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中国特稿社的图片市场

2007-10-25 09:37| 发布者:| 查看:940| 评论:0

采访人:阳松谷(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2005级研究生)
访谈人:曾璜 
 
阳:新华社特稿社跟同属新华社的摄影部是什么关系?摄影部下面有一个新华社信息中心图片供稿部,请问这个供稿部跟特稿社在日常工作中的具体分工和联系?
曾:我们这里叫中国特稿社,新华社有很多特稿社,比如国际部有特稿,国内部有特稿,可能还有其它的特稿部,我们全称叫中国特稿社,是新华社对外部的一个部门。图片供稿部是信息中心营销平台的一个部门。中国特稿社跟摄影部都是作为图片生产的部门、图片编辑的部门,图片的销售由图片供稿部去执行。就好像你们的中文系跟招生办它是两个不同的部门,我们中国特稿社跟新华社摄影部也没有行政上的隶属关系,当然我们业务之间会有交叉。比如我们会从摄影部的图片库、资料库获得照片,或者摄影部的摄影记者为我们供稿,有的时候摄影部的图片编辑也从我手上拿一些照片。。。
 
阳:平时跟摄影部有没有什么分工?
曾:这个好象谈不上。我们中国特稿社的图片主要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为文字特稿配照片,这个业务是传统的业务,有了二十多年的历史了。还有一部分是图片特稿,这是从1995年我到中国特稿社后致力发展起来的。当时最主要是我们在国外有个合作的图片库:西格玛(Sygma)图片社,我们主要是作为西格玛图片社在中国的一个最主要的供稿人,在这个合作的平台上建立起来的中国特稿社图片特稿这样一个业务。坦率地讲,我不太了解摄影部是怎样分工,我已经离开十多年了。不太了解他们是怎样分工的。我们这边是采编合一,可以采也可以拍,主要是向国外的媒体供稿。摄影部有他们自己的对外组和发稿中心,我们跟他们只不过是国外的供稿对象不同。
 
阳:请问中国特稿社采用图片有没有什么标准?
曾:肯定是有啊。不过这个标准不是由我们来定的,而是以人家采不采用你的照片来定的。中国特稿社主要还是文字稿件,我们的大多数人做的都是文字工作,摄影这块就需要给文字稿配上照片,因为特稿一般需要图片跟文字配合做成一个稿子。我想这个标准不是由我们来定,而是由用户来定,而是看他们是不是认可我们提供的照片,这是标准!
 
阳:在技术上有吗?
曾:肯定是有,比如说曝光必须准确,色彩还原必须准确。视觉构成它是一个职业摄影师拍出来的照片,而不是一个没受过摄影训练拿个傻瓜机随便拍的照片。所以第一来说是技术上的标准,要以国际上认可的技术要求来拍。第二个是视觉书写上的,必须是受过职业训练的摄影师拍出来的照片。第三个是一些新兴的标准,比如说你要用什么样的格式,什么样的数据量。这实际上来说应该属于第一部分的内容,技术标准。不过这样提出来是因为它是一个全新的技术问题,在中国,目前有很多互联网图片库都还没有设置这样的标准。
 
阳:是国外有这样的要求是吗?
曾:对,是国外对我们有这样的要求。国内我不能说没有,不过我还没有看见过他们提这样的要求。
 
阳:中国特稿社的图片来源主要有哪些?目前有多少签约摄影师?有没有国外的签约摄影师?
曾:中国特稿社的图片来源是非常多元化的。但主要两块,一是新华社的摄影记者,他们都是我们的摄影师,第二个呢是我们自己拍的,另外还有一部分,象签约摄影师。我们没有外国的签约摄影师,倒不是我们找不着,有些外国摄影师直接给我们写信联系,希望我们给他代理。但是因为我们国家授予中国特稿社的职能就是把中国的东西报道给国外,所以对外国摄影师来说,他们拍的照片不需要我们在国外代理,自己就很熟的。有时候就帮他们联系联系中国的市场。但这都不属于我们中国特稿社的业务。就是把外国摄影师跟中国媒体联系起来这不是我们的业务。
 
