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照片不想说什么?

2008-1-29 09:59| 发布者:| 查看:462| 评论:0|原作者:李楠

    冬天了,冷了,按快门的手有点儿僵硬,眼睛与照片之间的关系似乎也不像夏天时那么亲昵。居然和摄影有了一点隔阂:每天浏览2000张照片,就像目睹美人鱼升上天空化成的泡沫,知道那是精彩的呈现,但是,又有什么意义?这个世界每一秒钟都在产生N张1/1000秒的图片,它们像被时空隧道吐出的无休止的声音,每一个都带着鲜明的目的,喧嚣着骚动着,急切地想要诉说,想要证明,却只让人看到张大的嘴巴,在空洞地虚张声势。
    作为一个以摄影为专业的人,多年以来,几乎每过几天我就要有目的地生产关于摄影的策划、选题、思路什么的,几乎成了条件反射。我一面积极地参与着摄影大生产,一面深刻地怀疑着产品的必要性;进而连坐地认为,那些对于摄影的诠释,注解,如同许许多多不同版本的"产品说明书"一样,乃是在虚妄之上又重叠了虚妄。
    就在这样的情绪之下,我再一次想起了阿根廷女摄影家伊娃·鲁宾斯坦(Eva Rubinstein)的故事。她是这样说的:“在一个摄影研讨会里,我和一个人产生了很深的感情。他先我离去,他走了几分钟之后,我拍下我们曾经在一起的房间。当时我没有脚架,只好手拿相机以1/4秒的速度按快门。当时我的心情激动,两天后我看到样片时,我发现拍得不够清楚。于是我又回到那个房间,带着脚架。房间里的一切都是原样,时辰、光线、东西摆放的位置。第二次拍的照片很清楚。但是,我把这两张照片给好几个人看,未加解释,他们都一致认为第一张好。”
    两张照片看起来几乎是一模一样的。但是,不知就里的人也一眼看出了其中的分别。伊娃说:“你永远不可能回到过去。”当然,谁说照片能让昔日重现?伊娃还说:“第二张照片没有感情,因为当时我只想拍一张‘好’的照片。”第二张照片真的没有感情吗?其实它不正是因为伊娃想把那个令她眷恋的房间更好地保存下来而产生的照片吗?那么,两张照片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呢?
    每次我想到这个问题都有不同的答案。而此刻,我认为,恰恰是伊娃第一次的“无目的”成就了一张让人喜欢的照片。她并不想拍照片,她只是想对斯人已去的房间做一次深情的怀念。这纯粹是女性对于爱情的自然反应,比如会很自然地留下恋人用过的物品以做纪念一样。这是一张因为无目的而技术“失误”的照片,然而人们喜欢的不是技术,而是自然流露的状态。而第二次,感情中有了很强的目的,很自然地行为中有了很理性的成份。其实那些让人喜欢的照片总有着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吸引力--如佛偈,一说就错的吸引力。
    我们面对照片的时候,总喜欢说:“这张照片究竟想说什么?”言下之意,就是它必须说出点儿什么来。事实上,当伊娃想说点儿什么的时候,她没有说出来。过度地想说话,这大概是照片越来越声嘶力竭的原因。不妨反过来想:照片不想说的是什么?
    看观念摄影很有趣,明明是表达观念的影像,却不可以直接地"说"出观念,因为那样就成了肤浅的图解。
    说话太多太急太快,声带会受伤,声音会走调,更重要的是,是根本听不清楚。
    伊娃拒绝让摄影家法兰克·霍瓦用符号学分析她这两张照片,她是聪明的。同时她说到:“有时候我看到一些东西,我知道,一旦我把它们拍下来,就把它们毁了。......我会决定放弃照片,让这一刻留在记忆里。”
    是的,不说是一种选择,不是因为无话可说,而是因为不言自明。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下级分类

图文热点

热门推荐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12 23:10 , Processed in 0.082375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