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届“荷赛”获奖作品评说 新闻内容的重复,表现形式的重复,获奖记者的重复,是第51届“荷赛”的突出特点。 2008年2月8日,第51届世界新闻摄影大奖赛评选揭晓了,贝·布托再次成为焦点人物,三个最有分量的奖项都和她有关,分别是突发新闻类单幅、突发新闻类组照和新闻人物单幅奖。 几乎同一瞬间照片获两奖项 这三个重要奖项不但奖给了和同一新闻人物有关的新闻事件,而且获奖的记者都出自同一个图片社。这种巧合在“荷赛”历史上恐怕尚属首次。更为“巧合”的是,荷赛最重要也最有影响的两个一等奖—突发新闻类单幅一等奖和突发新闻类组照一等奖—不但奖给同一新闻事件,而且奖给了同一个摄影记者。 奖给同一个记者这本来也无可厚非。图一,突发新闻类单幅一等奖《贝·布托遇袭身亡》。图二,突发新闻类组照一等奖《贝·布托遇袭身亡》八张照片中的一张。两张照片按动快门的时间应该很近,近到用秒来表示都显得太长。这本来也无可厚非,每个瞬间世界都会不一样;关键是两张照片不但标题相同,在“荷赛”官方网站上,就连它们的文字说明、作者署名等非图像要素也完全相同。两个一等奖作品内容、作者、文字说明都重复,就连拍摄时机和表现形式也基本重复。那恐怕就“有”可厚非了。 我们来看这两张照片。拍摄方法完全相同,都是相机向左倾斜在运动中按下快门,这种倾斜大概是下意识的、本能的自我保护的结果;画面结构基本相同,都是大斜线构图,地平线由左下角向右上角分割画面;表现形式也大致相同,画面形象高度虚化,画面所有形象基本上不可辨认。 从获得突发新闻类单幅一等奖照片来看,它记录的是爆炸发生的那一瞬间,而且视点与爆炸点近在咫尺,让人不禁为摄影师的安全提心吊胆。约翰·穆尔几乎是在爆炸声响起的那一刹那按动了快门,放射型的火光、炸向天空的物体,惊慌失措跑过来的人……都在传递着紧张的气氛,画面具有强烈的现场感、真实性和视觉冲击力,使读者如身临其境。这让人想起著名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想起他作品的突出特点。 约翰·穆尔照片的突出特点也是一个字:“虚”。镜头随着爆炸声剧烈抖动,画面虚成一片。大概也正是因此,在事件发生的第二天的世界各大报纸头版上,几乎看不到这张照片,在我浏览的2007年12月28日近500份各国报纸头版中,只有加拿大《埃德蒙顿日报》(Edmonton Journal)在一组照片中使用了这一张,而且给的版面很小。该报这一组照片中的主图,恰好是约翰·穆尔获得的突发新闻类组照一等奖中的那一幅(见图二),它的特点也是“虚”,但是没有虚到图一的程度,起码有两家报纸在头版使用了它。 这两张照片同时获得高奖项, 足以看出评委对它们的青睐。 最起码, 约翰·穆尔的敬业精神让所有搞新闻摄影的人敬佩,来自盖蒂图片社的他当仁不让地成了本届“荷赛”最大个人赢家。 另一个和贝·布托有关的奖项是新闻人物单幅三等奖,拍摄的是结束了长达八年的流亡生涯回到祖国巴基斯坦的贝·布托,2007年10月21日在记者招待会上的肖像。摄影者也来自盖蒂图片社,名字叫Daniel Berehulak。而本届“荷赛”当代热点类单幅一等奖得主Brent Stirton, 也是为盖蒂图片社服务的记者。 盖蒂图片社理所当然就是这一届 “荷赛” 最大的单位赢家了。 新闻内容的重复,表现形式的重复,获奖记者的重复,是第51届“荷赛”的突出特点。 