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现实”与“虚拟”的互动叠加

2008-1-20 11:34| 发布者:| 查看:734| 评论:0|来自:中国高校教育摄影网

   “现实”与“虚拟”的互动叠加 
——走好,摄影新世纪 
    以摄影为母体(基础)发展起来的影像文化.实现了人类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直接而真实地再现自身形象和人类的生活斗争、生存环境.并能存储久远,永昭于世的憧憬和愿望。 
     
追寻可能的世界 
    确实,人类是始终对未来充满憧憬,有着一种超越现实,追求理想的精神。也可能对自己躯体的局限性太敏感,便常常借助于文学艺术,各类媒体,使超越躯体的欲望得以某种程度的实现。 
    据说,人的潜意识中存在一种“木乃伊情结”。人们希望记录自己的生活,把自己的某一时刻的生存状态固定下来,并使之再现。“给时间涂上香料,使时间免于自身的腐朽。”这是上个世纪40年代早期电影评论家安德烈?巴赞的话。他在分析影像本体论时还说:“摄影的客观性,赋予影像以今人信服的、任何绘 
画作品部无法有的力量。”“我们不得不相信被摩写的原物是确实存在的,它是确确实实被重现出来,即被再现于时空之中的。”他们所想象的就是再现一个声音、色彩、立体感等一应俱全的外部世界的幻景。把“电影这个概念与完整无缺地再现现实”是等同起来看的。 
    摄影在其技术与思维方法的发展过程中,它对社会与历史所具有的真正意义.也逐渐为世人肯定,特别是它深含的人文使命。联合国国际摄影董事会曾这样概括摄影的功能:“和平通过理解、理解通过摄影,这是全人类能用的语言。” 
    但是,写到这里,我又想起了赫胥黎的一句话:“一种科学理论通常的命运是:开始它被当作异端邪说,后来又成为一种迷信。” 
    十九世纪中叶摄影术诞生不久,大家知道,罗丹也又过那样的话:“世间有一种低级的精确,那就是照相和翻模的精确。”所以摄影要挤进艺术的殿堂,要走绘画的路,就是认为不完全像真的才是艺术。要符合 
真成不真,假成不假之艺术规律。 
    在人们的意识里,总认为摄影所得的影像并不是人为创造描画出来。但也有人表述为,照片是一幅时空场景的二维复制品,它抽取了某时某地的现实内涵,将之结构成光影、线条、色彩等形成的。其实这样对照片的“描述”、“三维到二维”、“抽取现实内涵”等,正好说明它是对现实的“模拟”,也是常说的比喻,“鸟不会飞走,山无重量”。从视觉文化的发展角度看,摄影仅具有近似物质世界的真实性.见证性,又具有象征和符号学上的意义。因而所有影像世界中也存在的人与事不过是象征的表征,只不过是一层寓意符号,但人们往往否定这一点。对现实、对摄影、社会上仍永远注}见着它的文献性和绝对的现实性。可就在 
这同时也埋下了“玄机”。 
    正是利用这一点,历史上造假的照片甚多,如《尼罗湖水怪》、《欢庆胜利之吻》,遭到了世人诟病。也就是这一点又为造假创造了“条件”。现今虚构的影像也何其多也,却为世人所接受。电脑虚拟世界中的大众情人,人见人爱,一种未来的虚拟情境中的人际关系正开始建立.影像所呈现的逻辑关系是准确的。于 
读者的视觉感知上,它就是真实的。从再现现实的愿望出发,走到了创造现实的结果。我们不知义不觉地进入了一怪圈。如今世界充满了由照片所产生的真实或虚构的情节,我们又如何分辨? 
    进入信息网络空间以后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应该看到,进人新世纪,我们也一起进入了信息网络空间。这个空间不同于我们所生活和看到的物质空间.它具有有形和无形的特征。媒体的物质基础是它有形的一面.而它又是一个虚拟空间。往空间运动的是无形的信息、知识和思维,只有庞大的三维信息库和各种信息的高速流动。电脑屏幕中存在着另一一个真实的空间,它是虚拟的,但知道它在那里,是一个真实的活动空间。它就是电脑网络化的媒体空间,是结构交互化的信息空间。这个技术就叫做(Virtual Reality),一般译作虚拟现实。钱学森建议译为“灵境”。有人从实在的角度,译为“虚拟实在”,认为这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一个注定要给人类的生存方式带来巨大影响的技术,它可能给我们的实在观带来根本的变革.从而影响人们的生活态度。  
现实与虚拟的两重性
