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和平时期的“战争训练”—体现媒体应急能力的“十个有”

2008-6-19 11:34| 发布者:| 查看:539| 评论:0|原作者:陈小波|来自:中国记者

紧急情况下,能否及时、准确、全面反应报道,成为检验媒体竞争力的一块“试金石”。浙江省台州市地处东南沿海,是全国台风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我们几乎每年都要接受这样的“战争训练”,笔者认为,搞好突发性事件报道需做到以下“十个有”:

一、有备无患—增强突发性事件报道的预见性。自1951年以来影响台州的台风有130多个,平均每年23个;登陆的有18个,平均3.51个。深受台风等突发性事件之苦的台州,较早建立了应急机制和相关预案,媒体报道预案作为其中子预案。同时,将每年“710日”确定为“防台风日”,这是全国第一个“防台风日”。通过“防台风日”,台州广泛开展全民参与的防台教育和预案演练。有了应急机制和预案,报道突发性事件就会胸有成竹。

二、有条不紊—增强突发性事件报道的组织性。报道突发性事件对媒体组织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台风来临前,首先要优化配置记者力量,坚持“重大战役配重兵”原则,抽调最精干的记者组成“防台抗台报道突击队”,力量配置如下:1、专人蹲点防台抗台指挥部,及时收集信息。2、专人跟随主要领导赴防台抗台一线。3、要求各地报道组加强与记者联动,整合力量。4、成立机动队伍,随时奔赴台风登陆点。其次要配置好编辑及后勤人员力量。2004年“云娜”台风强度历史罕见,台风过后,街上几乎找不到一棵直立的树,整个城市电力系统瘫痪。但由于我们部署严密,组织有序,采访报道工作有条不紊,没有因此停过一天报纸,没有漏报一条重要新闻,得到了市委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

三、有的放矢—增强突发性事件报道的准确性。“的”即指新闻的准确性。报道突发性事件要围绕这个“的”转。2004626日杜桥镇发生雷击事件,死伤各15人。一时谣言四起,影响极坏。通过深入采访,我们了解到事件的偶然性后,采写了《6·26事件雷击真相》等报道,释疑解惑,谣言迅速得到制止。由于时间紧迫,情况复杂,采访突发性事件难度大,易出差错。这就要求记者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掌握权威信息,确保报道内容准确无误。同时要求记者讲政治、讲大局,遵守新闻纪律,严格按照宣传部门的统一口径,切不可“自搞一套”。

四、有求必应—增强突发性事件报道的时效性。2004812日,事后被国家气象局认定为1956年以来登陆中国大陆强度最大的台风—“云娜”在台州登陆。我们反应快速,兵分多路,所以在第一时间赶到登陆点温岭石塘镇,率先取得台风登陆“发布权”。提高快速反应能力要求媒体,对党委政府提出的报道要求要“有求必应”;对相关部门提供的新闻线索要“有求必应”;对人民群众通过“读者热线”提供的线索更是要“有求必应”。

五、有勇有谋—增强突发性事件报道的应变性。如2006年温岭市“8·12”重大火灾事故,午夜1时发生。记者赶到现场时,发现当地群众怨言多,主要反映119接警慢,导致消防车迟到。记者立即调整思路,确定报道重点,在采写好一则消息后展开调查查找原因。侧重释疑解惑的重头报道见报后,很快平息了民愤。对策划者而言,要随时与一线记者保持联系,适时调整预案;对一线记者而言,要及时将新情况告知策划者,做到灵活机动,增强主观能动性;对编辑而言,要根据报道情况的变化,迅速调整编辑思路。

六、有取有舍—增强突发性事件报道的正面性。对灾难性事件,既要客观全面报道,又要趋利避害,防止产生负面影响。2005年,威力巨大的“卡努”台风在台州登陆,狂风肆虐,大浪滔天,大树断裂,建筑倒塌,恐慌情绪蔓延。若此时更多报道灾情,势必会助长消极悲观情绪。我们一方面如实报道信息,一方面更多宣传党委政府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人的关爱,干部群众众志成城抵御灾害的大无畏精神,防灾抗灾中涌现出的可歌可泣事迹,人民群众开展生产自救的有效措施,从而起到了鼓舞和激励的作用,为战胜灾害提供精神动力。[FS:PAGE]

七、有张有弛—增强突发性事件报道的持久性。2005年台州连续遭受 “海棠”“麦莎”“卡努”等5个强台风严重影响,是一场名副其实的持久战。有时记者写完稿件已是清晨5点左右,打个盹到7点多,又要奔赴受灾一线采访。所以,一要发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精神,二要妥善配置记者编辑力量,对“急、难、险、重”岗位进行分时段轮岗。只有尽可能地做到有张有弛,才能保持旺盛的精力和强大的战斗力,打赢持久战。

八、有始有终—增强突发性事件报道的完整性。我们的做法是,在“事先、事中”报道中力求 “抢先”,在“事后”报道中确保“挖深、求全”。“求全”,指在每次台风过去的第二天,就刊登一篇近万字的综述,全面系统地反映广大干部群众奋勇抗台的综合性报道,并总结经验教训,“立体式”展示抗台全过程。“挖深”,指在事后的生产自救报道中,除了常规性报道外,及时挖掘新情况,做到“独辟蹊径、高出一筹”。

九、有备不惊—增强突发性事件报道的保障性。媒体要为突发性事件报道提供强大技术和物质保障。为前方记者配备精良的“武器”,如手提、数码相机等,为后方编辑及时维护计算机,必要时进行系统软件备份。后勤保障上,配备自发电,确保电力畅通;集中调度交通工具,确保车辆随叫随到;备齐防台防洪器件,确保一线记者人身安全等。遇到重特大自然灾害,甚至可以向当地军分区、海事、消防部门请求直升飞机、冲锋舟、消防车等“先进武器”的支援。

十、 有错必纠—增强突发性事件报道的科学性。为此,需建立两个机制,一是事中纠错机制。发现与预案不符的,立即对预案边调整边开展采访报道。没有预计到的情况,进行“闪电式”会商后立即展开采访报道。二是事后纠错机制。事中是点上的、口头上的微调,事后是面上的、书面的调整。通过建立完善的纠错机制,使预案更具科学性,对突发性事件的报道更具指导性。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下级分类

图文热点

热门推荐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13 10:52 , Processed in 0.084993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