2008年2月8日,第51届世界新闻摄影大奖赛评选揭晓了,贝·布托再次成为焦点人物,三个最有分量的奖项都和她有关,分别是突发新闻类单幅、突发新闻类组照和新闻人物单幅奖。 几乎同一瞬间照片获两奖项 这三个重要奖项不但奖给了和同一新闻人物有关的新闻事件,而且获奖的记者都出自同一个图片社。这种巧合在“荷赛”历史上恐怕尚属首次。更为“巧合”的是,荷赛最重要也最有影响的两个一等奖—突发新闻类单幅一等奖和突发新闻类组照一等奖—不但奖给同一新闻事件,而且奖给了同一个摄影记者。[FS:PAGE] 奖给同一个记者这本来也无可厚非。图一,突发新闻类单幅一等奖《贝·布托遇袭身亡》。图二,突发新闻类组照一等奖《贝·布托遇袭身亡》八张照片中的一张。两张照片按动快门的时间应该很近,近到用秒来表示都显得太长。这本来也无可厚非,每个瞬间世界都会不一样;关键是两张照片不但标题相同,在“荷赛”官方网站上,就连它们的文字说明、作者署名等非图像要素也完全相同。两个一等奖作品内容、作者、文字说明都重复,就连拍摄时机和表现形式也基本重复。那恐怕就“有”可厚非了。 我们来看这两张照片。拍摄方法完全相同,都是相机向左倾斜在运动中按下快门,这种倾斜大概是下意识的、本能的自我保护的结果;画面结构基本相同,都是大斜线构图,地平线由左下角向右上角分割画面;表现形式也大致相同,画面形象高度虚化,画面所有形象基本上不可辨认。 从获得突发新闻类单幅一等奖照片来看,它记录的是爆炸发生的那一瞬间,而且视点与爆炸点近在咫尺,让人不禁为摄影师的安全提心吊胆。约翰·穆尔几乎是在爆炸声响起的那一刹那按动了快门,放射型的火光、炸向天空的物体,惊慌失措跑过来的人……都在传递着紧张的气氛,画面具有强烈的现场感、真实性和视觉冲击力,使读者如身临其境。这让人想起著名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想起他作品的突出特点。 约翰·穆尔照片的突出特点也是一个字:“虚”。镜头随着爆炸声剧烈抖动,画面虚成一片。大概也正是因此,在事件发生的第二天的世界各大报纸头版上,几乎看不到这张照片,在我浏览的2007年12月28日近500份各国报纸头版中,只有加拿大《埃德蒙顿日报》(Edmonton Journal)在一组照片中使用了这一张,而且给的版面很小。该报这一组照片中的主图,恰好是约翰·穆尔获得的突发新闻类组照一等奖中的那一幅(见图二),它的特点也是“虚”,但是没有虚到图一的程度,起码有两家报纸在头版使用了它。 这两张照片同时获得高奖项, 足以看出评委对它们的青睐。 最起码, 约翰·穆尔的敬业精神让所有搞新闻摄影的人敬佩,来自盖蒂图片社的他当仁不让地成了本届“荷赛”最大个人赢家。 另一个和贝·布托有关的奖项是新闻人物单幅三等奖,拍摄的是结束了长达八年的流亡生涯回到祖国巴基斯坦的贝·布托,2007年10月21日在记者招待会上的肖像。摄影者也来自盖蒂图片社,名字叫Daniel Berehulak。而本届“荷赛”当代热点类单幅一等奖得主Brent Stirton, 也是为盖蒂图片社服务的记者。 盖蒂图片社理所当然就是这一届 “荷赛” 最大的单位赢家了。 肖像照片的近似表现手法 本届“荷赛”获奖照片的重复,还体现在新闻人物单幅三等奖和突发新闻类组照一等奖作品上。新闻人物单幅三等奖获奖作品是贝·布托的肖像,突发新闻类组照一等奖作品中的第一张也是贝·布托的肖像,还好,它们不像图一和图二那样拍自同一新闻现场的近乎同一瞬间。但是,两张照片之间也有颇多相似之处:表现形式都是近乎特写的景别,表现手法都突出了贝·布托具有民族特色的白头巾。所不同的是,一为彩色一为黑白。