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人与自然 多彩和谐:追寻和发掘青海的大美

2007-10-1 09:49| 发布者:| 查看:765| 评论:0|来自:青海日报

追寻和发掘青海的大美

   追寻,是每一位敬业的摄影家的心路历程。

   只有无止境的追寻,才会有摄影家的“神来之笔”,才会让摄影家找到灵感的渊薮,心灵的栖息地。

  大地者,自然也,神工鬼斧之自然也。如此理解,当我们站在这片离天最近的地方,极目远眺之时,满目的雄奇壮美,满腔的古道热肠,就会引领我们的摄影家在大美的景色前聚焦。于是,一个再也贴切不过的词儿马上跃入我们的脑海:

  ——追寻大美,发现青海!

  笔者经常被著名摄影家田捷砚、郑云峰和李全举航拍作品深深吸引。那是一幅幅视角高远、视野辽阔、居高临下的精品,充分展示出了青藏高原的大美、大气、大魂魄。那以《天堂青海》为主题的系列作品如《鄂陵湖经幡》、《阿尼玛卿》、《黄河之水天上来》等等作品无数次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他们的作品中的大美,是从高天穹隆俯瞰而来的壮美;是每一位把地球作为故乡的赤子,把河流山川比做自己的家园后,才能发现的博大和高远……他们的追寻,如此清晰地给我们展示了地球母亲的辽阔胸怀。在这些艺术精品前,我们的审美意识一次又一次得到升华!

  有诗人说,青海是被艺术选择了的地域。而我们也要说,在这片神奇的地域面前,只有苦苦追寻的艺术家,才能发现艺术的土地上的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自然美和人文美的完美展现,才是我们所追求的和谐之美。大山脉的隆起,大江河的冲刷,高落差的海拔……这一切,使这片艺术的土地在岁月的打磨中丰腴起来;使这片土地上古老的艺术在智慧的引导下渐渐成熟、饱满。

  在这片被艺术家的目光苦苦追寻的土地上,山脉是骨骼,河流是血脉。大山大河逶迤而去的方向,就是风光和艺术交融并且延伸的方向,就是大美青海展示大气魄、大风采的舞台。

  追寻在青藏高原,我们的视野就会变得无比的高远和辽阔,美的概念和内涵也在摄影家的镜头前变得如此深沉。从著名摄影家罗红先生的追寻中,我们会发现另外一个更加深远的主题——人与自然。这位致力于地球生态和环境和谐的摄影家,留给我们的,则是他在追寻过程中那炯炯的目光和高大的背影。在他的系列作品中,关于非洲动物和大自然和谐共存的作品同样震撼人心——《航拍非洲》引人注目。他的以动物与自然为主题的作品格调高雅,选景高远空灵,作品构图和谐自然,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这就是追寻的收获;这就是发现的快乐!

   让我们在追寻中看看壮美神奇的青海吧——从蔚蓝色的澜沧江岸边走过,我们会看见大河拐弯的浩荡气势,在河谷的臂弯里,依偎着寺院古刹,村寨院落。宁静的深处,是暮鼓晨钟,是牧歌飞翔……而在长江咆哮的流域,康巴藏地的风情,更让人仿佛置身于神话的故乡。当母亲河黄河从川西草原又折身西来,无比依恋地回到青海,终于成就了长达800多公里的大峡谷奇观。黄河,在这里便有了丰富的内涵。沿岸的风光就有了丹霞之美、田园之美……当然了,每一位热爱青海山水的人们,也会惦念着中国的第二大内陆河——黑河;也会念念不忘多情的湟水,以及无声的柴达木河……追寻的过程就是发现大河的风采、聆听大河的歌声……

   在这广大的世界里,摄影家们曾经到过天南海北,在摄影家们的想象范围内,这里有一条发人深省的路。在迢遥的路上,惟一的信念始终陪伴着你和我———那就是,追寻——

   我迎着太阳追寻,

   看见牧草流云;

   我迎着月亮追寻,

   发现野火流磷;

   登山不到极顶,

   人生遗憾;

   溯流不到源头,

   抱恨终生……

  (作者:张翔)

