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很多摄影记者而言,“扫街”是必备的功课;这里有许多好的新闻题材等待发掘,这里是许多摄影新兵开始战斗的地方;“扫街”怎么开始?有哪些规律?以下是我在“扫街”过程中的收获。 “扫街”扫到“第一桶金” “看来你也是能单打独斗的人,就放心在我们这里干吧。”仔细看过摄影作品后,杭州钱江晚报社摄影部副主任马延涛对我说了这么一句话,不仅让我备感亲切,更打消了我内心的恐惧,我的毛遂自荐成功了! 在这家高手云集的报社,我幸运地当上了一名记者,之前,我的真正身份是给摄影部“帮忙的”—通讯员,那年我23岁。 应聘能成功,功劳应归于我的摄影集,里面汇集了200多张新闻摄影作品,它们全部都是我“扫街”所得。 之前因为不是专职记者,所以,新闻报料、线人、题材委派等任务统统与我无缘;我能做的,就是在业余时间拿起相机去逛街,寻找和拍摄街头遇见的新闻。 一直以来,我都非常喜欢那种具有幽默、惊险、反差强烈的摄影画面,值得庆幸的是,这些街头都有,只要花时间留心逛,一定能有或大或小的收获,时间就是最好的证明,在一次次的“扫街”中,我不停地与新闻邂逅,碰到了“群牛招摇过闹市”“三轮车夫在十字路口睡着了”“学生劝解乞丐打架”“房主回家逮小偷”等新闻事件。 这些正在进行时的新闻事件,因为是在第一时间以目击的方式记录,所以具备很强的现场感,它们无疑被当地报社采用,并受到欢迎。 “扫街”的困惑 来到钱江晚报社,我得到了许多新闻热线以及采访拍摄任务,也没有放弃街头这块宝地。逛街抓新闻似乎已经成了我的职业习惯。 然后,我很快发现,在被誉为“人间天堂”的杭州,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秀美之城、次序之城,要在马路上打拼点名堂谈何容易!曾经各种各样希奇古怪的事几乎都被这个干净的城市拒之门外,消失得无影无踪。 每天“扫街”所拍到的那些日常新闻总感觉不够硬,不过瘾,像喝温吞水! 其实,许多摄影记者都流传这样一句话—“‘扫街’碰不上大新闻”,想想历史上有多少新闻大事件是发生在街头?是被某一个摄影记者逛街所捕获?答案不是没有,是很少! “扫街”就像一块鸡肋,让摄影记者们又爱又恨,有的选择了放弃,有的选择苦苦坚持。当时,杭州有位摄影记者的扫街记录是每天从早上7点半至晚间11点,一天除了发稿吃饭就是“扫街”。而我也选择走逛街路线。 有人说,摄影记者“扫街”拍片靠的是运气,就像渔夫一样,“这撒一网,没有鱼,换个地方再撒一网”,而“扫街”的毫无目的性,更削弱了“扫街”的成果,日复一日,身心都会感到疲惫。 “扫街”这么辛苦,难道最终只出小事情、小稿子?难道这是一名摄影记者应该争取的结果吗?这个问题始终困扰着我。 “扫街”要有细节、有意思、有人情味 2004年3月2日,我骑着自行车像往常一样去“扫街”,逛到一座桥时,我听见了一阵哭声,发现一位老大妈正坐在地上,我心头一紧,上前询问得知,她在几分钟前遭遇了车祸,一辆轿车将她连人带车撞翻在地,竟然扬长而去。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12 21:54 , Processed in 0.123190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