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那些“扫街”的日子

2007-12-10 09:54| 发布者:| 查看:487| 评论:0|原作者:杨晓轩

对于很多摄影记者而言,“扫街”是必备的功课;这里有许多好的新闻题材等待发掘,这里是许多摄影新兵开始战斗的地方;“扫街”怎么开始?有哪些规律?以下是我在“扫街”过程中的收获。

“扫街”扫到“第一桶金”

“看来你也是能单打独斗的人,就放心在我们这里干吧。”仔细看过摄影作品后,杭州钱江晚报社摄影部副主任马延涛对我说了这么一句话,不仅让我备感亲切,更打消了我内心的恐惧,我的毛遂自荐成功了!

在这家高手云集的报社,我幸运地当上了一名记者,之前,我的真正身份是给摄影部“帮忙的”通讯员,那年我23岁。

应聘能成功,功劳应归于我的摄影集,里面汇集了200多张新闻摄影作品,它们全部都是我“扫街”所得。

之前因为不是专职记者,所以,新闻报料、线人、题材委派等任务统统与我无缘;我能做的,就是在业余时间拿起相机去逛街,寻找和拍摄街头遇见的新闻。

一直以来,我都非常喜欢那种具有幽默、惊险、反差强烈的摄影画面,值得庆幸的是,这些街头都有,只要花时间留心逛,一定能有或大或小的收获,时间就是最好的证明,在一次次的“扫街”中,我不停地与新闻邂逅,碰到了“群牛招摇过闹市”“三轮车夫在十字路口睡着了”“学生劝解乞丐打架”“房主回家逮小偷”等新闻事件。

这些正在进行时的新闻事件,因为是在第一时间以目击的方式记录,所以具备很强的现场感,它们无疑被当地报社采用,并受到欢迎。

“扫街”的困惑

来到钱江晚报社,我得到了许多新闻热线以及采访拍摄任务,也没有放弃街头这块宝地。逛街抓新闻似乎已经成了我的职业习惯。

然后,我很快发现,在被誉为“人间天堂”的杭州,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秀美之城、次序之城,要在马路上打拼点名堂谈何容易!曾经各种各样希奇古怪的事几乎都被这个干净的城市拒之门外,消失得无影无踪。

每天“扫街”所拍到的那些日常新闻总感觉不够硬,不过瘾,像喝温吞水!

其实,许多摄影记者都流传这样一句话—“‘扫街’碰不上大新闻”,想想历史上有多少新闻大事件是发生在街头?是被某一个摄影记者逛街所捕获?答案不是没有,是很少! “扫街”就像一块鸡肋,让摄影记者们又爱又恨,有的选择了放弃,有的选择苦苦坚持。当时,杭州有位摄影记者的扫街记录是每天从早上7点半至晚间11点,一天除了发稿吃饭就是“扫街”。而我也选择走逛街路线。

有人说,摄影记者“扫街”拍片靠的是运气,就像渔夫一样,“这撒一网,没有鱼,换个地方再撒一网”,而“扫街”的毫无目的性,更削弱了“扫街”的成果,日复一日,身心都会感到疲惫。

“扫街”这么辛苦,难道最终只出小事情、小稿子?难道这是一名摄影记者应该争取的结果吗?这个问题始终困扰着我。

“扫街”要有细节、有意思、有人情味

2004年3月2日,我骑着自行车像往常一样去“扫街”,逛到一座桥时,我听见了一阵哭声,发现一位老大妈正坐在地上,我心头一紧,上前询问得知,她在几分钟前遭遇了车祸,一辆轿车将她连人带车撞翻在地,竟然扬长而去。

大妈悲愤地向人们哭诉着,并透露了一个细节:一位好心人将肇事轿车的车牌号码记了下来,因为赶时间,他把车牌号码用石头刻在了桥身上,随后离开了。

顺着大妈手指的方向,我发现了这个清晰可辨的“罪证”,交警来了,他们也很快注意到了这个细节……这张逛街照片在次日发表在报纸的头版,读者反响强烈,而更让人兴奋和欣慰地是,那名肇事司机看见报纸后,当天中午赶到交警队接受了处理,并表示自己已羞愧难当,一定要让交警为自己保密,不想再让这篇新闻有后续报道了……

2005年1月14日,我在去采访的杭州北山路上,看见了一名摄影师正在给一个女孩拍摄艺术照,因为当时正是寒冬,女孩穿着露胳膊的长裙吸引了我,我决定拍个有趣的天气稿。

在拍摄中,一位路过的老人经过时,停下脚步关切地向正在摆造型的女孩问道:“姑娘,你不冷啊?”并表示要脱下自己的羽绒衣,让女孩穿上取取暖,这份善意让女孩和在场所有人哭笑不得;当得知女孩穿这么少是为了艺术时,老人最后似懂非懂地笑着离开了……第二天,这张逛街照片配上了《时尚不怕冷》的标题发表了,画面中充满了冷与暖的温馨,让人回味,忍俊不禁。

2005年3月17日,我在西湖边逛街时,听见身后一位老大爷正向保安投诉:“那个人睡在椅子上,我们都没地方坐了”。放眼望去,只见一个年轻人横躺在椅子上,占了整个座位。我站在远处心想,小事情,不就是不文明吗,保安过去劝导劝导也就罢了。结果却让人意想不到,保安走到该睡觉的年轻人身边,竟抬起脚踢了一下年轻人,以此“提醒”他注意文明,这一幕让旁人大跌眼镜。这幅“提醒”文明的逛街图片见报后,读者反映强烈,这是我在逛之前没有想到的。

这些“扫街”中的一个个偶拾,逐渐改变了我的拍摄思路,从前的“扫街”模式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2005年,《钱江晚报》为我开辟了个人栏目“晓轩逛街”,以独特的观看风格,深入街头、表现众生。

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发现逛街并不是以拍摄突发事件为目的,而要以市井生活、小人物、小故事为主方向,以小见大讲述人间感人故事,一句话,逛街照片要有细节、有意思、有人情味,这样的照片不仅读者喜爱,本身也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扫街”的技巧

有摄影记者曾这样说到,“扫街难,难就难在扫街太容易了。”

其实,街头摄影更能考验出一名摄影记者的综合素质,在街头嘈杂的环境里,摄影记者不但要具备良好的体能,敏锐的发现眼光,还要有娴熟的抓拍技巧。

多年来,我在“扫街”中也“扫”出了一点套路。

为了加快抓拍速度,我在“扫街”时总是将相机设在开机状态,装上广角镜头,而光圈永远设定在8的位置上,以最大限度地扩大景深。

每逢乌云翻滚、暴雨将至时,我总是最先赶到西湖断桥上,守侯拍摄被大雨淋成“落汤鸡”的游客狂奔的场面,这个地点就象一个布袋子的口,所有进入白堤的人最终要从这里出来,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理优势。

冬天要用图片表现寒冷中的人们,我会来到风力较大的十字路口蹲点,结果往往是事半功倍,节省了不少体力。

如果你是一名逛街多年或正准备去逛街的摄影记者,请一定保存体力,让身体可持续发展。如果你已经做好了准备,那么还等什么?赶快去“扫”吧。(作者单位:《钱江晚报》摄影部)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下级分类

图文热点

热门推荐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12 20:19 , Processed in 0.107106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