阳:额外的工作?
曾:对,就等于我们帮个忙。我们有这两方面的资源。
[FS:PAGE]
 
阳:那现在国内的签约摄影师多吗?
曾:我们的签约摄影师曾经有过三四十个,但是现在常年给我们供稿的也不多了,这主要是因为新华社的体制上并不支持我们的工作,从财力、物力、人力上没有给我们应有的支持。
 
阳:更倾向于新华社自己的摄影师?
曾:不是,这完全是一个体制上的原因,而不是说倾向谁不倾向谁。我们现在这方面的投入很少。新华社的价值体系是政治,而不是市场,新华社的领导并不在乎每年你可以为他挣多少钱,这些对他没有什么政绩的,比如有领导就说过,要钱,到上面要去,一下批个几千万,上亿。我们能挣多少?九十年代我回国就想能不能为新华社办一个图片库,当时的估算是每年多挣一千万,不过没有得到这样的机会。你们刘树勇老师就和我开玩笑,说曾璜有为新华社多挣三千万能力,但没有爬到可以为新华社多挣三千万位置的能力。
 
阳:请问那将来有没有一种趋势更多的使用签约摄影师,这好像是一种国际惯例?
曾:我们一直都是使用特约摄影师制,即使是新华社的摄影师。我跟摄影师说,你要是想完成新华社的工作量的话你就不要到我这里来,但你要是想挣钱的话你可以到我这里来。因为我这里主要是把我得到收入的一个百分比给摄影师。并不是为摄影师解决稿量,解决好稿量,我们是完全按照一个国际上的图片库的模式在运作。图片市场的评价体系是采用,是付了多少钱,而不是发稿量,不是好稿量。发稿量,好稿量这些是计划体制的产物,自欺欺人。。。
 
阳:新华社允许这样做吗?
曾:十几年来我们一直都是这样操作的,我图片收入的一定百分比是给了摄影师。目前来说我们是这样做的。
阳:这个百分比大约是多少?
曾:税后40%到50%。
 
阳:中国特稿社的销售对象主要有哪些?
曾:我们主要的供稿对象是西格玛图片社。不过西格玛后来是被Corbis买了,corbis是世界上第二大的图片商。他们的图片库容量非常的大,大到你给它什么图片它都可能容得下。所以主要是corbis在全世界作为代理去销售我们的照片。第二个就是我们有一些比较固定的用户,比如象英国的《卫报》、美国的《生活》和《科学》杂志、香港的《南华早报》,还有一些专业杂志。比如说《国际羊毛》、《国际水果》。这些都是我们长期建立起来的用户。另外,我们也给国际上一些大的图片社象西帕,伽玛,Blackstar供过稿。
 
阳:那销售量怎么样?
曾:这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也可以称为商业机密吧。我们只了解直接发给用户的那部分,而总的销售量我们不掌握,这主要由营销平台掌握。
 
阳:营销平台?
曾:就是我们有一个专门卖照片的这样一个地方,专门给别人结帐。
阳:是新华社的吗?
曾:对,新华社所有的照片都在那里销售。他们会给我们一个报表。我们根据他们的报表再去做稿费。
阳:那中国特稿社的营业额怎么统计?
曾:我也不太清楚,我掌握我供稿的部分,但总的销售量跟营业额就不是我所能了解的了。另外,有些照片是配文字稿的,这部分常常与文字稿费合在一起。不过我可以给你一些资讯,我们最好的一张照片的稿费是1,000美圆,最好的一组照片是4,000德国马克。
 
阳:请介绍一下中国特稿社的图片销售流程?
曾:销售流程的话,如果是媒体的话我们就直销,常年工作已经建立起来的图片编辑,他们知道我们的信誉。他们直接把约稿信送到我们这边来。比如象美国《生活》杂志,英国《卫报》的图片编辑。还有就是图片库,我将照片存入他们的图片库,比如,1999年拍摄的50周年大庆的照片,到现在还一直在销售。
 