但是,那张彩色照片实际上也是以黑、白两色为主,用黑白对比来突出主体。见图三和图四。 其实,在贝·布托遭暗杀的第二天,国际报纸上使用最多的图片就是贝·布托遭遇不测当天演讲之前的肖像,多是和图三拍自同一新闻现场。最具有艺术水准的,还是约翰·穆尔获奖的这一张(见图三)。作者充分利用数码感光材料宽容度小的特点,以光线直接照射下的贝·布托及其白头巾为曝光参照,一下就拉大了主体形象与背景和环境的影调反差,从而突出了主体;而且,构图上也是中规中矩地运用了黄金分割法则,非常完美;瞬间形象的抓取也颇耐人寻味:贝·布托轻轻一回头,仿佛在向世人作最后的告别,那平和甚至温柔的眼神里仿佛流露着不舍与期待。她的勇敢、她的美丽、她的母性,在这个瞬间得到充分表现。这个瞬间的前前后后有许多记者拍摄了大量照片,这从第二天的国际报纸的头版上就看得清清楚楚了。 图五是法国《费加罗报》头版上的照片,平日里,法国报纸使用照片很吝啬版面,《费加罗报》也很少这样通版使用一张大照片尤其是人物大特写。这张照片更注重的是贝·布托神情和心理活动的刻画。不断接到死亡威胁的贝·布托,知道自己的抛头露面将面临的危险,这张照片的眼神中完全看得出这层内容,但她表现出来的是镇定、坚强与无畏。 最让人感动的是图七,这是美联社编发的照片,记录的是12月27日贝·布托在出席拉瓦尔品第的集会,与支持者见面之前为自己最后定妆的情景。一个小时之后,这个美丽的女人就在丑恶的暗杀中离去了。美丽与丑恶,是这幅照片隐含着的强烈对比。面对这样丑恶的威胁,贝·布托还是把最美丽的形象留给人间。这是照片最震撼人心的地方。 而Daniel Berehulak拍摄的、获得新闻人物单幅三等奖的《贝·布托现身集会》(见图四),基本上没有拍出“铁蝴蝶”贝·布托的精神世界,画面充满着不祥的预兆,似乎预示了贝·布托的悲剧命运。在众多贝·布托的肖像中,这一幅决不是最理想的。我浏览了这幅照片拍摄的第二天至第十天每天近500个世界各国报纸头版,没有看到这幅照片。 “荷赛”评委和报纸编辑的不同视角 2007年最具新闻摄影价值的事件非贝·布托遭暗杀莫属。这有点像当年的印度洋海啸,在临近岁末突然发生了当年最大也最令人震撼的新闻,许多动作慢的摄影记者甚至来不及整理照片参加比赛,“荷赛”截稿日期就到了。在2007年12月28日的世界各国报纸头版,报道贝·布托遭到暗杀的精彩照片比比皆是。我大致浏览了一下,使用最多的并不是约翰·穆尔拍的照片,而是美联社编发的,B.K.Bangash拍摄的一幅爆炸现场照片(见图八)。当然面对的受众不同,选择的标准也不同。比如,就没有几家报纸编辑愿意使用图一、图二这样画面高度模糊的照片,然而它们却获了奖。 巴基斯坦,这样一个刚刚走出殖民统治才几十年的国家里,居然有贝·布托这样一位女性,“荷赛”将2007年新闻人物奖、突发新闻类单幅奖、突发新闻类组照奖授予和她相关的新闻,也是情理之中。关键是如此高规格的世界新闻摄影大赛,奖项内容和作品的表现形式如此高频率地重复,多少有些让人感觉意外。因为2007年,震惊世界的重大新闻事件还有很多。(作者是青岛农业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影视技术教研室主任)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13 11:19 , Processed in 0.107044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