、日本。2006年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在联合国作精品巡展时,吸引了数十个国家的大使,平遥所表现出的神奇魅力,让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都忍不住说,有机会要到平遥去看看。而在印度办展览时,当地的学生被这些作品迷住了,排着队争相观看。 大展的影响力在艺术界也日渐凸显。本届大展举办前,中央美院、北大文化产业研究院和广州一家公司合作,将棉织厂展区改造为平遥国际艺术中心。展场的视觉冲击力可以与著名的艺术厂所北京798工厂媲美。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今后,这里将成为世界艺术家汇聚之地。中央美院、北大文化产业研究院将利用其在全世界拥有的人脉资源,与国际化的信息对接和碰撞,未来会有更多更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盛事在此举办。 与此同时,平遥已然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被评论家所关注。在朱大可和张闳主编的《21世纪中国文化地图》中,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当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节庆被列入了美术事件中——国际节庆协会对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的评语称:“平遥是唯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汉民族古城,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她的构造寓意独特,是中国古代民居的实物标本。” 可持续发展之路 1969年,法国城市阿尔勒创办了国际摄影节,此后这一模式被世界许多城市沿用。由于摄影的巨大传播功能,我国目前不少城市也将摄影大展作为一种重要的推介方式。采访中,所有的摄影师都告诉记者,平遥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同时也是世界一流的摄影大展。 很多摄影界的专业人士感到困惑,每年一次的高频率举办方式,平遥怎样保持其极佳的延续性?对此,大展艺委会主席王悦说,大展始终坚持海纳百川的胸怀和不断学习的精神。在这里,接纳传统、更接纳探索,欢迎艺术家的每一种艺术实践。大展一直在丰富自身,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摄影博物馆。与此同时,大展不断寻找市场化的突破,图片交易经过几年的积累,其市场化程度也日渐成熟。为了学习拍卖经验,今年大展邀请到曾以292万美元购得摄影作品《荷塘月色》的美国摄影艺术画廊总裁彼得·麦吉尔。本次大展还将有数百幅作品标有拍卖价格,按照国际规范来运作。 大展艺委会秘书长、《印像》杂志副总编张国田表示,在发展的过程中,平遥像是一个不断吸收营养的婴儿,卡通、博客、手机摄影,每当有新的形式出现,平遥都会敏锐地将这些时代的脉动纳入大展。同时,大展强调国际化的视野,始终坚持请国内外第一流的策展人对平遥进行布展,并吸纳最好的作品参展。 著名摄影师张华斌,曾在2004、2005年获得平遥当代优秀摄影师大奖。他认为,纵观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的成功,其深层次的原因还有政府的大力支持,这使大展形成了一种市场的强势占有性。此外,山西的策展人体现出一种创新力量,为大展提供了向前发展的原动力。 在海明威的笔下,巴黎是流动的圣节。而在众多摄影者眼里,平遥也具有神奇的魅力。这种魅力在其流光飞舞的艺术形态,在其饱满丰富的深层内容,更在其有容乃大的文化精神。(来源:太原晚报;孔莉萍)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12 01:24 , Processed in 0.071695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