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为什么是“组照”?——李媚访谈

2007-9-27 09:51| 发布者:| 查看:918| 评论:0|来自:中国摄影

  受访人:李媚(原《现代摄影》杂志、《焦点》杂志主编,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客座教授,主讲“报道摄影与图片编辑”)
  采访:本刊记者

  第22届国际影展中,纪实类组照的来稿数量远远超过纪实类单幅照片,由此可见,摄影人已经意识到用多张照片来记录事件和表达观点更加有力和完整。尽管数量有所提升,但是,组照的质量仍是一个不得不说的话题。不只是全国影展,组照中存在的问题一直在许多国内和国际的新闻纪实类比赛中被提出并讨论。组照应该是用多幅照片和照片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来有效地完成事件的叙述和摄影者观点的传达。而目前的组照中,就有着很多问题,比如多个相似画面的罗列,不能将单个词汇连词成句,缺少对图片的挑选和进行视觉逻辑上的编排等。就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李媚女士。希望请她帮助摄影师了解组照的类型、组照拍摄的工作方式和完成组照需要注意的问题。

  记者:从参加比赛和投稿来看,组照数量的增多可以看出它的价值已经越来越被摄影师意识到了,但是组照中还存在比较多问题,比如,简单的重复,描述的累赘或者缺乏逻辑。请您说说摄影师为什么要拍组照?
  李媚:组照,是摄影师用多张照片完成表达的方法。它比单幅更能够体现摄影师的功力。摄影是有偶然性的,在1992年的时候《现代摄影》曾经讨论过照片的独幅性。当时我们认识到,就纪实摄影来说,一张照片的说服力是很有限的。许多不会拍照片的人,都可能拍到一张有意思的照片。让我们来回想一些重大事件,给我们留下印象的并不是一幅照片,而是很多幅照片让这个事件在我们的脑海中丰富起来。
  不只是纪实摄影领域的摄影师,现在许多其他领域比如观念摄影也都在用一组作品来完成他们的观点阐述和思维表达。这是因为他们需要用一定的数量和一定程度的重复来加强和完整丰富他们的观点。
  比赛,要评出好的作品,同时也要选出奸的摄影师。所以,组照会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偶然性因素。
  记者:在比赛中,我们看到组照的数量很多,但有些好像还不得法,就这个问题,请您给一些建议。
  李媚:图片故事是组照的一种,多用于公众传播领域,相对比较简单,基本上围绕一个事件或者一个人来展开叙述。
  一个图片故事需要最少三张照片来组织起结构。图片故事要有开头,有故事(情节),有结尾。当把故事拍摄下来后,摄影师首先要对图片进行选择,确定一个结构,包括开头结尾的图片应该使用那张,然后再把过程补充完整。图片故事要根据事件的发展,展现过程的变化。这样就应该有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因为图片故事的概念很清楚,除了故事的过程的陈述,还要注意细节的呈现。细节对于图片故事非常重要,它可能是特别吸引人的地方。
  另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是必须的。这时候可能就会运用到景别的变化,有的细节可以用特写来表达,有的时候是一个特定的瞬间,需要用中景来表达……
  记者,有的图片故事只是把事件发展过程的每一个步骤呈现出来。
  李媚:能够把过程记录下来,对于报道摄影来说,是最基本的。问题是当我们要面对传播的时候,故事要讲得精彩,要有看点。否则,就达不到传播的目的,很容易被人忽略。故事如何能够有精彩之处、独特之处?摄影师面对事件的时候,要首先问自己,你要表达什么,要通过这个事情,告诉别人什么? 只是事件本身,还是可以通过事件获得更多……
  记者:举个例子来说,很多人对干突发事件的理解是车祸,当然这是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突发事件。但是照片却千篇—律,很多人用几张照片把车祸发生后的现场过程记录下来,再按时间顺序放在一起,就成了一个组照。重复画面多,模式化,看到的是雷同。
  李媚:我也看过很多这样的照片,车祸时的现场,什么时候救助人员来到现场,救助的几个瞬间直到受伤的人被带走……