阳:那这部分照片还是通过你们给是吗?营销平台怎么掌握你们的销售量呢?
曾:对,我们直接给,他们也掌握不了我们,我们也不知道他们的销售量,我们所有的钱到帐是交给他们。
[FS:PAGE]
阳:直销的钱也给他们?
曾:对,直销的也给他们。来的支票,我们把支票都交给他们。我所知道的采用,我看到报表了,我看到支票,我就可以给摄影记者开稿费了。
阳:中国特稿社给他们稿费?
曾:是由新华社支付这个稿费。不是由中国特稿社。我开出稿费单,新华社向摄影师支付稿费。
 
阳:从您的《图片编辑手册》中我知道中国特稿社的图片代理西格玛图片社在短短两三年的时间把你们的图片销给世界上20多个国家的主流媒体,请问这之间是怎样一种合作方式?
曾:我们做稿子给他们,同时他们也会给我们约稿,代理的图片按国际惯例两家五五分成。
 
阳:那现在国外主要需要哪些类的照片比较好销?
曾:从我们的销售记录来看,现在有这样几类照片销的比较好。一类是外国摄影师拍不到的,比如中国的军事演习,比如边界线上防偷渡,中国特大型企业,如核电厂。还有中国的经济热点,比如上海,销的很好。当然照片质量要好。还有一类是拍不好的,拍不好我不是说他们技术不过关,而是一些文化的问题,时间的问题等等。
阳:那这个信息怎么反馈?Corbis会不会给你们反馈?
曾:没有,我告诉你这些,就是给你送钱。没有人会通知你,你看外报,看销售报表。互联网上也经常在讨论这些话题。他们在要什么东西,或者你看报表什么东西采用的多。
阳:那中国特稿社会给摄影记者一个指导吗?比如让他们去拍哪一类?
曾:对,我们会告诉一些摄影记者去拍哪一类,比如象今年,就告诉他们应该去拍天津,天津作为环渤海经济区,可能会成为象上海这样的热点区域。
 
阳:中国特稿社目前还有没有其他的国外代理机构?
曾:我们最主要的代理就是Corbis,现在还在谈一些别的图片库,是他们找我们。但是现在代理协议不是由我们来签了。坦率来讲,我们的图片在国际上还是很有市场的。有许多图片库来信要代理我们的照片。但这里边有个游戏规则的问题。我们与Corbis的是国外独家,你跟别的图片库再签约的话,可以给的就只是Corbis没选用的那些东西。但是Corbis作为国际上最大的图片库,我们提供的图片,Corbis几乎都可以用。
阳:游戏规则是要求只签一家?
曾:不是要求只签一家,是说Corbis要求你供给它的照片是独家的。这样,你的图片Corbis代理了,就不应该再供给别的图片库,这是一个游戏规则。在图片销售这个领域,不论是一位摄影师,还是一个图片库来说,信誉是最大的财富。
 
阳:新华社是指定的官方国外图片代理机构,也是目前中国官方允许的路透、美联、法新这样的世界级通讯社在中国的唯一销售代理,请问中国特稿社在这是主要承担哪些业务?具体的代理方式是什么?双方利益如何分配?
曾:我们不在国内销售照片,不在这个产业链中。实际上让新华社去管外国通讯社在中国的销售,是一个很尴尬的问题。按理说一个正常的社会结构,应该是政府的某一个部门去管理外国通讯社。但是他们没有去做,把这个球踢给新华社,这样子新华社既是一个运动员又是一个裁判,这对国外通讯社是很不公平的。应该是一个国家的职能部门去管理,而不是新华社定游戏规则后,新华社来当裁判,又参与游戏。
 
