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那时的中国,有伤痕,也有光亮

2007-12-6 09:18| 发布者:| 查看:407| 评论:0|来自:《东方早报》


当时流行的学生歌舞
 
  作为新中国建立后最早记录中国的西方记者之一,以摄影作品集《在中国》闻名的摄影家伊夫·阿诺德三十多年前为西方社会了解百废待兴的中国提供了原始资料。日前,伦敦亚洲之屋画廊举行的《伊夫·阿诺德在中国》摄影展将这位摄影师记录的中国影像再度呈现在西方观众面前。现年94岁的女摄影家伊夫·阿诺德(EveArnold)亲自出席了开幕式。
    
  作为第一个加入玛格南图片社的女摄影家,伊夫·阿诺德拍摄了大量玛丽莲·梦露等名人肖像,伊夫·阿诺德想拍摄中国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但她没想到这比拍摄梦露的私人生活还要艰难———1979年,在长达10年的签证申请遭拒绝后,伊夫·阿诺德终于获准在中国逗留五天。但她不甘心对正处于变化转折点上的中国做蜻蜓点水式的记录。最终,在中国,她用了6个月时间,走过了4万英里路程,打造出了摄影师生涯中重要的《在中国》系列作品。
    
  在那次中国旅程一年之后的1980年,阿诺德在纽约布鲁克林美术馆(BrooklynMuseumofArt)举行首次个人影展。同时摄影作品集《在中国》(InChina)以多种文字,在全球出版发行。
    
  伊夫·阿诺德镜头的涉猎范围,一开始就超出了梦露的闺房。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她深入纽约哈勒姆黑人区进行了一系列报道,著名的英国杂志《PicturePost》破天荒予以大幅刊载。而在当时伊夫·阿诺德还只是名不见经传的美国女子。就是这次的系列报道,开启了她的事业。1960年代她移居伦敦,供职于《星期日泰晤士报》,以一个女性的视角创作了表现社会各个不同阶层的女性角色的照片。从女王到面包师傅,她试图要呈现出现实主义风格的,“不加润色修饰”的影像。
    
  她的照片构图常是异常的冷静。她与拍摄对象总保持着一种有礼有节的关系。虽然,有评论认为她的照片缺少活力,但她却始终不愿放弃这种记录的态度。
    
  正因为这种态度,历经数十年后,翻看整本《在中国》影集,可以发现每一帧照片依然具有真实的力量。诗歌班上,头发略长的忧郁男教师,斜倚黑板,诵念着属于那个时代的诗歌。有伤痕,也有光亮。
    
  找到想要的拍摄对象,对于摄影家来说,就是找到了所要表达的内容,所以,和她拍摄名人肖像一样,在记录中国时,她也不会在按下快门之时加入过多个人的好恶。
    
  在内蒙古,她拍摄了站在枪靶子边上的女民兵。被拍摄对象手举小红旗高过头顶,脸上写满了因为自己身份而带来的无上荣光。两个西藏的修路工,费力而粗拙地抬着一把铲子在工作……中国的好山好水为她制造画面中大色块的前景提供条件。纯粹而大气,摄影师找到了表达中国的语言。
    
  大运河沿岸码头工人们工作的情景,几乎可拼成一幅长卷。她记录的人物总是姿态百出,无一重复。而难得的是,这些姿态是拍摄对象自己摆出的,即使僵硬呆板也是一种流露。
    
  在此次展览上,一些经数码技术复制的中国系列作品成了抢手货。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到2008年月1月24日。(记者 程奕 编译)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下级分类

图文热点

热门推荐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12 20:26 , Processed in 0.071734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