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们用镜头记录真实的生活,他们“最真实的秘密就是房间里的自己”,他们是自发的纯粹的,而不为迎合某种游戏规则。最初他们的摄影只与自己有关,正如他们中很多人在作品中的独特署名,摄影只是为了强调个体存在、验证自己的个体价值的一种方式。那些私密生活中细微感人或生动偶然的瞬间,在快门“咔嚓”一声后变为永恒,被放置在私密纪念殿堂的一隅,成为一种永远的回忆。那些属于他们自己的个人叙事体,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私语文体,关乎情欲、自私、偏执、状态、存在…… 私摄影的先锋实验 “摄影,就是你的私生活;私生活,就在你的摄影中!” 从2005年连州摄影节群展“自•私”与上海策展人施瀚涛的群展“走神”展出后,所谓的“中国摄影新生代”开始崛起,“私摄影”也开始在中国浮出水面。于是,Madi dy、青头一、编号223等年轻摄影人纷纷涌现出来,以另类的镜头语言叙述着他们的私人生活,开辟了一种“私情主义”至上的私摄影风潮。 “私摄影”如今早已不是新鲜事物,早在19世纪末,《艾丽丝漫游仙境》的作者,文学家与诗人刘易斯•卡洛尔拍摄的少女肖像开始,那些洛丽塔式的裸体少女形象,透露出摄影家本人内心的隐秘与欲望;法国私摄影的先锋者雅克—亨利•拉蒂格曾拍摄了年轻美貌的妻子坐在马桶上等家庭私密照片,让人们窥视到罕见的法国上层中产女性的种种风情,这些女人们只有在他的镜头前能够如此自在、自如,甚至放肆;而美国的南•戈尔丁以“我不想忘记被男友殴打的事”,这个《性依赖的叙事曲》中的鼻青脸肿的形象,打破了摄影者只是观看者的惯例,开始质疑摄影家与现实的关系、摄影与私生活的关系。 与西方不同的东方私情主义风潮,日本的荒木经惟是当之无愧的大师。荒木的私摄影既有草根性的朴实,又有日本“物哀”的无常感。私摄影于他们,是一种生活态度。他们的摄影创作,难以与他们的实际生活分离开来讨论,在中国也一样。 ![]() 中国式的“私情主义” “他们的房间里物质充盈,而且他们也乐意配合照相机的镜头展示他们所拥有的物质。在自己的私人空间里,他们在面对照相机时表现得也最为自在也最为自大。” 经过短暂几年时间在中国生根发芽,显示出它独特的魅力。在中国社会迅速向大众消费社会转型的同时,一个巨大的变化是,“消费主义”已经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成为了日常生活中的主流价值观,消费主义影响了他们的童年生活、价值观与行为方式。于是这些年轻人,彻底暴露在商品经济与消费意识形态面前,成长为可谓为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以自我中心的一代“新人”。而摄影,作为一种逼真的视觉传播手段,无疑成了一种最快捷的用视觉语言制造欲望的重要手法。 摄影与他们不再是一种仪式,而是一种与自我水乳交融的关系。 ![]() 马蒂的摄影中你会看到静静的流淌着的生活故事,爱情的瞬间喜悦、欲望与欢愉,自我意识形态与主流社会的碰撞。而编号223(原名林志鹏)的作品则有时轻松幽默,有敏感悲伤,马蒂说,“文字或影像的力量可以多巨大,我的理解是,如同一种嗅觉,一旦进入鼻腔便立即抵达大脑,气味微小,体会却可以如此敏感。其实我想说的是,编号223的图文便有如此,足以让人亲切膜拜。”而他自己也称,“我在拍摄上,不以记录或真相的表达为方式,只是在用镜头交换生活。有时候是自拍自己的生活,有时候是追捉身边的私人私物私事,与每一个可以用相机映下生活的人没有任何区别。”而上海的青头一(原名刘一青),以看似叛逆的沉静默默地勾勒出自我世界的只言片语,照片中反映出的不只是私密的生活状态,还有封闭的情绪。他们的摄影形色各异,但都赋予“私情主义”的情节,私摄影在中国,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说,私摄影肯定也已不只是摄影人的事了。[FS:PAGE] (责编:舒小虎)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13 02:00 , Processed in 0.151397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