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表现力与文化认同如何与荷赛接轨

2007-10-27 11:13| 发布者:| 查看:935| 评论:0|来自:李楠博客

对话主题:影像表现力与文化认同如何与荷赛接轨

主持:李楠(深圳特区报图片总监)

出席嘉宾 :余海波(深圳商报摄影部副主任,第49届荷赛银奖获得者 )

           王刚(广州自由摄影师,第50届荷赛银奖获得者 )

地点:新快报社

时间:2007年3月17日晚

记录整理:李细华(华南师范大学)

 

影像影响力与文化认同和摄影师的关系

李楠(以下简称"李"):各位兄弟姐妹晚上好!今天,我们邀请两位荷赛获奖者对话,主题是"影像表现力与文化认同如何与荷赛接轨"。说到影响表现力,实际上是一个视觉语言的问题,而文化认同是关于视觉评价体系的问题。在当下视觉传播无国界的时代,请问两位嘉宾,这两个因素在视觉传播里面占到多大的比重,或者这两个因素对摄影师的成功有多重要?

余海波(以下简称"余"):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因为最近特别是这一两年以来,中国摄影师和摄影记者的发展非常迅速,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而他们关注的核心就是我们的文化以及我们如何张扬我们文化的视觉表现,这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最近我听说西方的一些摄影师对中国的(影像)的一些评价,他们认为中国影像的发展是非常快的,当然这里要分两个环节,一个是欧美国家,他们有非常严格的影像教育背景,但中国摄影发展时间非常短,对于中国摄影师能够找到自己发展位置是非常不容易的。我们没有像西方摄影师那样经历过那样一个影像文化的传统,那个是一个非常严谨的影像文化传统。中国摄影师没有经历过这样严格的影像文化教育,尽管我们的摄影教育发展得非常迅速,而且扩展得非常的快,但我们对影像的态度、对影像文化的承传,我们的底气是不足的。但我们能够在这么一个短暂的时间内,呈现出很多不错的影像,这是非常难得的。

我觉得其中一点的原因就是中国的迅速发展,我们的家园变化得如此之快,让我们的摄影非常敏锐地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尽管我们的影像方式不是那样严格,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能够充分利用影像。在这样一种影像方式下,展示自己所要思考的东西,我觉得这一点是我们非常可贵的东西。不能够因为中国的影像发展的时间短,就说中国的影像没有发展。我们今天面对着发展如此快的中国,经济的浪潮,城市化的进程,高科技的发展,让我们在影像面前,充分利用高科技的影像方式来展示我们所看到的东西。这是我们的优势,这是欧美国家无法比拟的。我们生长在这个国家,血液中流淌这这个国家的文化,我们承传着的也是这个国家的文化,尽管我们受到西方种种的视觉表达的观念的影响,但至今为止,我所看到的中国影像仍然是具有中国人思考的影像。

李:谢谢海波,看来他对中国的摄影是充满信心的。王刚是从06年3月份才开始拿起相机正式拍照的,那么我们也请他也来对这个问题谈谈个人独特的理解。

王刚(以下简称"王"):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文化认同占的比重大一点,因为在影像表现力上面,我觉得我们和国际的影像表现力已经没多大差距了,关键是在于文化认同方面。

李:那你能够结合一下你的作品来说说吗?比如你在拍摄《彝族牧羊人》的时候刻意回避了他们的民族特征。

王:大家都知道,拍彝族的人已经很多了,可能早在十多而是年前甚至更早就有很多优秀的摄影师去拍了,但我在拍的时候,我刻意回避(不能说是忽略)那种民族特点。因为我看作品的时候发现,民族特点对于摄影师来说是一个陷阱,因为含有太多的猎奇心态放在那里面,所以我选择回避以免掉到那种陷阱里面,比如说他们那些很原始的生活状态,其实这些都不是文化认同的一部分。我拍的时候着重是在那种恶劣的生活环境本身,人所体现出的一种精神状态,所以我拍摄的方法基本上是重复的,因为将重复和强迫视为一种影像表现方式,可以给观众留下一个比较深的印象。[FS:PAGE]

影像的文化符号和摄影师的文化背景

李:谢谢王刚!刚才海波谈到很多中国的摄影师的影像都非常有自己的特色,完全是一种中国式的表达,这里刚好有一个问题针对海波的作品。有这么一种观点,西方评委在阅读图片的时候,有自己的视觉阅读方式,比如一个人在看到一些与自己文化背景相同的符号时,他会产生一种亲近感和认同感,这可能就涉及到我们所讲的文化认同的概念。有人会问:如果余海波的"大芬油画村"里面那些绘画民工画的不是西方圣母、不是梵高这些西方评委熟悉的东西,而换成是中国的山水画。这个作品的结果会不会发生变化?比如说有一些中国摄影师会不会刻意地加入一些西方的文化符号以取得西方评委的文化认同?