阳:中国特稿社跟国内的民营图片机构有没有合作?怎么合作?
曾:有,我们之间有稿件的往来,而且我们最早的网站是由国内民营机构来做,我们中国特稿社的图片网站可能是新华社最早的图片网站。我们国内销售也是由这个民营机构来做。
阳:请问是哪一家?
曾:Fotoe。现在我们合同还没满,但新华社可能会中止这个合作。
阳:是因为实力的原因?
曾:不是,新华社要收回资源,由自己的营销平台来做。我们开始做网络图片库时,大约是2001年,新华社还没有人开始建立网络图片库,没有设立营销平台这样的机构,也没有人来做市场,所以我们与Fotoe合作,由他们为我们建网站,为我们销售照片。但现在新华社不让我们继续跟他们合作了。
[FS:PAGE]
 
阳:曾老师您是国内知名的图片编辑,不知道是否也担当摄影记者的角色?我了解国外大的图片代理机构这两种工作是分开的,中国特稿社在这方面有没有分工?如何保证图片的质量?
曾:我就是摄影记者出身。我认为自己感兴趣的题材就自己拍。或者有些题材我自己拍更好的话,我就会自己拍。我们这里是采编合一的。
阳:那样的话会不会对自己的照片有一些主观色彩?
曾:这是个好问题。实际很多媒体都是采编合一。这里面有两种,第一,你是不是能有这样一个生存空间,第二,你自己是不是有能力胜任这样一个位置。不过我们与别人不同,怎样采用图片实际上是由客户来决定的,我们的照片必须上到人家的媒体上,而不是你自己的媒体,是人家说了算。也就是说我们提供的照片,人家还有一层编辑,人家国外的媒体它要当你的编辑,你不可能说我就给你一张图片。
 
阳:我记得《财富》的摄影总监玛克娜莉说道:“我们所有签约摄影师拍的照片,无论拍的是什么,都不能提供给竞争对手。”可是现在国内讨论的比较多的一个问题就是“职务作品”,就像您在新华社作图片编辑,同是也是Corbis的签约摄影师,这在法律上有没有潜在麻烦?您如何避免?
曾:我们提供给Corbis的照片就是新华社发稿,是职务作品,他们钱是付给新华社,而新华社除了工资以外是不再给我其他的报酬的。我提供的照片也分情况,如果是通过职务上提供的话,这一样是职务作品。但是那些摄影业务文章,我的学术专著,比如那些介绍我业绩,介绍我作为一个摄影师,一个图片编辑业绩,我就不客气的笑纳了这部分的收入。
阳:这在法律上会不会有潜在的麻烦?
曾:应该不会,因为我自己是学这个研究这个,我会很小心去处理,不出什么差错。至于说你提到的不能提供给竞争对手,我们已经是这样了。我们给Corbis的照片是不会提供给其他的图片库。
 