    我们从媒体中了解的已经是一种虚拟现实。网民在网上生存也是一种虚拟现实。虚拟文化已深入到人们的生活。现实与艺术,现实与虚拟现实的界限进一步模糊(应该读成双向互动),到底是艺术模仿生活,还是生活模仿艺术。媒体告诉你的是不是就是现实?现代人的很多情感并不是在现实生活中体验到的,而是在媒体中体验的。
    我们任谈论这些问题时,似乎应有一个关于文化的理念。当然影像文化也包括在内.现在的问题,就是由它而起的。
    文化是人创造的,但又被文化所创造。于是人是文化主体,同时.又是文化的对象。人生存在世界上,也就意味着人住文化中。所以也有:“文化乃是人作为自由主体的自我创造与自我欣赏(观念的与物质的)。”
    人类学的研究表明,人与动物的根本差异,就在于人的来特定化,因而人有超越自然的文化。哲学家深信,人不但生活在物理的世界中,同时也生活在符号的世界中。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不是活在物质里,而是活在自己的精神里。所谓文化,究其本质乃是借助来传达意义的人类行为。所以一些文化学家坚持文化
的核心就是意义的创造、交往、理解和解释。信息网络空间的出现是人类文化传播历史上的一次空前革命。改变了文化自身的形态,也改变了生存于其中的人类生活。这种全新的文化,构造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意识形态,制约着我们的价值观、情感和对世界的理解。它最终使人们超越现实世界的束缚,充分运用人类
的智慧,发挥想象力,创造自然界本不存生的属人的新天地和新境界,也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马克思语)
    有位学者曾提出:“既然我们可以用虚拟实在技术创造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同的世界.而虚拟世界是虚幻不实的,那么,我们有什么先验的理由相信,我们原先认为是真实的现实世界就不是虚幻的?”这样看来.也许人类自古以来就是生活在两重现实,或两重实在之中。
    社会历史的进步,创造着新的思维方式,要求我们的思维方式也要适合于对复杂事物的整体分析上,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创造来更新自我。寻找摄影学科新知识的生长点。[FS:PAGE]
    知道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现代技术已经成了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部份,已经深入到人类各项活动之中了,技术所凸显的功能,又普适于全人类,技术发展内在逻辑发明出来的新技术、新产品、又激发出人们原来未曾有的需要。(可细想一下,它指的是什么?)
    从传播的角度看,文化的操纵方式产生了很大的改变。以文字为主的时代正被以视屏与联网为主的时代取代。随之而求的是价值观念的持续震荡.甚至代际关系的不断冲突.差不多每一代人都要换一种方式生活。
    知道不知道这一点是大不一样的。我们应该认识到一个时刻处在我们身边的信息、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否则就会发出惊呼:一个更加纵容照片虚构的时代正在来临.数码技术正大举入侵照片世界了。
    可能大家还记得1985年.我在大连中国摄影家协会第三届理论年会上作关于大摄影学科的学术报告时提出的大摄影的概念:以摄影为基础、电影、电视、录相以及相饥、电视机、计算机等媒体连成一体,光学、化学、电子学结合成一体,湿过程成为干过程。它形成的影像世界,十几年后竟然有如此巨大的质的
变化,是我始料不及的。
    现今要总结的话,除了上述的概念以外,还要加上一句话,就是技术、符号和社会性的融合:影像自身的背后还有广大的思考空间。它已从浅层次的图像(实物、情:景、直观操作);表层次的符号(行式、语言、数字)到达了深层次的符号之间相互转换构成的逻辑关系。这些,我们说,到目前为止.摄影本体都
已经具备了。在它发生与发展过程中,又常是程度不同地协调发展。我们摄影的大学科越发成熟了。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下级分类

图文热点

热门推荐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12 22:57 , Processed in 0.070850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