  但是很少看到围观车祸的人和这些人的面孔,特别希望从他们的睑上寻找到他们为什么观看的答案。而这些观看者是可以反映出现在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面对灾难时(车祸),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热点(车祸现场的惨烈),是否应该去寻找一个冷点?还有为什么要拍摄?面对灾难的惨烈,只给大家看惨烈的级别或者程度是不够的。在车祸之后,能够进行跟进的报道比较少。跟进是很能够体现摄影师价值取向的一个方法。以车祸为例,我们可以试想:如果有人跟进,让我们看到车祸给当事人今后的生活带来了什么,他的家人必须面对什么样的改变,这样会更有意思,也就跳脱了模式化。 [FS:PAGE]
  记者:除了图片故事,组照还有很多种形式。请您说说其他类  型和拍摄的要素? 
  李媚:参加比赛的作者可能会提交纪实类的组照。
  许多人完成组照的一个方法就是合并同类项,把一些相似的场景罗列在一起。比如,有的摄影师专门拍窗子,有人拍门,还有人拍建筑……
  但组照不是简单地罗列,摄影师要从自己所拍摄的题材中寻找出自己要表达的观念,寻找到这些符号性的事物所具有的含义。比如,安装防护栏的窗可能会暗示出社会中的不安定因素……任何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现象,都有一个纵深的透视线。摄影师要从表面的现象中找到这个纵深的透视线,这样就可以让组照有深刻的表达,而不是简单的再现。
  还有一种组照,不是符号性的,而是对于一个区域的民生或环境进行的关注。
  记者:日前这样的组照也比较多,比如说用不同民族的服饰和迥异于其他民族的宗教仪式或生活习惯来吸引未曾到访者的视线。
  李媚:这类组照,特别需要的就是深入的工作方式。通过观察进而了解。一个最硬性的标准就是时间。许多摄影师不重视这个,经常用几天或者十几天来拍一组照片就拿出来参展或者比赛。实际上我们很容易分辨用一个星期、一个月或者一年的时间拍摄的照片,即使早现同样数量的照片其中的差别也会是巨大的。不排除短时间拍摄者的照片会有一些灵性,这是个体对于题材的敏感度带来的不同。但是生活是需要积累的,这是最基本的道理。在拍摄中,摄影师需要面对大量的平凡,生活不是每天都有精彩或者戏剧性的瞬间出现,但是在我们的组照中,是需要表达矛盾、冲突、或者一个群体的精神状态。所以时间的投入非常重要。
  还有,摄影师对这个区域的生活要有自己基本的看法和基本的立场,确定以什么样的姿态来面对这个区域的人的生活。姿态不同,照片的结果也会不同,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另外一个比较重要的就是自己对于语言的寻找,每一个摄影师都应该寻找到他独特的语言方式。具备了这些因素,基本可以完成比较好的表达。
  记者:还有一些组照,摄影界很多人很多人试图抓取具有“影像感觉的瞬间”,然后将这些有“感觉”的照片归类在一起当成组照。这样的组照应该如何进行?
  李媚:有些摄影师在现实生活中寻找自己情绪的出口。比如有摄影师表达都市人的内心状态。他们会沉在生活中,做一个深沉的观察者。通过城市空间、光影的变化、人们的疏离与聚合来淤找内心通道。摄影师会在现实生活中寻找他所需要的最饱和的瞬间,最能表达他对这样生活的看法,然后将这些瞬间罗列在一起,形成摄影师对都市生活的表达或者是对生活在都市中人们的记录性表达。
  这种组照,思想是很重要的。在这类组照中经常出现这种情况,我们会说“感觉还不错”,但到底是什么感觉,摄影师的感觉却很模糊,不清楚也不能够让这种感觉具体起来。其实好的摄影师不能仅仅停留在最直觉的感觉的表达上,必须要让这种感觉更清晰,让感觉变得更加理性。只有把这种感觉变得具体起来,对于摄影师来说才具有意义,否则只是停留在最初步的阶段。很多摄影师受到了这种最初步的感觉的诱惑,就停滞不前了。摄影师要把自己的感觉具体起来,定位清楚,这样面前就会有一条长长的隧道,让你可以沿着它走下去,并且能获得更好的结果,甚至是对自己的更全面的认识,对社会生活的全新的看法。
  最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摄影师要学会对自己的图片进行初步的挑选。虽然好的图片编辑比摄影师本人更能够冷静客观的选择图片,但是,摄影师要有一个初步挑选的能力。这样不仅能够使组照的呈现达到—个水平,在挑选的过程中,也能让摄影师对自己的拍摄柯更进一步的梳理,是有利于进一步拍出更好的照片的。
  记者:感谢您就“如何拍摄组照”这个问题接受我们的访问并且把您的经验与读者分享。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6 21:42 , Processed in 0.071354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