阳:我看到有报道说您成为Corbis的签约摄影师是经过新华社内部特批?
曾:对,这个合同是新华社批的,不过谈不上特批。我在新华社的工作就是为国外的媒体提供报道中国的稿件。而Corbis/Sygma这个用户是我联系开拓的,那是1991年底,我从Syracuse大学研究生院毕业后,决定回国发展,我给纽约Sygma图片库写了一封自推信,介绍说我是谁,干什么的,要回中国当摄影师,并付上了20张照片,我个人代表作,这也是西方标准的做法,一周后我给他们打电话,纽约Sygma总编辑J P Pappis 自己接的电话,要我到他那里去。当时,89风波刚过,没有多少外国摄影师在中国拍照,也没有什么中国的摄影师能够为外国用户供稿。Pappis是一位感觉很好的总编,马上意识到我对他们价值,带我去见了Sygma的大老板Laffort女士,她是我们这个领域里重量级的人物,现在还常常出现在许多重要的场合。就这样我回到新华社开始为Sygma工作了。还可以提一下,当时我还给其他的一些人去过信,如《纽约时报》的摄影总监Cathy Ryan,她现在是周末杂志的摄影总监,在我们这个领域很有成绩,很有影响。还有一位是法新社美国部的总编Maria Mann,后来她们在我的职业生涯中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Maria Mann现在是Corbis巴黎总部的总编,也就是我现在最重要的代理商。2003年她到巴黎上任时,我提到1991年的联系,我们之间的交流就容易多了
回到签约,我在新华社摄影部当摄影师,为国外的图片库供稿。那时业绩很好,1992年4月,麦当劳北京王府井店开业,有几千人在门口排队吃麦当劳,我拍了7个彩正,当时,有一位新华社的同事质疑我:一个外国企业开业,有必要拍摄7个彩色正片吗?
第二天,我向Sygma图片库发了20张照片。同时,新华社摄影部也接到了Gamma,Sipa的传真,希望我们供稿,我又编发了二组各20多张的稿件。据说这是麦当劳最大的也是最赚钱的店。
[FS:PAGE]
但是,在我与国外用户之间存在那些没有为外国媒体工作经验的图片编辑,为了避免影响我的拍摄和稿件落地, 1995年我到中国特稿社,开始创建图片特稿。Sygma巴黎的总编辑Alain Mingan知道了,直接将电话打到我的办公室,给我拍摄任务。这时我就需要一个约来保护我和我的供稿人。新华社批准了中国特稿社作为Sygma在中国的的供稿人。
当时,国际上有三家最主要的图片库,Gamma,Sipa和Sygma,Sygma规模较小,要求很高,我在摄影部工作时,听说他们常退稿,最后摄影部主要供Gamma,也供一些Sipa,很少供Sygma了。中国特稿社为Sygma供稿后,新华社又覆盖了全部的国际图片市场,那时正是我们的黄金季节。当时签那个合同是我签的。就是说特稿社是Sygma的供稿人,我个人本身也是Sygma的签约摄影师。
 
阳:那中国特稿社其他摄影师跟Corbis是什么关系?
曾:Corbis在2002年买下了Sygma,中国特稿社跟Corbis改签了一次合同,我们也就是Corbis的一个供稿人了,我们的摄影师与中国特稿社有合同,他们应该是Corbis的供稿人了,虽然他自己没有直接跟 Corbis签。
 
阳:您能不能具体讲一下如何避免法律上的麻烦?
曾:就是心里要很清楚权利与义务。也就是摄影师和被摄者各有什么权限。你出售给什么人什么权限,我这个照片是给 Corbis ,我就不能给别的媒体,因为corbis 是我们的“独家代理”。还有我将照片直接供给《南华早报》、《卫报》,不是通过代理,我就可以给他们《卫报》、《南华早报》,因为这个与Corbis的约不冲突。你要分清楚,比如我们给《南华早报》供过一张音乐家的照片,没想到二年后,《南华早报》将这张照片又用了一次,是为一篇介绍大陆音乐的报道配图。我给他们写了一封信,指出他们只购买了一次使用权,他们应该为再次使用支付报酬。不到一个星期,200美圆的支票就寄到了我的办公室。
你需要知道的远不止是著作权,还有肖像权,隐私,诽谤,公众人物,新闻检查,公共安全,伦理道德等等。。。这两天在我的博客上,“马赛克”的问题很火,巩志明有篇文章与我的观点不太一样,要我发表意见,我说“巩志明你说的都没错,合情合理,但是你这样处理不合法。”法律的是一个层面,伦理道德是另一个层面,你对这些要有个了解,怎么规避。最起码人家在问你的时候,你要知道法律的依据,你可能有考虑不到的地方,但你最起码你考虑过这个问题,你有这个知识。
 
阳:中国这方面相关的法律有哪些?
曾:《著作权法》就有规定。
阳:职务作品所有权到底归谁?国际上是如何界定这个权益的?有没有具体的法律条文?
曾:职务作品肯定是归单位。
 
