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半个世纪的奋斗,我们国家的工业正向现代化迈进。然而当今的工业摄影创作却不似往日兴旺。不仅优秀作品少,而且原先活跃在石油、钢铁、造船等生产一线的骨干摄影队伍,也处在困难彷徨的维持状态。这个领域有点儿冷寂。 最近,我对一些工业界摄影组织和一些工业摄影稿件作了点儿粗浅调研,看到些问题,想在此一吐为快。 (一)作品缺乏现代意识,题材陈旧老套 目前国内工业摄影并没有绝迹,但许多还是沿用六七十年代的老观念、老手法在不断重复。比如拍摄钢铁生产,还是追求钢花四溅、浓烟滚滚、工人汗流浃背……殊不知,按当代炼钢工艺和操作看,那是在用19世纪工艺炼低质钢。看来,工业摄影家们也必须更新自己的科技知识,与时俱进,努力探讨如何表现21世纪现代化的新工业。 另外,有些摄影人说工业没有什么好拍摄的,大型老企业陷入困境和工人下岗等负面的东西能发表吗?今天的现实是,社会经济正在经历结构性调整,大型现代化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民营企业蓬勃发展,新亮点很多,新的创作火花也应该很多。问题是要探索如何表现它们的新路子。国企改造,工人下岗都是现实,即使在企业和职工的困境生活里也有丰富的催人奋进、令人感动的创作素材。可惜,不少工业摄影家舍弃了这片沃土,反而离开基层,把镜头转向了边陲风情、古刹断垣,休闲之情胜于关注社会。 (二)忽视以人为本,热衷生产流程 从50年代开始,工业摄影就有机器加工人的拍摄模式。这种只表现生产场面、忽视刻画人物的照片,至今还是屡见不鲜。艺术摄影的核心是:聚焦于人,揭示人的心灵境界。如果在机器旁的人物,毫无心理活动和感情,那只是做秀,而不是艺术形象。 今天的工人,是既能发扬艰苦奋斗,又追求现代科学文化;既面临竞争压力,又享受现代文明的一代新型工人。可惜,许多照片中的工人形象还只在“傻卖力气”干活,是机器边上的活道具。这还是因为摄影人深入生活不够,去工厂只见场面,不了解工人生活的酸甜苦辣。这也是工业摄影见物不见人的表现。 我国的工业摄影有过光荣的历史和战绩,如刘恩泰拍摄的第一汽车厂、唐茂林拍摄的“铁牛”(洛阳拖拉机)、李秀生拍摄的大连造船厂、韩学章拍摄的水利建设和周顺斌拍摄的深圳工地《升》,以及熊汉泉拍摄的湘潭钢铁新貌等。他们不仅反映和记录了我国工业发展的历程,同时也具有相当高的摄影艺术水平。今天,蓬勃发展的中国经济,正呼唤摄影人拿出反映当代工业企业家、工程师和广大中国工人风采的优秀作品。工业摄影,大有可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