余:在这个问题上,我首先认为这个"文化认同"是我们自己说的,所谓的"文化认同"是我们本国人要强调这个词。但是影像是世界的,它不是一个独立文化、区域文化的自我认同,但是我们要表现的时候是用于我们民族的文化心态来展示我们的影像,当然这种影像不应该是一个很区域化的文化背景下的影像。比如在安哥的一个摄影集上,我看到那些照片所呈现出来的那个时代的文化。我觉得民族文化的认同可以提出来,但对于摄影来说,不应该把握这种认可,我觉得应该更多地把握一种世界影像的语言来进行传播,更加顺利地传播我们所要表达的内容。至于大芬村,中国人在画世界来挣钱,那肯定里面就包含了很多西方和中国的文化元素。文化符号,我认为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主题,是摄影师所要呈现的主题。

李:谢谢海波!既然海波刚才提到了安哥老师对他的影响,那我们就请安哥老师来谈谈他自己的看法。

安哥:在十几年前,我跟一个原美联社得过普利策奖的记者一起,他跟我说全世界的摄影师都在看着我们中国,但中国的摄影师都在睡大觉,我想现在这个状态是改变了。现在海波和王刚都得奖了,还有之前我们中国摄影师也拿了这个奖。特别是广州,我觉得我们广州的摄影气氛是很好的。而且不久之前还看到了一些小才子小才女拍的照片,他们拍得都十分棒,可惜他们没有把底片保管好。所以我的体会是:别丢底片。

国际化的影像评价标准

李:谢谢安哥老师!刚才他们都提到了,摄影是一个世界语。但有些同行认为,我们是否应该建立一种自己东方的视觉评价体系,树立自己的影像评价标准?这个问题我想请王刚来谈一谈。

王:我个人觉得评判标准不重要。因为前提就是说,现在影像是国际化的东西,评价具体民族、地区化的东西已经不重要了,现在讨论建立东方视觉评价体系,好像有一点狭隘,应该放到国际上来看这个问题。

李:但是任何一个评奖都是评判标准发生作用的结果,比如荷赛。你怎么看呢?

王:前些时间我看到一些评论说我用了很长时间来研究荷赛,其实这些都是瞎说。我摄影的时间很短,说起很多摄影大师的名字,我还不知道,有一次有一个朋友跟我提起桑德,我还跑到安哥老师家看桑德是谁,所以所谓拍照片的标准于我一点也没有,可能是无知者无畏吧。

余:最近几年,有中国摄影师的纪实作品在国内外市场被看好,而且受到很大关注。随之而来,就提到了我们用什么样的语言和什么样的观看方式。很多人都提到话语权的问题,我们得到的是和看到的大多都是来自西方的话语权,他们认同我们中国的摄影师的作品,他们认为我们这些作品值钱;随之而来我们中国的,我们民族的理论界,他们就会说,我们要建立我们中国民族方式的影像观看方式,用我们自己的语言来认可等等,我认为这一切都是瞎扯蛋!

最重要一点,对一个摄影师,如何表现自己的东西,是与你自己的主观的东西相呼应的,你是不需要来去观看来自西方的或者东方的话语方式来衡量自己的作品,摄影师最重要的一点是按照自己意志来表现自己。

赵青(深圳晚报摄影部主任):我提一个问题,海波刚才在谈话中多次谈到了话语权,那么,这个话语权是你自己给的,还是受众给的?[FS:PAGE]

余:作为一个影像工作者,最重要一点是自己要创造自己的影像方式,这个影像方式创造了视觉价值,是独立的。话语权不是自己给的,也不是人家给的,它本身就独立存在,而它的存在有它的价值。

李:王刚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

王:话语权就是我自己给的,没人能给我。

荷赛的变化

李:海波非常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接下来的问题是:第50届荷赛揭奖之后,中国摄影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认为荷赛在"变脸",比如让常河的《中国动物园》和张涛的《盲人舞蹈队》获奖了;另一种是,荷赛老了,它仍然在模式化的道路上蹒跚而行,没有带给我们视觉上的惊喜。请问两位怎么看待这些观点?

余:我认为一种艺术方式,任何一种方式都存在一种创新的实在性,如果一个艺术形式的传达没有创新,一直循规蹈矩地延续传统,它的表达是无力的。无论是今天的荷赛,还是刚才所谈的问题。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定要创新,创新就是要通过不同的方式。今天在西方,很多摄影师或者摄影记者,用一个镜头、用一个画面如同拍dv、拍电视一样有一个连续性,用连续的七八张照片来突出事件的瞬间性,这在传统中是没有的,我觉得这一点是无可非议的。我的感受是影像每天都在创新。我们没有接触这种长时间影像传统教育,我们更有可能打破这一切,形成我们自己的看法。荷赛也在变化,包括摄影师每个人的拍摄方法也在变化,我认为这是非常正常的。

王:刚才余海波说的,荷赛在变化。我对那种观点的理解稍微浅了一点,所谓荷赛呈现老态,是因为他在变化当中,大家认为跟以前不一样了。但我认为这是一种进步,荷赛作为一个新闻摄影比赛,这次主观的东西比较重和观念的东西都比较多,所以我认为读图影像发展会有一种创新的趋势。

李:非常感谢两位嘉宾的精彩发言。请大家用热烈的掌声谢谢他们,也谢谢大家!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8-4 16:47 , Processed in 0.016220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