  摄影使我永远年轻

     都说摄影是个苦差事,它需要太多的体力和整体规划能力。尤其是商业摄影,还得有大的魄力,所以商业摄影这个行当往往是男性一统天下。等见到李楚益,看着她那年轻自信的脸庞,欣赏着她那一身端庄却又不失娇媚的裙装,和那一头披肩的黑色卷发,心里就不由得有些赞叹:一位看似柔弱的女人已在中国摄影界成为叱咤风云的人物。她已有三十多幅作品获得国际及全国各类平面广告及摄影大赛金奖、银奖、铜奖及优秀奖。创作于2002年的作品《瑞士军刀———工具篇》曾获法国戛纳广告节银狮奖、美国克里奥广告节银奖、美国纽约广告节全场大奖及第四届全国广告摄影大赛最佳创意奖,并被评为全世界获奖最多的前二十位优秀平面作者之一。而她本人,也曾获得全国十佳广告摄影师称号,当选广州市广告协会广告摄影师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常委……[FS:PAGE]

  是的,李楚益头上有太多的光环。由于她的性别,她的年轻,她所取得的成绩似乎格外引人注目。这一次,她又获得了第七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说起广告摄影,李楚益的眼睛里放射出异样的光彩。她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万花筒,只要对着光,就能看到一个完全不同的奇妙世界。这就像我们的生活与灵感,只需要随便转一转就会变幻无穷、气象万千。正是凭借自己智慧的双手,不断转动属于自己的那个“魔筒”,李楚益创造了无限的奇妙与可能。1994年,年仅21岁的李楚益创办了“李氏广告”公司。1998年,在上海举行的瑞士仙娜50周年纪念杰出商业摄影大赛中,25岁的李楚益以其作品《如丝如幻》一举夺得银奖。十多年来,李楚益埋头于创作,用不停的奔波、辛勤的劳作和独特的摄影语言展现着自己对社会、人生、艺术诸多方面的理解和诠释。她一次次地迎接挑战,一次次地用实力证明着自己。她说广告摄影是一个高端市场,既然选择了这个“无限风光在险峰”的职业,就得不断努力,不断攀登,不断充电,就得时刻把自己逼上领先的位置。

  多少年了,从前期的图片库积累到中间拍摄和后期制作,再到印刷工艺,李楚益都要求尽善尽美。她说:“我的每一幅作品都得突破自己以往的创作。”她还说:“对工作的执著和热爱所带来的社会认同感让我充满成就感。而在工作中,我就永远有激情,永远不会老!”

  李楚益说她是第一次来青海,一来就和朋友一起去观看了藏族歌舞表演,那和草原一样辽远苍茫的歌声令她如醉如痴,才一天多时间,她就已经深深地爱上了青海。她说她要单独驾车再来,好让自己更充分、更透彻地感受这片土地。她说青海的风光摄影资源十分丰富,青海一定可以通过摄影师的镜头把自己带到全世界,她说她也会为此尽一点绵薄之力,以后有机会她还要来青海进行航拍。“摄影师的职责不就是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拍下来介绍给所有人吗?”李楚益微笑着补充说。(作者:王丽一)

  青海是纪录片拍摄的天堂

  在摄影节纪录片展播开播仪式举行之前,记者一眼就看见了身材高大、热情和蔼的尼比先生。现年70多岁的好莱坞著名电视制片人、导演克瑞斯蒂·尼比先生是一位德国人,一直生活在美国。算上这次参加第二届中国(青海)三江源国际摄影节,今年,这已经是克瑞斯蒂·尼比的第四次青海之旅了。

  一见面,尼比先生就问:你是青海的藏族人、蒙古族人还是土族人?当记者回答他自己是土族人时,他说,青海是个多民族集聚的地方。正是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秀美的山川景色、淳朴的劳动人民吸引了更多的人来到青海。青海是一个只要你来了,就不想再回去的地方……这种优势是其他地方不能企及的,它潜在的旅游价值还有待进一步发掘,这也将成为青海发展的一个立足点。

  他说,青藏高原上的多样文化是独具魅力的。高原的雄壮之美和久远的神秘让人震惊!青海是个非常美丽的地方,这为摄影或拍摄电视纪录片提供了很好的创作资源。他于去年3月在青海历时4个月拍摄的纪录片《马可波罗的世界屋脊》,曾荣获2007年美国第28届电视奖铜奖。

  说到此处,尼比先生自豪地说,自己曾经开着车去过青海湖、玉树等青海的很多地方。青海有深厚的文化资源、独特的自然环境,还有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各种各样的文化。作为地球上的第三极,它的独特性无可比拟。