阳:比如有关“雷锋”照片问题,有人说著作权归张峻,知识产权归单位。那怎么讲?
曾:我不知道这是个什么说法,著作权就是知识产权中的一种。
阳:那“雷锋”的照片是归单位吗?
曾:这还真不一定。要看工作单位跟他没有合同,没有合同的话,根据中国的《著作权法》,就是单位有第一使用权,你个人的使用不能影响到单位的使用,两年之后,著作权归个人。所以,这块以后可能会有很多纠纷。
    国际上在这方面比较完善的国家,它都会有约定,你进去后他就会跟你签这方面合同。1990年我在美国一家报社实习,第一天就要签一个合同,规定我所拍照片的著作权归属问题。第二,就是伦理道德法律方面的培训,花半天。你出去侵犯了别人的权益,你所在的媒体要负责任。以新华社为例,很多新进来的摄影师与新华社签有合同,我问了一下,没听说有与著作权相关的规定。
 
阳:中国特稿社在图片运营方面有没有自己的法律顾问或专家?法律问题由谁来把关?
曾: 新华社有,新华社有法律室,中国特稿社没有。但我觉得他们好象不太了解图片运营上的法律问题。你别忘了,中国第一篇比较系统的论述图片和法律的文章应该是我在1993年8月发表的,现在几乎所有的教科书和手册都是以这篇文章的框架来组构图片、影像与法律的问题。我们就是第一代研究这个问题的人,中国的很多游戏规则是我们在推介,在评论的。
[FS:PAGE]
 
阳:中国特稿社对图片编辑有没有具体的要求?在国外如路透社对图片编辑有严格的从业标准。比如照片真实性的界定,任何人为加工的图片都不能通过路透社发稿。在特稿社怎么界定人为加工图片?特稿社怎么保证图片的真实性?
曾:坦率的说,还没有什么成文的要求,因为我们必究人少,我们就两个图片编辑,没有摄影记者。
关于界定图片真实性,这里面实际上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东西。当你对改变图片之后,使读者误读,就不允许,比如辛普森的脸这个著名案例,把脸弄暗一点放到《时代》封面,就有人要质疑了。但这里更多是一种自律,媒体的自律。
 
阳:由于网络的发展和摄影技术的进步,有人说图片销售价格有下降的趋势,请问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曾:是,因为首先是图片多了,图片生产容易了,成本下降了,流通顺畅了,国际上印刷媒体在消走下坡路。
阳:那就是主要供给电子媒体?
曾:对,电子媒体图片采用量大大增加。一般来说,在国内,网络媒体都是以很低的价格获取图片,或者无偿。这也是导致图片价格下降的一个原因。
 
阳:我看到您在《图片编辑手册上》讲有一个图片网,前期搜集图片时曾以每张10块的价格付给摄影师。这是怎么回事?
曾:它付给摄影师每张10块钱扫描摄影师的照片,它用这10块钱去获取摄影师作品的代理权,这个做法实际是比较强势的手段去占领摄影师的资源。
 
阳: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竞争手段?
曾:谈不上正常不正常,我更愿意理解为一种市场的手段。就是一种强势的手段去占有摄影师资源和图片的资源。实际上一般照片给图片库,图片库是不给你钱的,只有图片卖出去了,图片库才给摄影师钱,但是它收照片就给摄影师钱,实际是一种很强势的手段去占有资源。但它对中国市场并不了解,对图片市场不了解,找了很多摄影师,有些摄影师将手中没有市场价值的照片,达不到技术标准的照片,都拿出来让它扫,拿好几万块钱。这也是中国图片代理业发展初期的一个笑话。实际上,当时我们一看,就知道这照片根本没有市场价值,很多摄影师在那时淘到了第一桶金。
 
