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少数民族题材

2007-12-19 10:11| 发布者:| 查看:582| 评论:0|原作者:杜少凌|来自:《中国记者》杂志社

  我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5个少数民族分布居住地区占全国总面积60%以上。少数民族新闻报道一直以来都是党报的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少数民族新闻中,新闻图片因具有较强的直接性、感染力,历来是党报版面重点选取的对象。需要注意的是,这类图片既有与其它新闻题材一致的地方,更有其自身鲜明特点。具体到版面选取编辑工作中,在遵循新闻一般规律的同时,还要有更新更广的思路和眼光。
  真情实意,跳出“视觉疲劳”
  一张好新闻照片的标准是什么?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新、真、活、情、意”要求至今仍是国内主流媒体较认可的标准。《华盛顿邮报》评判新闻图片则分四个档次:信息含量、形象价值、情感因素、亲切感。在实际操作中,这两种标准有许多交织之处。具体到个性化较强的少数民族题材图片,我们认为:民族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和复杂性,对党报的贴近性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因此,由真情实意造就的视觉亲切感,当属党报标准之首。
  长期以来,各地、各部门发到编辑部的许多民族题材图片,为了表现所谓“民族特色”,往往在题材、构图上都囿于陈规—白族就是“三道茶”、蝴蝶泉边、织鱼网;傣族就是泼水节、河边洗浴、象脚鼓;彝族就是火把节、踏歌、阿细跳月……诚然,少数民族的习俗风情、服饰衣着都具有一定特点,但这并不完全代表民族特色,在不断重复中更已失去深层次表现意义。很显然,这类创造“视觉疲劳”的模式化图片,已很难唤起读者的亲切感。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任何一个民族的思想感情和精神气质都有其独特性,仅描摹外在现象只会使作品失去内在的真实性和亲切感。这就要求图片编辑不能只凭新鲜感或简单印象用事,要踏踏实实地深入到生活中去,认真了解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性格特征以及整体发展形势,力求把握住一个民族的内在精神,并正确反映其发展趋势。否则,选取的东西很可能陷于表面化和一般化,并可能把自己眼中的某种新鲜感强加给表现对象,影响新闻的真实性和表现力。
  针对此,经过新世纪三次改版的《云南日报》,明确提出进一步加大对少数民族的报道力度和深度—相关摄影作品在展现民族特色时,应摒弃那些浮于表面的现象表现。在图片的拍摄、选取、编辑中,力求特别突出与民族生活、生产、文化、政治相契合的主题,在反映农业、旅游、文艺活动等常见题材的同时,有意识地加大具有现代意味的、具有一定“重量”的题材,如科技、医疗、生态和文化保护、金融等方面的报道。
  同时,要求特别注意在图片的主题特征、人物表情、整体构成及文字说明中表现少数民族生活的内在之新,揭示其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社会特征。由此,世居大山的佤族青年远赴国内外务工、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白族群众认真保护洱海环境……各少数民族不但能歌善舞、勤于耕作,而且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高新领域等各行各业都为社会作出重要贡献。这种反映因符合社会实际、时代特征,自然唤起了众多读者的共鸣。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下级分类

图文热点

热门推荐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12 19:49 , Processed in 0.070938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