  尼比先生认为,艺术始终是多元文化的结晶。摄影是一项特殊而又相对较新的艺术形式。在过去的百年里,摄影师们通过纪录我们的生活和流去的时光,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而纪录片作为艺术的一种表达方式,也有着和摄影同样的社会功能。它用流动的画面向人们生动地再现着各种社会场景。

  尼比先生说,青海是纪录片拍摄的天堂,为拍摄纪录片提供了丰厚的创作素材。纪录片也将成为世人了解青海的窗口,整个青海的文化将由此走向世界。比起电视、电影等其他艺术表现手法,纪录片更多的是关注现实社会、聚焦人文生态环境。这也是纪录片得以生存、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作为一名纪录片创作者,我是自由的,我喜欢这种工作方式。”尼比先生说,我可以自由地表达我想要说的内容,告诉人们他们所不知道的东西,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世界。对我来说这就是纪录片的魅力所在吧。[FS:PAGE]

  翻译员史建微笑着告诉记者,尼比先生曾说过,他很热爱青海,尤其是西宁。这里气候凉爽,文化丰富多彩。他有意在西宁买一所房子,准备长久地居住下来 。  作者:林 艳)

  把镜头始终对准基层官兵

  见到王传顺,是在此次摄影节摄影图片展馆中。当时,一身戎装的王传顺正在观看同行的摄影作品。他一面端详,一面用手中的相机拍摄,好像进入了无人之境……他说他已是第五次来青海了,而每一次,青海都会给予他完全不同的、鲜活的感受;他说他是从西部走出去的,他对西部的挚爱永远无法改变;他说他会把手中的相机紧紧对准这片土地,要让更多的人了解高原军人的赤子情怀……

  作为一名军旅摄影家,和摄影艺术领域全国性的最高个人成就奖———中国摄影金像奖的获得者,王传顺是从普通士兵成长起来的。他在陕北绥德当兵的第三年,被调到营部当了通信班班长。出于好奇,他用营里那一台搁置已久的旧相机给战友们照相。那时候只有黑白照片,照了还得自己冲洗。他就照着书本上说的一步步去做,最后果真洗出了照片。虽说效果不是太理想,但他还是很兴奋。很快,王传顺就用自己积攒了好几年的津贴买了新的相机、放大机、天秤、药水等一整套设备器材,开始免费为战友们拍照。

  1985年7月,王传顺拍摄的一张军民共建图片不仅被兰州军区《人民军队报》采用,而且放在了头版的显眼位置,这让年轻的王传顺很是激动。就是从那个时候起,简单的照相在王传顺手里,逐渐变成了复杂的摄影。2001年王传顺被调到解放军画报社担任摄影记者,他开始更加努力地摸索属于自己的摄影理念、摄影风格。

  在采访中,王传顺对我说得最多的是这样一句话:“只有深入生活,深入采访,才能捕捉到生动鲜活的镜头。那种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式的拍摄,绝对不会拍出特别好的摄影作品来。”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王传顺一次又一次地深入海拔数千米的青藏高原,深入条件艰苦的边防海岛。他把镜头始终对准基层官兵、基层连队。他说,每当面对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依旧笑容灿烂的战士们,每当看到戍边战士那饱经风霜的棕红色脸庞和因为缺氧而变得青紫的嘴唇,他的心底就会升腾起一股无法抑制的热浪,进而产生出一种强烈的创作冲动。那真是一种灵魂的震撼、人性的净化,在内地是永远感受不到的。王传顺只想把自己对战士的理解和崇敬汇聚在底片的方寸之间,定格在光与影的和谐之中,以便使更多的人触摸到军营里跳动着的这一股强大的生命脉搏……就这样,王传顺在各类报刊先后发表了6000余幅展示军队生活的摄影图片,其中《神仙湾天使———姜云燕》、《挑战极限砺剑昆仑》等80余幅作品在全国各类摄影比赛中获奖。

  谈及此次摄影节,王传顺一脸的自豪与兴奋:“西部军事题材摄影作品是走在全国前列的,在国内外都获得过很多大奖。青海是一片能出精品的神奇土地,在这里举办摄影节,让更多的人通过镜头来了解青海,了解高原,必将推动青海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也必将提高青海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这就好比‘平遥效益’一样,一个小小的平遥,因为摄影节的成功举办而成为让全世界摄影人温暖的家园!”(作者:王丽一)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6 20:44 , Processed in 0.131919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