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陈攻 陈勤是个资深的摄影编辑,当他在《摄影之友》杂志工作时,我们就认识,同是摄影杂志的编辑,我一直希望打开一位同行的摄影包,聊聊作为摄影编辑的摄影器材观,正好赶上陈勤来京公干,于是我的这个想法实现了。 记者:以我个人的感受,做了摄影杂志的编辑之后,过去所爱好的拍摄照片,反而不如以前来得多了,你觉得呢? 陈勤:确实,摄影杂志编辑是一个劳碌的活儿,但我对摄影的喜爱是不会因此而衰减的。忙里偷闲之中,我会选择拍摄人像和风景,来感受美丽多彩的外部世界,并在其中抚慰因快节奏工作而浮躁的内心世界。 记者:作为摄影编辑、特别是器材编辑,可能见多识广,会不会影响到你选择器材? 陈勤:在编辑工作中,看过国内外许多摄影大师的作品,也接触了许多顶尖摄影高手,并与他们相对而坐,品茶论影,把机弄镜,从不同角度深入讨论摄影。有人尊崇大片幅,有人偏爱便携机,有人主张“立体化”。正如老百姓所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吧。 对于摄影包,我有一个特别的认识,它应该是一个专门的保护装置,就像是战土身上的防弹衣,可以保护和防止摄影器材受到突如其来的损害。 记者:那你个人会怎么看这个问题? 陈勤:对于摄影器材,我个人是这样看的——摄影器材就是一种专用工具,是用来获取摄影家所需要的影像画面的工具。它就像人眼的放大和增强,也像四肢的延伸和拓展。事实上,照相机和镜头从一百六十多年前诞生时的简单木盒子加单镜片,到如今的高度智能化相机和长长短短的自动调焦镜头, 正是为了满足摄影人的需要而不断研制、开发和生产出来的。 记者:具体来说,你有什么选择器材的原则呢? 陈勤:应该说,在我的摄影生活中,根据拍摄题材选择专业、实用的摄影器材是第一准则。比如,拍摄大自然的迤俪风光,我主要选择使用哈苏120中片幅相机,镜头则以小广角、中焦和长焦成套配备,这样的配置比较容易获得好的影像素质,也可以实现较大倍率的放大,且携带和操作都比大片幅相机方便的多。 如果是拍摄以人物为主的生活题材,我首选小型轻便的准专业机子,镜头配备以广角为主,像佳能PowerShotG7。理光GR Digital等,这样的器材操作简便、隐蔽而快捷,在抓取具有趣味性的瞬间场面时,也具有特别的优势。例如今年春节,北京城里燃放鞭炮烟花开禁,腊月三十晚上子夜时分,我和几个影友一同到钟鼓楼文化广场拍摄外国游客.他们对几位影友的大相机左躲右闪,而对我却笑脸相迎,以为我的小相机没有“威胁”,使我在很近的距离拍到了比较精彩的画面。 记者:你的摄影包看上去比较普通,听说你喜欢自己动手“改造”摄影包.是这样吗? 陈勤:称不上“改造”,可以叫做”加工”吧。与全世界的影友一样,我对自己的相机、镜头和摄影包,无比的喜爱和珍惜。从感情上来说,摄影器材既是情人,也是孩子,它们给了我心灵上的寄托。从使用上来说,摄影器材就是我身体的一部分,它们给了我特殊的能力和手段。 不过对于摄影包,我有一个特别的认识,它应该是一个专门的保护装置.就像是战士身上的防弹衣,可以保护和防止摄影器材受到突如其来的损害。无论是翻山越岭、或是走街串巷,有一个好的专业的摄影包,是非常重要的。 记者:能具体说说吗? 陈勤:记得有一次,我到黄山拍摄日出的风景,清晨四点在星光中爬山,因为着急到达拍摄点,脚下一个石块被踏滑,使我摔倒在地,摄影包也掼到了远处的地上。当时,心里直喊“相机完了”,忐忑之中收拾摄影包一看——相机没有一点问题。大喜之余,更为自己之前对摄影包的“改造”而自豪。这个100多元的国产摄影包,原来的减震垫薄而软,我用自己制作的“加厚含骨防震海绵垫”替换了,曾试过从两米的高度落下,里面的玻璃瓶竟然没有碎。山坡上的这一摔,又一次证明了牢固实用的摄影包对于保护摄影器材是如何的重要。 [FS:PAGE] 这个100多元的国产摄影包,原来的减震垫薄而软,我用自己制作的“加厚含骨防震海绵垫”替换了,曾试过从两米的高度落下,里面的玻璃瓶竟然没有碎。山坡上的这一摔,又一次证明了固实用的摄影包对于保护摄影器材是如何的重要。 记者:哈哈,看来是有惊无险啊。 陈勤:是啊,后来,我对不少朋友讲过这事儿.并结合自己使用摄影包的体会总结出了几点经验; 一是出门远行、翻山越岭时,应选双肩背摄影包,不要选用单肩背摄影包。双肩背包的好处是既能平均分配承重、节省体力,还能腾出双手自如地进行拍摄和攀登等活动; 二是“大机子配大包、小机子配小包”.不能大小乱配。如大包装小相机,器材会在包中晃荡而”受伤”;而小包装大相机,器材又会被挤出毛病来。最好的状态是器材装进包中后,旁边仅能容一根手指伸进的空隙。一些专业摄影箱都是按相机和镜头的形状来设计预留内部空间的,就是这个道理。现在,我随身使用小腰包装一台傻瓜机,轻巧又方便。 三是摄影包的整体框架和分隔板的减震性能应该优良,这就需要有衬骨,保证坚固有韧性,同时要有高质量的海绵,做到紧密而富有弹性。另外,摄影包的外部面料应具备防水性能,最好能根据包的大小,自己制作几块高质量的分隔板,这样既可以用来加强某些部位的减震性,也可用来填补器材间的空隙。 记者:从你的器材配置看.数字摄影热对你还 有一定影响呀。 陈勤:数字摄影是一个全新的摄影时代,它提供了极其强大和方便的摄影手段,也打开了无限自由而广阔的创作天地。今后,我将全力学习数字摄影、并打算全部采用数字摄影的方式进行摄影创作。用句时髦的话来说,就是要“与时俱进”吧。 记者:对你来说,最理想的器材配置是什么? 陈勤:我一直认为最理想的摄影器材是这样的——超小型、多功能、专业化。具体来说,就是具有专业拍摄模式和功能、旋转取景器、防抖动。矫正透视变形、两千万以上像素、耐寒、防震。防水的相机,同时配一支从鱼眼到超长焦范围、防霉变、全自动调焦的镜头。 这个配置,可以在珠峰、非洲草原和太平洋等 地球上的任何自然条件下保证正常工作,可以随意拍摄风光、人像、新闻.军事、体育等不同题材,可以轻松获得接片、虚实、超高速、多次曝光等各种特殊效果,也可以保证画面影像素质优异并能巨幅放大,当然,还可以像烟盒一样放在口袋中携带外出等等。一句话,就是该有的全有了,想拍啥就拍啥。 记者:你觉得这种配置实现的可能性有多大? 陈勤:我想,这并非是我自己个人的一个购机目标,应当也是无数摄影人所企盼的。虽然现在还没有这样的摄影器材,但我相信,按当前科技发展的速度,在不远的将来就会出现。有人也曾问过我,实现这种配置大概要到什么时候? 我回答,五年左右吧——”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能实现”,哈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