阳:中国特稿社在新人方面有没有什么要求?
曾:我在中国特稿社十多年了,都没有来过什么新人,不是我不想带,而是体制不让我带。来的新人的名额有限,而中国特稿社主要还是文字稿,新人都配给了文字了。我只带过几位实习生,任悦算一个。她真的是学到了我们这里很精髓的东西,现在她已经是我们这个行业里的舆论领袖了。后面还有几个学生,他们在这里也都获得了很好的训练。
    对学生来讲,首先要有一定的基础,必须对这个行业有个整体的把握,受过系统的训练,我不想教那些基础的东西,而是教他们最前沿的东西。按照学生的兴趣,指导他们可以做什么,怎样做,在比较短的时间,很快地取得成绩。一般来说,用三几年的时间完成这个过程。这些也都是有先例的了。
    我很庆幸能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有机会到国外去学习,而且到了很好的学校,了解了美国新闻摄影的体系。我应该感谢一位老师,毛众义,他当时是《摄影世界》的主编,到纽约访问,我们几个常常在一起聊天。他很坦率地对我说“曾璜,你对美国的摄影很了解,不过你不太了解欧洲的摄影。”这句话对我影响很大,也帮助我完善了自己的知识结构。
    我跟你们刘树勇老师一样,在学术上都很开放,很坦率的把我们学到的知识教给学生。而且,也教他们做人,当他们学会做人,也会反过来,用他们掌握的知识来回馈丰富你的知识。实际上现在很多学生都在做这样的事情。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东西,作为一个人必须有一个开放的心态。不单是给予,还要有接受的开放的心态,大家都用一种开放的心态来做事。
 
阳:许多报纸在摄影专版上都有自己的风格,比如《南方周末》追求纯正与平民化,要有揭露和批判,《南方都市报》则可以宽松、自由。请问中国特稿社有没有什么样的风格?或者您个人在摄影方面有没有什么风格?
[FS:PAGE]
曾:在报道题材和角度上,我很关注那些在中国政治,历史,经济,文化,社会能留下的东西。我更关注的是评判,而不仅仅是揭露。如果撇开报道的风格,就影像的风格来说,风格其实是一个“双刃剑”。一个摄影师如果没有建立起一个风格得话,很难说你是一个摄影师;但是当你建立起一个风格的时候,可能又会受到局限。我觉得首先摄影师自己要想得明白,作为一个摄影家来说,应该试图去建立自己的风格,同时也要试图明白这个风格的局限是什么。比如,我去美国学摄影的时候,正好是美国《国家地理》和玛格南大行其道的时候,我的照片受这样的风格影响较大,同时还带有一些美国新闻摄影的影响,非常直接(straight),现在我意识到这个问题,也正在试图拍摄欧洲那种很感性的影像,有些变了。当然,我早期还是受到中国画意摄影的影响,我们那代人都受到过这种风格影响。
 
阳:中国特稿社有没有形成什么风格?
曾:没有风格,客户需要什么样的照片就是要求什么样的风格。我们现在还太弱小,还谈不上有自己的什么风格去影响用户。
 
阳:最后,请您对我们的图片产业作一个展望?
曾:我想现在最主要是影像的数码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影响。网络技术还包括二个方面,第一,网络技术对图片市场的影响。第二,网络技术对媒体的影响。又间接地影响到图片市场。
其次是人员方面,图片编辑需求在增加,摄影总监的要求要提高。现在很多雇了一个摄影总监实际上并不真正是摄影总监,实际上只是一个图片编辑,甚至只是一个找图员。我个人认为图片编辑和摄影总监的报价是要提高的,最近听说国外有大的媒体以20万的年薪在国内寻找图片编辑,而国内市场报的摄影总监年薪也都在15万左右了,最高的达到了35万。
    对摄影师的要求也在提高。影像的平民化,大众化,数码相机跟手机相机的出现,都影响到了摄影师的生存环境。如果摄影师拍出来的照片,或者说摄影师对影像的解读,包括技术上,一定要高于一般人拿傻瓜相机拍出来的结果。就好像,驾驶员曾经是我们这个社会最有技术的职业之一,现在还有人这样认为吗?大家都会开车了,这时,你就要成为一个赛车手,人家会觉得你很棒。好的摄影师应该象是赛车手级别的摄影师,他的价格肯定要上升。(完)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6 23:48 , Processed in 0.070730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