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各类媒介之间日趋激烈的竞争和平面媒体内容同质化日愈明显,越来越多的报纸开始重视视觉形象整体包装,报纸视觉设计已成为报纸赢得竞争的一大利器。 大视觉概念是“逼”出来的 《南方日报》关于大视觉概念,从外部说,是市场竞争逼出来的,是读者品味的提高逼出来的;从内部说,是报纸不断改版、定位和操作思路不断适应现代报业运行机制的改革逼出来的。 多年来,《南方日报》摄影部是优秀团结的团队,能冲敢拼,完成许多似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获得无数荣誉。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摄影记者的努力在报纸版面上不能完全体现,摄影在大部分情况下仍是配角,在日常报道中疲于奔命,好的、成组的优秀摄影作品数量下降,摄影记者的积极性也有些受打击。 4年前,《南方日报》第一次全面改版时,确立“高度决定影响力”的办报理念,从党报定位、采编思路、运作机制以及版式风格上,进行一系列配套改革。在党报系统率先尝试版面设计改革,最早引入“窄报”概念,同时设立图片总监、版式总监。版面设计的原则倾向简洁大方,板块明晰,注重细节。全新改版的版面刚一出来,广受好评。几年实践下来,报纸版面设计风格和特色初步形成,版面语言和设计元素与报纸本身的定位和内容协调匹配,但美中不足的是,改版时确立的版式理念,在日常编排操作中时有反复,而且质量不稳定。文字编辑在版面设计上握有主导权,但是他们本身并不具备版面设计专业知识,一不注意,版面就又回到以前细碎密实的风格。版式设计人员的主动性不够,没有在日常操作中进行创造性发挥,进一步地丰富和细化。因而读者在接受、认可的同时,新鲜感一过,也开始不满足了,有读者反映说,“《南方日报》报相太素雅,缺少变化,总是黑压压的一堆文字”。因此,报社决定将整张报纸包装设计搞上去。所以,就有了“大视觉”概念,就有了全新的视觉新闻中心。 “大视觉”包括新闻摄影、图片编辑、图表制作和版式元素在内的整体视觉设计,这些不再是文字报道的辅助工具,而是将新闻产品真正完成的最后一道工序,即如何让读者最充分接受的产品总成。所以,视觉新闻中心并不是新闻采访的配合部门,而是将新闻生产与总装“出厂”密切衔接的生产部门,是报纸“生产链”上重要的一环,它的职责就是出色地包装报纸产品。因而,需要将图片、视觉设计与版式美编放在同一个框架内进行整合。它们既有同一目标,即如何让读者更容易接受报道,实现从易读到悦读的转变提升;同时,在具体操作中又有矛盾,图片与图表、绘图、漫画等争夺同一块阵地。如何让它们以最适合的姿态出现在合适的位置,更加丰富而不显杂乱,更加精当而不失平衡,需要全局的把握、巧妙的安排和权威的制衡。视觉新闻中心所要承担的作用,就是将这几股力量进行有机整合、巧妙制衡,让易读、悦读的视觉效果在报纸上得到最大化展示。 全新建制是“杂交”出来的 视觉新闻中心是将原来分散在各编辑部门中的版式设计人员集中起来,成立版式工作室,再与原有管理摄影记者的摄影工作室、管理图片编辑的图片工作室进行整合,成为一个对报纸视觉包装部分有实际话语权的业务部门。这个全新部门的设立,没有可借鉴的现成经验,磨合运作近一年时间,成效显著。 2005年下半年,《南方日报》将版面设计主动权回归给版式编辑,版式成立独立部门,权责统一,让版式美编能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此外,对原摄影部门也进行调整。为了改变摄影记者疲于应付日常新闻、难出精品的状况,在摄影记者中成立机动组,将摄影记者中精干力量抽出来,集中精力做一些需要时间与摄影想法的图片专题,当遇到大的新闻事件时,派他们“奔赴前线”。 同时还指定专门跑突发新闻的摄影记者拍摄照片。随着《南方日报》对民生新闻的日益关注,对广州等中心城市区域市场的重视,突发新闻成了报纸每天鲜活新闻的主要来源之一。而对摄影记者来说,突发新闻也最有可能产生当日精彩图片。[FS:PAGE] 良好的成效是“碰撞”出来的 1. 优势互补,协作配合更为流畅。 视觉新闻中心成立后,摄影记者、图片编辑、版式编辑与文字编辑之间有了更流畅的沟通渠道,配合也更为紧密。以前各自为政、相互间无法协调的局面得到极大改善。 《南方日报》过去存在一种简单的想法,认为对文字编辑进行简单的培训或者通过美编就可以解决版面用好图片的问题,“不就是挑选好看、好用的照片嘛!”诚然,文字编辑在文字处理上具有权威性,但其逻辑思维往往强于视觉思维。而美编的视觉思维与新闻摄影也有出入,在日常工作中可以发现美编往往偏好更美术化的图片,而忽略新闻性、信息量。因此必须在各自专业领域里尊重各人的专业素养,让图片编辑、文字编辑与美术编辑之间取得最佳平衡,而不是简单地挑选图片。视觉新闻中心的建立,让图片编辑与版式编辑实现良性合作、优势互补。不论是图片编辑,还是版式编辑、文字编辑,都应互相尊重彼此的专业知识,求得最佳版面传播效果。 今年7月15日,热带风暴带来强降雨瞬时淹没乐昌县城。