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教育需要“取法乎上”

2007-12-11 09:55| 发布者:| 查看:953| 评论:0|来自:摄影世界

——访大连医科大学影像艺术学院院长杨晓光

时间:2007年9月22日
地点:山西平遥
采访人:李笑天、王笑宇,本刊记者
被访人:杨晓光,1953年生,吉林海龙人。现任大连医科大学影像艺术学院院长、教授。辽宁省高校摄影学会副会长、大连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1988年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伯克莱加州大学研修,1993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博期菲克大学视觉艺术专业硕土学位。以视觉艺术理论、影视制作与传播为研究方向,编著、翻译了《学摄影一点通》、《家庭摄影实用指南》、《数码相机摄影》、《摄影基础技艺创作》、《美国摄影教程》等摄影专业图书,编导、拍摄了《生物与环境》、《婴幼儿的早期教育》等几十部科教纪录片,并参与制作《和平之路——尼加拉瓜陶艺人》、主创《走出迷雾——非洲矮人》等美国制片公司(In  Light)的纪录片。

   记者:近几年我们看到大连医科大学(以下简称“大医”)学生的很多摄影作品,对他们关注社会、贴近实际的纪实作品印象很深。不过我们一直有个问题,当初为什么会在医科大学设立摄影专业?和医学影像有直接关系吗?
    杨晓光:有很多日本人在大连长期生活过(主要从19世纪末的甲午战争后开始),他们很喜欢大连,“二战”后才回到日本。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经济长足发展,日中友好协会希望来华做些事情,其中有些从事或爱好摄影的人,就提议在大连医科大学开设一个摄影培训班,捐赠了很多设备,包括彩色黑白放大机,价值30万的两台扩印机,学生每人两台相机……还达成每年选拔一位教师和两名学生赴日学习的协议。在这样的基础上,“大医”1993年获国家批准成立专科摄影专业(只晚于沈阳 “鲁美”的1987年),可以说与医学影像毫无关系。
    记:十多年来,“大医”摄影专业的发展情况怎样?课程安排有什么特色?
    杨:我们从1996年开始设立摄影本科专业。现在图片摄影、商业摄影和影视传媒三个本科方向都设在影像艺术学院下。本科生入学后的前两年主要学习公共课和摄影基础课,到大三开始进入到不同的专业方向学习。
    前两年的课程很紧,特别是大二的锤炼很痛苦,有学生为了作业达到要求,要在黑白暗房里用光十几盒相纸,要进行Photoshop软件使用的枯燥训练,等等。这期间学生如果旷三次课就不收作业、拿不到成绩、需要重修了。我希望这样的安排能帮助“艺术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的高中教育,学生受到家长、学校和自己三方面的强压,一进大学,“噗”地一声个人就膨胀得没边了,所以我不主张给大一学生减课。事实上他们比“大医”的医学生要轻松得多,医学生需要闷头苦背,艺术生毕竟还要靠想象力。
    一般学校的专业课在30门左右,我们学院则达到了50门,3个专业方向的选修课也尽量把时间错开,以便学生跨专业选学——反正学费都一样,学生多听一点可能就多“赚”一点。我们从大三开始引入学分制,专业课只要学生交作业并达到要求,不来上课也可以拿到学分、可以毕业,有很大的自主权。
    我们图片摄影专业的学生也需要学习商业广告摄影和DV,要学会把DV和电视中的各种元素——比如包括解说和音响在内的声音——作为视觉传达的方法加以应用。在我看来,最优秀的摄影师拍的片子,也只有不超过5%的能够以照片形式展示出来,而剩下的95%的图片中,至少还有20%—30%是好照片;而如果用流媒体的方式展示,配以音乐、叠加等手法,即使一些拍虚了的“废片”也能重见天日,并取得很好的视听效果。前几天晚上在平遥土仓,美国《国家地理》摄影师Chris世界纹身主题图片《Ancient Marks》的流媒体演示,就是我帮他做的。加入了声音、镜头运动的流媒体演示,把观者带出传统的观看方式,让摄影作品的传播突破了传统架上艺术的范畴。 [FS:PAGE]
    音乐是人类独有的沟通和表达方式,而人对美的感知是对自己创造能力的肯定。所以我也主张学自然科学的需要学些文学艺术,学艺术的也应该学一些自然科学,完善各自的形象和抽象思维能力。我也常用左手做很多事情,小时候学过琴(钢琴、小提琴等),受益很多,因为弹琴促进手指尖神经末梢的活动。
    记:玛格南图片社的摄影记者也被要求在拍摄新闻的同时记录现场声音,您说的流媒体展示和这个有没有关系?
    杨:我们和德国多特蒙德大学有一个合作项目,要互派两名学生到对方学校学习半年。其中有一门课程就是图片与音响的结合展示。一个学生把在德国拍摄的洋妈妈的画面配上王家卫电影《花样年华》的背景音乐,突显出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别。跟国外合作会很快地提高我们自己,我们的很多教学理念都得益于此。