由于灾区断水断电,交通、通讯全面中断,记者在前线采访相当艰辛,但他们在抗洪第一线也拍到珍贵镜头,如长坪监狱1600名犯人大转移、村民跪谢抗洪英雄的母亲等,记者们事后说这次采访“一点都不冤枉”,因为“后方用得好”。在抗洪期间,《南方日报》除了头版每天保证一张优秀图片作为主打,3版、4版的广东新闻也辟抗洪专题。由于版式、文字编辑以及图片总监、图片编辑之间合作流畅,使记者在抗洪第一线拍到、采到的“好东西”都在版面上得到体现,视觉新闻中心也因为突出的表现成为这次抗洪报道的先进集体。 《南方日报》视觉新闻中心每个月都举行培训课程。视觉设计人员将制图概念传播给大家,使摄影记者明白有些新闻事件并不适合图片表达,而制表、制图会是很好的补充手段,摄影记者应该配合,与版式编辑沟通,提供完备的素材。而摄影记者和图片编辑也将新闻图片选择理念与现代发展介绍给版式编辑,强化他们的新闻图片观念,让图片在版面上体现得更专业化。视觉新闻中心成立后,负责摄影和版式的同志主观能动性都被调动起来,效果也非常突出:要闻、时政、经济板块分割更加明晰,阅读起来更方便;生活板块大气活泼,富有时代气息;一些专题板块,比如国际专题的“天下”栏目,图片或创意制图已经成为主题的表达或者内容的关键词。 现在,文字编辑也越来越重视视觉元素。头版编辑每天都向图片总监征求头版图片特别是主打照片的选择意见。版面编辑在常规版面特别是头版的设计上也有了更多发言权。在编辑制作一些特刊时,确定主题后,各个编辑忙着做的头件事就是追着图片总监要相应的图片,忙着让视觉中心安排出色的美编设计报头、版花和版式。 2. 优胜劣汰,发挥专业人员主观能动性。 《南方日报》是一家具有57年历史的老牌党报,原有的版面设计人员无论是年龄结构还是专业技能都有老化的倾向。视觉新闻中心成立后,对原有版面设计力量进行重组,启用大量年轻优秀、有国际视野的视觉设计人员,对原有人员则进行再培训。新生力量的启用,丰富了版面语言,大量绘图、制图、制表、漫画甚至3D制图的运用,给报纸注入新的视觉元素。奖励和打分也向创意人才倾斜,重质不重量。现在,版面编辑不再是简单的操作员,而是人才结构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南方日报》摄影部近年也补充了新鲜血液,现在已有摄影记者20多名。年轻记者虽然缺乏经验,但是很有干劲,对日新月异的数码摄影技术及数字传输技术掌握得比较好,他们带来的新鲜理念,对老记者也是有力的冲击和促进。在今年抗洪报道当中,就有3位刚刚到岗一个月的年轻记者受到表彰。其中有位刚来一年的记者在广州团市委那里获得一条新闻线索:有位西藏耳聋的女孩受好心人资助要来广州治耳朵。这个记者很敏感,对这位藏族女孩在广州治疗的情况进行追踪报道,后来团省委非常重视这件事,女孩获得免费治疗,恢复听力。《南方日报》前后4次对此刊登大篇幅的图文报道,影响很大。[FS:PAGE] 3. 机动灵活,将重视摄影落到实处。 摄影记者是实现“大视觉”理想的核心力量。在我们看来,无论报纸版面视觉元素如何多样,依然撼动不了新闻图片的地位。报纸首先是新闻纸,视觉元素中也只有最具现场感的新闻图片才能满足新闻事实的需求。由于要“跑线”,摄影记者疲于应付日常新闻,难出精品,机动组的成立,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现在机动组成员共有3名,全为摄影记者中的精干力量,他们不仅摄影技术过硬,文字水平也相当不错,可以担当重大新闻独立采访。今年“三峡工程竣工”“纪念唐山大地震30年”“青藏铁路开通运行”等全国性大事件,都是机动组摄影记者完成的。好照片有了,要将它用好,还需要后方全力支援。作为报社主要领导,我常跟文字编辑说:“图片质量过硬的时候,就要大胆使用,不要吝惜版面。”摄影记者也与文字编辑、版式编辑达成很好的默契。对图片新闻及视觉的重视,不是只停留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在实际行动上,“该出手时就出手”。 4. 回归民生,重视图片新闻的原生力量。 《南方日报》在广州总部开设呼叫中心,摄影工作室也设立专门跑突发新闻的摄影记者,并在几个新闻资源相对集中的地方,设立驻站记者制度,以保证每天都有鲜活的图片新闻提供。今年5月,广州天河区发生化学品泄漏事故,几千人大疏散,报社摄影记者不顾生命危险,到第一现场采访。虽然照片发回来时已是深夜,编辑仍然果断用大半个版的篇幅进行报道。(作者是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南方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并任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会长。)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12 21:46 , Processed in 0.093245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