    记:在今年的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上,我们在位于二针厂的院校展览中看到很多“大医”学生的新闻摄影作品在国外媒体发表的不少版样,不知他们是怎样做到的?
    杨:去年我们在平遥参展的作品内容比今年丰富,包括广告、观念、纪实、影视几类。今年参展的主要是我们国际研究生班的学生作品,也有一些本科生纪实和报道摄影的课程作业,是我们的副院长李毅策展的。
   记:  “国际”研究生班?
   杨:对,这个班是和波顿大学(一所英国公立大学)合作开办的,中国、英国各开一个,学制一年,1月入学、12月毕业。学位是世界承认的,但国家教育部不承认。2006年初招收第一届.除了中国学生,还招收了英国、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学生,总人数控制在20人内。这个班课程安排很紧,比如入学后的前8周是专门针对国际顶级传媒机构——比如美联社、路透社、Panos图片社等等——展开研究,每周在4天的讨论后还要进行实际拍摄训练。简单说就是要在短时间内熟悉国际摄影界的的游戏规则,包括他们的摄影风格、签约、付费等方方面面。摄影是一种国际语言,中国不乏优秀的摄影师,但走出国门的并不多。我们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国际摄影师,让他们通过以个人名义在媒体上发表摄影作品,来打通成为国际摄影师的渠道。
    我们也聘请在这些传媒机构的专家来授课,比如德国《明星》杂志的芭芭拉,新华社的黄文,联系图片社的普雷基,等等。我也会努力创造一种语言氛围让交流顺畅。
    记:影视艺术学院的本科专业是面向全国招生吗?
    杨:目前我们主要招收沿海五省(辽宁、山东、浙江、福建和广东)的艺术类学生,今年还增加了黑龙江的生源。今年高考录取时,31所纯艺术类高校和重点高校在提前A批次录取,我们是提前B比次。
    记:师资情况怎样?
    杨:总体说,我们学院现在有教授2人,副教授5人,讲师若干,算是不错的队伍。但是三个专业方向现在的师资情况是图片摄影稍强,商业摄影稍弱——老师的实践相对少一些,好在我们和广州的联系较多,学生能去实习一两个月,弥补与客户沟通等方面的重要技能。
    我认为刚毕业的研究生不适合直接留校做老师,我现在招收老师都要求有两年以上的社会实践经验,这样才不会破坏(摄影)教学的实践意义。我认为这也应该成为中国高校摄影教育的“百年大计”。
    记:本科生实习的情况怎样?
    杨:课时安排上,大二有一周、大三有两周、大四有一个月的实践机会,此外,很多学生也会自己利用课余、假期时间去实习。学院尽量创造条件,为他们联系确立固定的实习基地,比如新京报、南方都市报、东方早报、大连日报、大众日报等,都市报给年轻人很多采访机会,有时整版都会刊用实习生的摄影报道。有些学生经过实习回到学校后听老师讲课就能指出:“老师,不是这样,现在实际已经变化了……” [FS:PAGE]
    记:2000年开始”大医”就有本科毕业生了,这些毕业生的去向主要有哪几类?
    杨:我们的毕业生做什么的都有:大约1/3的学生去了媒体,包括在北京的晨报、晚报、新京报、法制晚报、中央电视台,大连的报社等等。还有1/5的学生改行了,其余学生选择了广告公司、出版社、平面设计公司等与摄影/影视相关领域的职业。    
    在这几天举办的全国高等摄影教育理论研讨会上,我做了一个非常保守的推算,按照全国现在有100所大学设有摄影专业、每年招收30人计算,10年就有3万名受过高等摄影专业教育的学生走上社会。这对于摄影家协会(以及整个摄影行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记:在我们采访过的大学教授当中,似乎没有人愿意把自己学生的创作归为“学院派”,您怎么看这个现象?“大医”影像艺术学院的教学目标是怎样的?
    杨:“学院派”一方面有规范化、系统化、高规格的优势,而在艺术史上,它还有保守、僵化、落后、倒退的另一方面。
    纯艺术的教育更注重培养个性,而我们的高等艺术教育,实际上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这在教学程序上就有体现:选择好的东西来摹仿、练习、师生互动讲评,最后进行课程作业。我们对学生的教学是多方面、宽口径的,同时注重扎实的摄影基础训练,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关注社会、拍好纪实,同时可以在其他领域谋生,并走得更远。
    教育想要做好,需要好的理念。我们在教学思路上的很多想法还没能完全实现,但“取法乎上”才能“得其乎中”。学生在大学不只是学习技能和知识,更重要的是搭建知识结构,这个结构越扎实越稳固,他们将来在社会上才能走得越远。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8-4 23:28 , Processed in 0.016435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